我說山西好風光之五——五台山

作者: dyx雲游四方

導讀7月18日中午,我匆匆游玩了懸空寺、恆山之後,終於趕上了一輛途徑恆山到五台山的汽車。上車後,我問司機何時到五台山,他說最晚下午2點到,可是這個老司機在行車途中太過於自信,在經過一個大水坑時,前面的小車都繞了過去,而他卻不繞,結果車的底盤受損,在剛過砂河上山時,沒機油了,這個會省錢的司機,居然不打電話找山下的修理店送機油,而是等後面的班車 ...

7月18日中午,我匆匆游玩了懸空寺、恆山之後,終於趕上了一輛途徑恆山到五台山的汽車。上車後,我問司機何時到五台山,他說最晚下午2點到,可是這個老司機在行車途中太過於自信,在經過一個大水坑時,前面的小車都繞了過去,而他卻不繞,結果車的底盤受損,在剛過砂河上山時,沒機油了,這個會省錢的司機,居然不打電話找山下的修理店送機油,而是等後面的班車上來討機油。總算不久上來了一輛車,加了機油繼續趕路,終於在3點多到了台懷鎮。但是進山門票特別“牛”——168元!司機把車停在台懷鎮路邊的一個大院的門口,一下車就被拉客的包圍了,這個賓館的性價比肯定不行,趁眾人討價還價的時候,我溜了出來,在路邊的小巷裡,找了一個還不錯的賓館。今天趕了一天的路,累了,先在房內休息一下,仔細看了地圖,對晉北地區的交通混亂看出了一些門道。原來那裡的行政區域犬牙交叉,那裡分別屬於大同、忻州、朔州三個地方,三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使那裡的管理搞得很差,不僅班次少,而且時間混亂,使我這次山西之行計劃中沒有去的景點都集中在晉北。比如說:雁門關、平行關、楊家祠堂、閻錫山故居、徐向前故居、南禪寺、佛光寺等等。但是留點遺憾也好,過兩年有機會再去一次晉北。19日起了一個大早,開始了五台山的朝聖之旅!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300公裡,因山上五座山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掘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山。五峰分別是望海峰——東台,海拔2798米;南台——錦繡峰,海拔2474米;西台——掛月峰,海拔2773米;北台——葉鬥峰,海拔3058米;中台——翠岩峰,海拔2880米。主峰葉鬥峰為華北第一高峰。五台山雄偉壯麗,盛夏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所以別名清涼山。五台山是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農歷六、七月,三伏驕陽炎炎,燥熱難耐,然而五台山卻氣候清涼,爽快宜人。這裡峰巒疊翠,嘉木蔥籠,野花爛漫,清泉遍地,伽藍寺宇,散布其間。時有清風徐徐,拂人面頰,藍天上白雲從頭上飄過,灑一陣碎雨,復又陽光燦爛,滿目清新。盛夏白晝,氣溫適中,早晚還略顯些涼意。五台山的中心地區台懷鎮,是一個山水環繞的秀麗山鎮。台懷鎮地處由五台山五大高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台懷”。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統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於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因為這裡是一座神聖的“寺與殿的博覽會”,自東漢始在此修建寺廟,現共存47處。五台山中五座台頂所包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為台外。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睺寺和菩薩頂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山寺、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由於精彩的景點實在是太多了,事先我也查看了許許多多的資料和游記,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老了,尤其是兩條老腿快“不行”了),作出了以下的決定:一、爬五台太累了,只能放棄,改為上黛螺頂,完成小朝台;二、五大禪處必須都去;三、抓緊時間,力爭再多看幾個有特色的寺廟。所以我的第一站就是黛螺頂。黛螺頂坐落在台懷鎮東面的一個山頂上,有1080級台階登上山頂。為了節省體力和時間,我上下都是坐纜車。上去35元,下來30元。友情提醒各位坐纜車上山的朋友,千萬不要相信和理睬纜車上站門口的那些轎夫,他們會騙你說,纜車上站門口到黛螺頂寺院門口有1000多米,實際只有100多米,拐個彎就到了。當你登頂之後,可以遠眺五台峰頂,近覽山頂寺院。山頂寺內大殿供奉著五尊神態各異的文殊菩薩,像征著五個台頂不同形像的文殊菩薩,所以登黛螺頂即可朝拜五台各峰的文殊菩薩,完成小朝台!下山後,抓緊時間去五大禪處。顯通寺位於五台山大白塔北側,是五台山佛教勝地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號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謁此寺。寺院中軸線上殿堂七座,由前至後分別是觀音殿、菩薩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閣。其中無量殿、銅殿最負盛名。用磚砌成的無量殿寬七間,深四間,仿木結構,內供無量佛。殿內保存的《華嚴經》字塔屬稀世珍寶。