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前一晚,有客人在大廳裡搓麻,不過我仍然睡得很香。本來和老陶約好早上五點半起床去天坑,結果早上鬧鐘一響,老陶就說:繼續睡覺吧再睡一個小時!我如同獲了大赦般,只聽到前半句話就又睡著了。後來才知道,原來五點半天還很黑,總不至於弄個手電筒去探天坑吧。七點鐘倉皇出門,正巧碰到縣城7點開往奉節的班車,五元錢搭車到天坑景區門口。賣門票的人居然還沒有上班,不過最後還是看到人影追過來補票。
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岩溶漏鬥地貌”,屬國家重點景區。小寨天坑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坑壁四周陡峭,有兩級台地,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坑底下邊有個大溶洞,地下暗河奔流而出,據考是從地縫中來的,然後又流入其他千百個地下洞穴中,稱為迷宮河。現在在洞口修建了一個小型水電站,管理人員就住在300米左右的第一級台地上。
我和老陶一路下行,發現偌大的天坑中只有我們兩個游客,越往下,路越濕滑,霧氣盤旋在天坑中部,暗河在望不見的坑底發出轟鳴,裂開的大溶洞黑森森的在立在底部,像是個長滿利齒的大嘴靜靜等待著我們,一切都越來越讓我覺得毛骨悚然。
老陶不怕黑洞,卻很是煩惱攔路的蜘蛛網;沒有其它游客讓我覺得恐怖,卻只讓他覺得無聊——沒有陌生人可以聊天了。
最後,我們終於來到底部,到大嘴裡探索了一番,拍照留念,恐怖感也消失了。那條暗河很渾濁,不知是不是因為下過雨,看不見裡面有透明魚或者大鯢之類的。抬頭看那些懸著的霧團,坐井觀天,如入仙境,非常神奇的感覺。
下去天坑容易,爬出來可困難,況且我們還背著包。兩條腿最後不停的抖,膝蓋劇痛,後來一直痛了三天。
在景區門口的主干道上,我們坐上了一輛從恩師到奉節的大巴。到了奉節後馬不停蹄的趕去白帝城。天啊,看到那些成排的台階我就發抖,是心在發抖,腿也抖。
不過還是抖著擺渡到白帝城對面的赤甲山,站在古炮台上遠望夔門,附近有很多半野生的猴群,可帶吃食來喂。
然後又抖著爬上白帝城。
站在古“詩城”,望著鼎鼎大名的夔門,實在沒啥感觸。該淹的淹沒了,該新建的一點都不含糊,物是人非,應該說是“物大變人更非”了!
驢友注意:
1.荊竹鄉到奉節的班車從早上六點開始,每一個小時發車一趟,但有時也會臨時調整,最晚一般是下午一點半,所以要算好時間。小寨天坑上下一趟至少三個小時。天坑、地縫一起去要一天時間(考慮到中間要休息)。因為還安排了去看白帝城,所以我們放棄了地縫。天坑地縫實際上屬於一個溶洞體系的。
2.天坑、地縫門票均為30元,白帝城門票80元,有學生證一律半價。白帝城晚上也開,但擺渡到赤甲山(古炮台)的船下午六點結束。天坑上來到景區門口馬路這段還是規規矩矩走大道吧,不要超近走小路,我們拎了一袋吃的差點被幾個十幾歲的男孩搶了。
3.我們住在碼頭和汽車站中間那家賓館裡(好像叫奉港賓館),帶空調的70元,比較干淨,老板人很好有問必答。吃飯、水果、超市裡的東西越往下(偏遠)越貴,說是運輸困難。想不通,水運不是應該更便宜嗎?
4.從奉節往返白帝城可在馬路上攔車,每人五元。
5.此次出行的所有點——無論縣、鄉、村,都有網吧,查資料很方便。但是西南地區的網絡做的不太好,很難查到有用的信息來安排旅程,還是多問問當地百姓,尤其是那些買車船票的人,知道的比較多。我們就是聽了一位白帝城的船工,把奉節到巫山的船票退了,改道去了巫溪,很英明。

(小寨天坑)

(天坑絕壁)

(古炮台正對著夔門)

(三峽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