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英國之前前往劍橋膜拜一番。我覺得英國有兩個地方不太合適用玩耍,游玩這樣的詞,劍橋無疑是一個,另外一個應該算牛津。我的感覺裡面,這兩個地方的歷史太悠久,似乎聽名字就散發著一股書卷氣,讓我這樣不學無術之輩產生敬畏。當然由於劍橋出了個徐志摩,因而使得劍橋的學術味道大為減弱,相反增添了柔情的一面,不過無論叢歷史還是最新排名來說,劍橋依然是英國最值得膜拜的大學城。牛津的感覺似乎比劍橋要大,我沒有仔細考證,可能是跟上次去的時候走的學院比較多,感覺比較累有關。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牛津似乎保留了更多的學院氣派,各學院的牆頭屋檐到處掛著神情各異表情不同的人頭像,顯示讀書的各種體會感覺,有大痛苦也有大歡喜。而劍橋則沒有這樣的頭像,其風格雖然也同樣古樸而沉穩,但其中透著一股入世的柔情。我覺得這可能跟劍橋的康河有關。
劍橋的名稱據我自己瞎解應該是這樣來的,因為有一條河叫作劍河(River Cam)蜿蜒穿過整個大學城區,而河上有許多橋(bridge),因此叫劍橋(Cambridge)。我一直認為徐志摩時期對於劍橋的稱呼聽起來更富詩意:康橋。那條河就叫作康河,聽起來那麼柔柔的,膩膩的,讓人心軟,有小資情調。所以我決定,在本文裡面繼續用康河這個叫法。至於牛津的名稱,我認為也許可以這麼解,那裡是個有牛(Ox)的地方,而且也有一條河,河上面有淺灘渡口(ford),因此叫牛津(Oxford)。不過牛津的河由於只在城市的外圍,而且牛畢竟沒有特別的溫柔意味,因此就在營造情調方面落了下風。
劍橋的主要學院區座落在城市中心偏西部,集中了最有名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和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以及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和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等。劍橋大學自從13世紀早期就已經存在,當時有許多從牛津和巴黎來的學者形成了劍橋學派。在當時的諸多僧侶建築中,聖約翰醫院是劍橋最主要的建築,後來該建築成為有名的聖約翰學院。1280年的時候,當時的大主教Hugh de Balsham試圖在聖約翰醫院建立學院,但是遭到僧侶的反對,於是眾學者在另外的地方建立了劍橋第一座真正的學院,Peterhouse學院。後來的大主教Rochester建議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Margaret Beaufort將聖約翰醫院改建為聖約翰學院,但由於王後死去,該學院直到1511年才得到皇家認可並建立。著名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就在聖約翰學院內,該橋因模仿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而得名(意大利的嘆息橋因為通向監獄而得名)。女王學院的來源是因為該學院由兩名女王建立,首先是1448年國王亨利六世的王後Margaret of Anjou,其次是1465年英格蘭國王愛得華德四世的妻子Elizabeth Woodville 。國王亨利六世也就是國王學院的建立者,當時他的妻子因模仿他建立國王學院而建立了女王學院。女王學院跨康河而建,當中由木橋聯系,該木橋又稱數學橋(Mathematics Bridge),該橋形狀渾然天成,據說在冬天的雪地裡面看更有風韻。三一學院則是由亨利八世建立。
九月初的劍橋風依然柔和,氣候很溫和,大約是19度左右。我們乘上康河上面特有的平底船,開始滂聽(punting)。所謂punting,就是游康河,整個行程大約45分鐘,乘木制的平底船穿過最主要的學院區,包括三一,國王,女王和聖約翰學院等。康河河水清澈,水面不甚開闊,細細地迤邐而過。無風之處的水面上,到處漂著兩岸樹上飄落的樹葉,但卻不顯髒,有風的河面上則波光粼粼,清澈見底。船從Silver Street橋出發,穿過女王學院的木橋,經過毗鄰的國王學院,經過劍橋最現代的一座拱橋,進入三一學院,再穿過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水面上的行程其實並不太長,但是似乎每一座橋都有一種自己的味道,而身在水上,則似乎更能夠體會從岸上看的不同。
玩劍橋我不覺得累。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徐志摩詩的影響,似乎特別容易將劍橋聯系起來那句簡單的名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我知道徐志摩肯定並不特指哪座才是他寫的康橋,因為我覺得康橋其實就是所有這些橋和所有這樣柔情中加厚重的歷史積蓄的通稱。
2000年9月6日17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