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尋找秦長城
寧夏、內蒙游之一
2008年7月18日8時55分,我們12人乘T786次列車從杭州城站出發去蘇州,開始了難忘的寧夏、內蒙游。
12時到蘇州,在車站吃老媽水餃,下午1時47分乘K360臥鋪去寧夏固原。19日下午4時51分准點到達固原。
20日上午7時45分,我們12人租了3輛的士,去六盤山。每輛車費是150元。
六盤山離固原市區60公裡,主峰海拔2928米,是陝北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界山,又是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到達這裡,兩萬五千裡長征勝利在望,這裡就成了著名的長征紀念地。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斯汗征服西夏時受傷,在六盤山養傷,後病逝於此。
車開了1個半小時,9時半左右,到達六盤山山上。一路上,大霧彌漫,50米外就什麼也看不清了,我們擔心看不到六盤山風景。但車開到山上,雲霧已在我們腳下。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山峰翠綠,雲海蒸騰,重巒疊嶂,氣勢磅礡,想不到六盤山竟有如此迷人的景色。
門票是30元,老年人免票。在山上,我們參觀了長征博物館,在胡耀邦題字的長征紀念亭午餐,在當年毛澤東吟詩的吟詩台留影。
老許滿懷激情,在長征紀念亭唱起了《長征》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雄壯豪放的歌聲在六盤山的群峰中回蕩,讓人想起了世無前例的兩萬五千裡長征,披荊斬棘,永往直前的紅軍戰士,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毛澤東。
在吟詩台,我們看到一塊刻著長征謠的石碑,才知道毛澤東當時吟的是《長征謠》,後來才改成詞,現將此謠抄上,以供諸位對照查考。
長征謠
天高雲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
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一九三五年十月七日毛澤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
從六盤山下來,才3時半,記得寧夏地圖上固原附近有個秦長城,想讓司機帶我們去看一看。可司機也不知道秦長城在那裡。問了許多人,開了許多路,才看到城門和城牆。我們興衝衝地爬上坍塌不堪的城牆,滿以為到了秦長城,可一打聽,才知搞錯了。原來這是固原的城牆,也是古跡,大約建於明代,這城門叫“靖朔門“,城門口還有一塊僅存半塊的文物保護碑。後來才知道,這城牆原來還像樣,據說,文革期間,當時的一位司令員,竟讓士兵將城牆拆下來去砌豬圈,將一座好好的城牆遭塌了。多麼無知,多麼可悲啊!
秦長城在哪裡?秦長城在哪裡?問來問去,在固原的街道上,竟沒有人知道。
還好,惠莉碰到一位導游,導游很熱情,詳細地對司機講了秦長城的方位路線。
於是我們又繼續上車。小車在郊區的公路上奔馳,司機東看西看,有時停下來問問,前面兩輛車已開得老遠老遠了,我們這輛車的司機,突然發現了什麼,說:“應該在這裡。”他打手機,讓前面兩輛車回來。
車停在公路邊,我們下車向幾百米外的高速公路跑去。跑跑,走走,幾百米跑完了,又走了幾百米,前面就是高速公路了,可什麼也沒有發現。
“算了。”有人覺得找不到了,想打退堂鼓。
突然,一位朋友指著左前方說:“前面有座高牆,會不會是秦長城?”
走著,走著,那位朋友高聲叫起來:“找到了!找到了!”
大家興奮起來,快步跑上去,看見高牆裡鑲嵌著一塊石碑《長城豁口加固碑記》。
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天不負有心人啊。
現將碑文抄錄如下:
長城豁口加固碑記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在今寧夏固原地區修築長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將其修繕加固,與戰國燕、趙長城連貫為一,稱秦長城;從甘肅省靜寧縣進入寧夏西吉縣,經原州區彭陽縣入鎮原縣,寧夏境內長二百余公裡。
秦長城部分地段保存較好,殘高二米至十米,基寬六米至八米,內為緩坡,外壁陡立,下有壕塹。間距二百米有敵台,,台面外凸。長城內側百米每隔五公裡有一座城障,正方形,為守衛長城軍士屯駐之地。
此處長城原為豁口,寬約二十余米。二00二年國家文物局批准,銀(川)武(漢)高速公路自豁口通過。二00五年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專業人員對公路通過處長城兩側進行清理測繪和加固處理,以期達到保護目的。
立碑以志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局
二00五年十月十五日立
經過高速公路下的通道,我們跑到長城豁口的另一邊,那邊有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二00五年十月十五日立的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長城的石碑。
我們在碑前拍照,留下這難忘的情景,留下這難忘的時刻。我們爬上小山坡似的秦長城,在它上面奔跑著,高喊著。
蜿蜒的秦長城裸露在我們的面前,它的上面除了稀疏的小草,什麼也沒有。它跟我們以前看到過的嘉峪關、八達嶺長城混然不同。嘉峪關、八達嶺長城是明代的建築,離現在僅四五百年,而秦長城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是公元前二百多年的遺存。那上面的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滄桑中,已蕩然無存了。
這固原地區的長城應是戰國時期修築的,大約在秦昭王三十五年或稍後時間(公元前272年或稍後)。
《史記
匈奴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裡的隴西、北地、上郡,是指甘肅岷縣,寧夏六盤山,固原,到陝西一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邊防,於公元前221年,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固原的這段長城當時也進行了修繕加固。
我看著面前起伏騰挪的秦長城,它有八九米寬,有的地方只有二米高,有的地方竟高達十米,沒有什麼包裝,沒有什麼打扮,活活脫脫像一條黃龍,匍匐在地面上,尾部一直伸向遠方。
不知道的人,怎麼也想不到,這起伏的丘陵似的長龍,竟是二千多年來,成千上萬人為之奮鬥,為之爭奪,為之獻身的偉大長城。
旌旗飄飄,鼓角聲聲,胡馬長嘶,狼煙四起,長城內外,在這片靜寂的土地上,有過多少驚天動地的戰爭,有過多少驚心動魄的殺戮。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曾記否,那些雪夜追蹤敵人的英武的將士。
刀光劍影中,奔馳著蒙古的戰馬。
曾記否,成吉斯汗六次討伐西夏,滅亡了西夏,最後,亡故西夏的歷史。
我們站在這起伏騰挪的秦長城上,非常興奮,也非常得意。是的,秦長城並不炫目,也並不漂亮,可它是二千多年來我國古代歷史的見證,是一位二千多歲的受人尊敬的老人。今天能見到他,是我們的幸運,我們的造化。今天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找到他,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和秦長城的緣分。
2008年9月1日記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