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程,是到位於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之間的納木錯湖和又一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口——那根拉山口。
納木錯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是我國除青海湖之外的第二大鹹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藏語的“納木錯” 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這裡是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12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始人達隆塘、巴扎西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習密宗要法。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護法神會集在納木湖設壇,大興法會,此時前往朝拜轉湖念經一次,其福無量,勝過平時朝禮轉湖念經10萬次。因此每到羊年,僧俗信徒都會不惜長途跋涉前往轉湖,每到藏歷羊年的4月15日,這一活動則達到高潮。幸好今年不是羊年,要不然來的人會更多!
納木錯寬得有一點像海了,從湖東岸到西岸全長70多千米,由南岸到北岸寬30多千米,總面積為1900多平方千米,湖水最深處超過33米。它的水是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後補給的,因此清冽沁涼,澄澈透明,湖面呈深藍色。
只是我們下車的地點離湖邊有一段很長的沙灘地(回來查資料才知道,原來納木錯是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喜馬拉雅山運動凹陷形成的巨湖,後因西藏高原氣候漸趨干燥,它的面積大為縮減。現存的古湖岩線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面約80余米,可見當時的納木錯有多大,也難怪為什麼會有這麼寬的湖灘地了)。高海拔的湖灘地刮著很疾的風,而我一路上已被高原反應折磨得筋疲力盡,看著遠處納木錯那水天相融的一片湛藍,兒子擔心我走不到那兒。下車處有藏民牽著犛牛和馬匹在拉客人,一問價格來回都要15元,看到向湖邊去的地勢是向下的,我說還是走下去吧,回來再租馬。 兒子攙扶著我,磕磕絆絆地總算走到了湖邊,導游說每個到納木錯的人都要用聖湖的水洗洗手,祈福消災。我撲坐在湖邊的沙灘上,俯下身子去親近她,那水沁涼沁涼的,本來就已被疾風吹得所剩無幾的熱量,一下子就被這冰涼聖潔的湖水全部帶走了,我開始覺得身上發冷。不少游人在這裡租了藏民的犛牛,騎著到湖水裡拍照,那些藏民一邊牽牛一邊放聲唱著很好聽的歌,這雪域高原上的景致風情,還真是別具一格。據介紹納木錯湖中有5個島嶼,佛教徒傳是五方佛的化身;此外還有5個半島從不同方位凸入水域,島上怪石嶙峋,奇異多彩。我們沒時間也沒精力去了。讓兒子用隨身帶的旅行杯裝了一杯聖湖水,草草拍了幾張照片,我們就租了一匹馬“打道回府”了。
牽馬的藏族小伙子也會唱歌,黝黑的臉上既有高原藏民的樸拙,又有在經商行當中歷練出的一絲狡黠(他剛才先同意我和兒子10元的還價,待我上了馬卻又一口咬定非15元不走),不過,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
納木錯的北側依偎著連綿的高原丘陵,東南部是海拔7111米,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就在湖水的四周展開。湖濱平原牧草肥美,是天然牧場。我們在來回的路上都可以看到以天際綿延群山和高聳雪峰為背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圖畫,真的是雄奇壯麗,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大概下午兩點左右,我們的車在當雄縣途經那根拉雪山口。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是此次西藏之行我走到的最高處了。山口的凜冽山風囂張肆虐,剛下車就感到呼吸困難,那風刮得人幾乎站不住腳,正面迎風就會被嗆得喘不上氣來。我們拍了幾張照片留念,就趕緊回到車上,已是渾身冷得發抖,心髒揪得緊緊的。兒子把昨天為我准備的便攜式氧氣瓶拿出來讓我吸氧,才算緩解了一些。
回程的路上又進店。這次是賣藏藥的,正好這些人們剛從雪山口回來,多多少少都有高原反應,於是就被那些個“藏醫藥專家”們分撥帶到小隔間裡診治、開處方。帶我走的大夫給我開了380多元的藥,並馬上叫了一位小姑娘來帶我去交錢。我說得先看看藥再說,正在這時兒子從另一個“診室”走了出來,馬上攔住把我拉走了。其實他不來我也不會掏錢買藥的,不過兒子那一副以保護人自居的架勢,和要不是他我這傻老太婆就讓人家忽悠了的“大言不慚”,倒是很讓人受用的。
第二個店是賣魚油、蟲草、羊胎素等營養保健品的,才知道這納木錯湖中盛產高原的無鱗魚和細鱗魚,由於藏民迷信不食用,湖裡已是“魚滿為患”,所以國家投資建了現代化的提煉加工廠……只不知虔誠的信徒們作何反響?西藏的原生態,還可以保持多久?生存,還是發展?好一個困擾人類的兩難命題……

(天湖納木錯)

(天藍草碧)

(天上牧場)

(那根拉山口)

(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