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廊橋攻略-2(超完整,看這份就夠了)

作者: 真@小菜一碟

導讀2 泰順概況及廊橋歷史2.1 泰順概況浙南閩北的當地人都說,浙江的景寧、泰順和福建省的壽寧縣是明景泰帝為慶祝自己的壽辰而設立的,連同洪武年間所設的慶元縣,取其第一個字,合起來恰為“景泰壽慶”。 如今散落在泰順地區各處的橋梁有900多座,其中解放前修建的有476座,明清廊橋有30多座,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有6座。泰順橋梁不僅數量多,結構也 ...

2 泰順概況及廊橋歷史2.1 泰順概況浙南閩北的當地人都說,浙江的景寧、泰順和福建省的壽寧縣是明景泰帝為慶祝自己的壽辰而設立的,連同洪武年間所設的慶元縣,取其第一個字,合起來恰為“景泰壽慶”。

如今散落在泰順地區各處的橋梁有900多座,其中解放前修建的有476座,明清廊橋有30多座,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有6座。泰順橋梁不僅數量多,結構也多種多樣,有堤梁式橋(即矴步)、木拱橋、木平橋、石拱橋、石平橋等。泰順因此享有“橋梁博物館”的美譽。

以三魁鎮為中心游覽泰順廊橋是比較方便的,往北是泗溪和筱村,往西到洲嶺,往南是仕陽,往東到承天氡泉。

·區號:0577

·郵編:325500

·位置:位於浙南邊陲,東鄰蒼南,南毗福建,西界景寧,北接文成。

·區劃:隸屬於溫州市。轄36個鄉鎮。

·人口:34萬 2.2 廊橋歷史北宋年間,國家經濟繁榮昌盛,交通得到極大的發展。而汴水水量豐富,船運繁忙,可“北通涿捃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

北宋遺臣孟元老在其所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水如下:“自東水門外七裡,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裡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可見當時的橋的數量之多。張擇端根據汴水上結構相同的虹橋,上土橋和下土橋結合為一,於清明河上圖中畫出了流傳千古的虹橋。

大多專家認為,最早出現的虹橋結構青州的南陽橋,是由北宋時期的一個守城卒子,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造成的。

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汴水失去了輸送漕糧的重要地位。公元1290年,黃河泛濫,河道淤淺。明洪武六年,疏浚汴河後不久又遭黃河橫決。至此,汴河漸至涸廢,虹橋漸漸消失於歷史的舞台。據明嘉靖年間李濂撰《汴京遺跡考》一文所記,已沒有一處再提及虹橋了。

在歷史上,汴水虹橋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泉州萬安橋,潮州海陽縣的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可見其在橋梁史的地位。其他三座橋至今仍存於世,獨汴水虹橋只留在了名畫中。

20世紀70年代末期,塵封了900多年的虹橋結構重見天日,在浙江南部的溫州,麗水兩地山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橋。到目前,在閩東北的寧德,南平地區,浙西南的麗水,溫州地區的崇山峻嶺中發現了大約近200座保存完好的木拱廊橋。

木廊橋論數量,閩約多於浙,而保存質量則是浙優於閩,尤其是浙西南毗鄰福建壽寧,福安的泰順縣。可以說,泰順是廊橋的故鄉,其種類與數量都堪稱世界之最,甚至稱的上是“廊橋博物館”。

虹橋結構的基本組合單元是6根杆件,縱向4根,橫向2根,平面上呈“井”字型。由於橋是受壓的,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就會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格的杆件,別壓穿插,搭接而成。從力學上分析,上端的縱梁壓在橫梁上,橫梁又會壓在相對的一根縱梁上,相當於上下兩根縱梁夾住一根橫梁。因摩擦力的存在橫梁就不滑動,結構就不會破壞。這種結構,整體為拱型結構。因此沿拱心線整體受壓,不會產生彎矩,就每一根杆件來說,又是最簡單的簡支梁,承受兩種集中荷載。

泰順的木拱橋不僅與《清明河上圖》中的名橋“虹橋”結構相似,技術相同,而且還對“虹橋”有所發展創造,那就是在橋上加蓋“橋屋”。即橋於屋結合,這種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廊橋”。木拱廊橋被泰順鄉民稱為“蜈蚣橋”。泰順地區的“蜈蚣橋”曾擁有兩項中國虹橋結構之最;一,歷史最悠久的橋是建於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葉樹陽橋,直到1965年因修公路才被拆除。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二,虹橋結構中跨度最大的是三灘橋,拱跨42米,超過了曾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古建築中淨跨最大的石拱橋5米。可惜毀於1950年的洪水中。


精選遊記: 泰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