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西安之印像

作者: 西閣

導讀再游西安之印像 西閣2008年9月18日 2000年國慶之際,曾來到西安,並從這裡出發游覽了絲綢之路。當時西安給我的印像是西部省會,不甚繁華,但風味小吃很多、很好吃。 2008年9月17日晚,我從山西永濟游完普救寺、鸛雀樓,乘高速快巴經2.5小時駛入西安。一進入市區,就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燈火輝煌,與經濟發達的大都市完全相當。 從省長途汽車站乘公交抵達鼓樓廣場 ...

再游西安之印像

西閣2008年9月18日

2000年國慶之際,曾來到西安,並從這裡出發游覽了絲綢之路。當時西安給我的印像是西部省會,不甚繁華,但風味小吃很多、很好吃。

2008年9月17日晚,我從山西永濟游完普救寺、鸛雀樓,乘高速快巴經2.5小時駛入西安。一進入市區,就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燈火輝煌,與經濟發達的大都市完全相當。

從省長途汽車站乘公交抵達鼓樓廣場,更是霓虹斑斕、摩肩接踵。這裡是西安最繁華的中心,夜裡燈光照耀下的鐘鼓樓格外漂亮、輝煌。

轉過鼓樓,來到背後的"回坊風味一條街",琳琅滿目的各種小吃相當饞人。上次來西安未及來此品嘗,遺憾不已,這回定當饕餮一番。

給自己定個規則:每家只吃一點點。既便如此,在品嘗了三、四家後,也撐得肚子再無余地了。無奈、只得悻悻然離開,計劃明天再來大戰。

鐘樓東西大街都是商業街,東大街更繁華些,街兩邊三星級以上的賓館比比皆是,但價格都不低,上次來西安就感覺西安的賓館價格高,因為來西安的游客太多了,尤其外國游客多。

在案板街裡有家博通酒店(029-87207666),三星級,標間折扣價328元(含早餐),條件還行,早餐一般般。出門街口對面就是"騾馬市"商業步行街。

休息一宿後,第二天游覽大雁塔,裡面還不錯,尤其各種顏色的寶玉石浮雕的釋迦牟尼成佛壁畫,精美絕倫,令人驚嘆!少年時代讀過很多遍《西游記》的我,是不能不來此瞻仰一下偉大的唐僧的。

中午,在鼓樓廣場的"同盛祥"飯店品嘗羊肉泡饃,雖然也很好吃,但感覺不如"老孫家"泡饃更美味、更有文化味。泡饃是西安最有代表性的風味,必吃!

與回坊風味街銜接的有一條化覺寺巷,兩側是琳琅滿目的旅游紀念品,巷深處,隱藏著一座"清真大寺",這是西安最著名的清真寺。我原以為是典型的圓頂式樣,進入寺內才發現,竟然全是中式廟宇建築,只有寺內來來往往的白帽信徒,昭示著這裡是穆斯林的聖地。

游畢清真寺,已到晚餐時,再次殺回回坊風味街,大塊朵頤一番。吃飽喝足了,登上回家的火車,拜拜啦!西安。我會思念你的,你的美味令我難忘,滿街的美女也令我難忘!走在蘇杭街頭反倒沒看見幾個美女,真奇怪!

西安照片http://photo.***/photos/xige911/160614820/

西安攻略

永濟-西安,行駛約2.5小時,票價55元,終點是"省汽車站",就在西安火車站對面。

火車站廣場上有611公汽始發站,上車走六站即到鼓樓廣場(北廣濟街站),票價1元,行駛約10分鐘。

鼓樓背後的回坊風味街是必游之地,小吃很便宜,20-30元就能品嘗很多樣,而且撐得吃不下了。

鼓樓廣場的"同盛祥"是兩家"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饃之一,品嘗一餐約50-80元(當然要點幾樣其它特色風味)。

西安的大商場10:00才開業,鐘樓旁的開元商場貌似最大,東大街上的騾馬市是步行街,裡面好多大商場和專賣店。

大雁塔門票25元,上塔票20元,游覽約需1小時。

清真大寺門票25元,游覽約需1小時。

鐘樓門票27元,游覽約需半小時。鼓樓門票27元,游覽約需半小時。

K126/127 西安21:28-鞍山0:05-長春,26:37h,1987km,硬臥410元,軟臥629元。

K386/K387 成都-西安09:58-沈陽10:16-沈陽北,24:18h,2037km,硬臥419元,軟臥644元。

K546/K547 西安20:43-沈陽北23:08-齊齊哈爾,26:25h,2075km,硬臥419元,軟臥644元。

大雁塔簡介

據史書記載,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後祈求陰福所造,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附近環繞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風景秀麗迷人。

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為了供奉和儲藏這些寶物,而親自設計並指導施工的。

唐高宗和唐太宗曾親自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鑲嵌在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礡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

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

"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

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到了慈恩寺,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他於公元 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寶車,盛況空前。

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這位傳奇式的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自唐代以來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游記》。

西安清真大寺簡介

清真大寺位於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寺巷內。由於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台、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築群。

這座清真寺,前後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建於十七世紀,高約九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與高大的照壁牆相映襯,極為壯觀。

南北兩邊的接待室,變為仿古建築,剔透玲瓏,古香古色。

進入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便是第二院。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我國著稱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進入敕賜殿便是第三院。院中央是三層八角形省心樓,結構精巧,省心樓下欄杆內的二龍戲珠石刻,相傳是唐代遺物。院落內南北兩廂陪襯的是經堂、官殿等建築物,經堂官殿內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蘭經》及其它一些珍貴字畫和瓷花瓶等陳設品。

