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等藏族聚居區,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印於布麻、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小旗。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旗幟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旌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搖曳飄蕩,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這一面面小旗,藏語稱“隆達”,漢語稱為“經幡”,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祈願幡”。不過在藏區,人們更習慣稱它作“風馬”或“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則是馬的意思。從宗教哲學意義上講,這種祭拜方式當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承載了崇尚自然,祈願求福的樸素哲學理念和深沉的宗教思想。他們認為,在靈氣聚集處如神山聖湖和寺廟,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神靈護佑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就能夠把人間的願望准確而及時地傳達到神靈那裡。據傳公元12世紀初,藏傳佛教的噶舉派寺院為傳誦其教義首創懸掛風馬旗,從此成為藏區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
風馬旗就其外在形式可歸納為三種:一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山頭、要衝和渡口。二是一條三五米長的單色狹長布條,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杆上,插立在寺廟庭院前,拉薩大昭寺廣場上插立的經杆就是這一種。三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星火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主幡方塊布,分別系掛在柳樹枝杆上,這種經幡在古城拉薩的民居樓頂上隨處可見。
主幡旗面的中心圖像大多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火焰熾烈的寶貝,四角環刻四尊保護神,像征深刻圓滿的金翅鳥,像征穿透力的龍,像征警戒狀態的的老虎和像征勝利的獅子。一段經咒散置期間,圖文並茂,相映成趣。星火條的顏色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創新,且每塊顏色的排序是嚴格規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錯。一般一個經幡上,根據枝條多少來確定有兩組至三組星火條。其顏色排列及其像征意義是這樣的:最頂端為藍色幡條,它像征藍天;藍色幡條下面是白色幡條,像征白雲;白色幡條下面是紅色幡條,像征火焰;紅色幡條下面是綠色幡條,像征綠水;最下面的幡條是黃色,像征黃土或者大地(也有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
藏區人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以示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第一件事就是系掛風馬;初春開犁播種,在牛頭插掛風馬,是向土主地母祈禱五谷豐登;在聖跡古剎張掛經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及其聖哲賢明的崇拜與禮贊。
風馬作為福運升騰的像征物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不能隨意選擇,它是根據藏族歷算,選擇在藏歷新年初一過後某一個良辰吉日。 更換儀式稱為“托隨”,意為祭神祈福儀式。總之,風馬成為僧俗信眾與神靈交流的通用媒介,也成為交通凡世與靈界的一座橋梁。

(風馬蕭蕭)

(連地接天風馬旗)

(大昭寺前的經杆)

(風馬圖案)

(樹上的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