銅殿,三間見方,高五米,重檐歇山式,由青銅鑄件組裝而成。殿內布有萬尊小佛,金光閃閃。殿左右兩側還有明代鑄造青銅塔兩座,高八米,八面十三級,滿鑄佛像,極為精致。我認為是一個最漂亮的寺廟。塔院寺原為顯通寺塔院,明代重修佛舍利塔時,開始獨立為寺,故為塔院寺。塔院寺的建築以雄偉壯闊為特色,寺內雄偉挺拔、直指藍天的白色喇嘛塔高75米,是五台山的標志。巍峨的白塔與壯麗的顯通寺交相輝映,其中的“紅樓晚鐘”、“斜陽塔影”已經成為五台風光之絕唱。大白塔的下層是塔殿,內設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和釋迦牟尼佛像,我認為是一個名氣最響的寺廟。羅睺寺位於台懷鎮顯通寺東隅,始建於唐代,是一所著名的喇嘛寺,屬於藏傳佛教的黃教格魯派。寺內現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廂房、配殿廊屋等建築,各殿內佛像及殿頂脊飾保存完好。寺內後殿中心裝有“開花獻佛”之奇觀,當蓮台轉動時,八片紅色蓮花瓣會徐徐張開,蓮花中心即顯現出四尊背靠背端坐的阿彌陀佛,另有十八羅漢圍之旋轉。由於“種種原因”,凡旅行團隊,基本上都不去,所以裡面非常清淨,有的游客甚至“怕”進去,但是我不怕,藏傳佛教黃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它們分別是: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蔔楞寺),我都敢一個人進去,所以進羅睺寺絕對沒問題。進去之後我遇到了一個年紀較大喇嘛,為人很客氣,我與他聊了一會兒,主要是聊黃教格魯派以及它的開山鼻祖——宗喀巴,雙方都非常愉快,他坦率地告訴我,六大寺院他只去了四個,所以非常贊賞和羨慕我,最後一直把我送到門外……所以我認為羅睺寺是一個最神秘的寺廟。菩薩頂位於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也稱“文殊寺”、“真容院”,傳為文殊的住處,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共有殿堂禪房430余間,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寺院內古樹參天,碑石林立,清代康熙、乾隆朝五台山就住在此寺。菩薩頂中軸線上建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和後殿。寺內木構建築結構堅實,鬥拱肥碩,飛檐突翹,且所有主要殿堂廟宇,都用彩色琉璃瓦覆頂,所用磚石經過精細研磨,寺內建築的精細華麗無不顯示出富麗的皇家氣派,我認為是一個最壯觀的寺廟。殊像寺由於寺內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寺內文殊閣是五台山台懷鎮中最大的殿宇,閣內佛壇寬大,文殊駕馭於獅背,高約九米。龕背塑三世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兩側為懸塑五百羅漢。我認為是一個朝拜文殊菩薩信徒最多的寺廟。除了五大禪處,我還去了萬佛閣(即五爺廟)、南山寺、佑國寺、碧山寺、園照寺、廣宗寺等寺廟。說起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幾座寺廟,大家一定會說五爺廟。其實五爺廟的正式名字叫萬佛閣。萬佛閣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有殿堂樓房23間。主要的建築有三座,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萬佛閣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存的多為清代所建。但是裡面非常熱鬧,燒香拜佛的、看戲的、旅游的,簡直是人山人海。每年六月的五台山廟會,就以此為中心。那天我去那裡時,戲台上正在唱戲,非常熱鬧。南山寺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裡。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在大雄寶殿的殿門內側上面掛有一塊匾,上有慈禧太後親筆題寫的“真如自在”四字。寺內的石雕、磚雕、木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致,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在我剛進去時,遇到一個30歲左右的村姑,號稱是寺院內的“居士”,一路跟著我,熱情地給我做導游,由於寺內正在大修,她帶著我跑上跑下,確實也幫了我不少忙,所以離開時我就“獎勵”她20元。碧山寺位於台懷鎮東北的廣明寺村,始建於北魏,後明、清復修。寺分前後兩院,現存天王殿、鐘鼓樓、毗盧殿、戒壇殿、藏經閣、經堂、香舍、禪堂等建築。其中毗盧殿內有緬甸玉佛一尊,坐高約一米,雕功精美,是五台山諸廟中獨一無二珍藏品。戒壇殿則是佛門弟子受戒的佛壇,為明代所建,是五台山唯一一座戒壇。一天忙下來,感到很累,但是也很高興,中國有四大佛山,我是1978年第一次上九華山的,後來又去了普陀山和峨眉山,事隔30年,我終於登上了五台山!實現了大滿貫!剛吃完晚餐,天上突然下雨了,趕緊回賓館休息。第二天(20日)一早起床,7點前趕到汽車站,坐大巴去太原……



(黛螺頂上的天王殿)



(羅睺寺的開花現佛殿)



(善財寺全景)



(南山寺的磚雕)



(慈禧太後的親筆題詞)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