進第四院,院中心的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宛如鳳凰展雙翼,欲將翩翩起舞,別具風格。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原為接待封建朝廷宣諭皇帝"聖旨"的文武官員所修建。南廳後有石碑廊,陳列著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一真亭後有海棠形魚池噴泉,噴泉水珠四濺,映日彩虹隱約其間,另是一番景像。一真亭南北各有碑亭一座。

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台,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九間,面積約一千三百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六百作幅,彩畫圖案不一,每幅中心有阿拉伯文"嘟哇",牆壁刻蔓草花紋,套刻古蘭經,構圖著色,均表現中國伊斯蘭教寺院建築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西安鐘樓簡介

西安鐘樓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它以其金碧輝煌的雄姿踞於西安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彙處,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建築,被譽為"古城明珠"。

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各城市興建鐘樓,以鎮天下。西安鐘樓初建時原址在今西安大街廣濟街迎祥觀,與鼓樓東西對峙。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後擴建西安城,隨著城中心的東移,鐘樓的位置就與中心偏西,故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在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下,命鹹寧、長安二縣縣令將其遷建於現址。

遷建時"樓惟築基外,一無改創"。鐘樓落成後,龔懋賢寫了《鐘樓歌》刊石嵌於鐘樓內。以後清乾隆五年(1740),樓又經巡撫張楷重修,仍按明初年的原結構修建,唯將原室內懸掛的唐代"景雲鐘"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

此外,樓上奉祀文昌帝君。鐘樓的命名,也因每天清晨擊鐘報時,故稱之。

鐘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木結構建築,面積1377平方米。建築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用青磚、白灰砌築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慣穿。鐘樓從地面至金頂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圓柱回廊,樓分兩層,重檐三層,屋頂覆以綠琉璃瓦,樓體為木質結構。

由磚台階踏步上到磚基座大平台而進入一層大廳,面闊7間,進深3間,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台,頂有方格彩畫藻井。由第一層大廳內東南角扶梯,可盤旋登上四面有木隔扇門和直通外面回廊的二層大廳。二層梁架結構,采取砌上明造,用通柱,攢尖頂采用抹角梁和井口枋,梁柱節點有宋元做法痕跡。

整個建築通體彩繪,樓內貼金彩繪,畫梁雕棟。四面漆紅大門,各層門扉還有64幅精美的木雕故事,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西廂聽琴"、"伯樂相馬"、"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構圖優美,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樓翼角飛翹,下懸鐸鈴。樓頂端琉璃蓮花寶座上置有6米高的圓形鎏金寶頂,更顯莊嚴和富麗堂皇,顯示了明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鐘樓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曾成為拘押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的臨時牢獄,樓上駐扎軍隊。鎏金寶頂的銅葉被人揭去盜賣,樓體累遭破壞。

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鐘樓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台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杆,翻修了全部門窗。樓的內外進行粉刷油漆,並按原樣裝置了鎏金頂和增加了避雷設施。

1980年以後,又進行了多次維修。1996年西安市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決定仿制唐景雲鐘。

唐景雲鐘鑄於唐景雲二年,原為唐景龍觀所用,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其撰書銘文,明初移至鐘樓用以報時。該鐘現為國家級文物,現藏於西安碑林。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多次走訪有關單位,商討仿制事宜。仿制的景雲鐘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 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經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數百年的晨鐘暮鼓再次在古城響起。仿制的景雲鐘現掛於樓基座的西北角。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鐘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簡介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

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樓巍然聳立。

西安鼓樓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它的建築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樓建築在基座的中心,面闊7間,進深3間,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鬥拱,使樓的整個建築層次分明,渾雄博大。

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台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在樓的南檐下正中,懸掛有"武盛地"藍底金字匾額,是陝西巡撫張楷重修此樓峻工後,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筆"。北檐正中懸掛有"聲聞於天"匾額,筆力挺拔,相傳系鹹寧李允寬所書。兩匾不僅說明了建築物的意義,而且猶如畫龍點睛,使樓生氣盎然,更顯得宏偉壯麗,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毀,現文物管理部門已著手修復。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

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00年,像征公元2000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

該鼓聲音宏亮、渾厚,重槌之下,十裡可聞,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西安古城牆簡介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裡。

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有專家認為,古城牆是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最輝煌的建築遺存;其價值可以說無以倫比。

隋文帝開皇二年〈公無582年〉,以著名建築家宇文愷為都城建設總設計師,開始修建宮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繼之營築郭城。

唐王朝建立後,仍以大興城為首都,改大興城為長安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委派工部尚書閆玄德負責,在春、秋兩季,先後修建唐城外部城牆和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及城樓。唐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風來儀,儼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黃巢起義,於公元881年攻占長安。後唐政府軍很快收復長安。史載"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幾乎同時"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

然而使長安城受到毀滅的,則是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不僅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遷徒,朱溫還拆毀長安的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黃河順水而下,運到洛陽,唐城淪為廢墟。

駐守長安的節度使韓建,改建長安城;舍棄了原來的郭城和宮城,以皇城牆為新的長安城牆。至此,巨星漸漸失去光彩。

元以降,淪為西北邊一座重鎮。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為秦王,鎮守長安,並改名為"西安"。洪武三年〈1370年〉,宋國公馮勝主持修復西安城,對皇城加以修葺,歷時8年之久。

明城牆呢,其南城牆和西城牆在隋唐皇城牆的基礎上,加高加厚,並分別向東、向北延長四分之一;東城牆和北城牆,則拆除另建。

明隆慶年間〈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明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整修城樓,增砌包磚,並完善了排水系統。至此,這座城牆才得以延存下來。

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

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觀。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