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慶江蘇游記之徐州篇--補遺

作者: JBQ

導讀獅子山楚王陵是一座博物館,但它的整體布局更向是一座公園。南面進門面對的就是獅子山,山下被鑿空作為楚王的墓室。與龜山漢墓面朝西側不同,獅子山漢墓是坐北朝南。王陵的西側是漢兵馬俑博物館,由博物館向北是一個方圓數裡的湖泊,中間兩座金字塔型的建築從水下探出水面,通過兩條石制的曲廊與岸邊相連。這就是被稱做是水下博物館的漢兵馬俑第五、六號坑。� ...

獅子山楚王陵是一座博物館,但它的整體布局更向是一座公園。南面進門面對的就是獅子山,山下被鑿空作為楚王的墓室。與龜山漢墓面朝西側不同,獅子山漢墓是坐北朝南。王陵的西側是漢兵馬俑博物館,由博物館向北是一個方圓數裡的湖泊,中間兩座金字塔型的建築從水下探出水面,通過兩條石制的曲廊與岸邊相連。這就是被稱做是水下博物館的漢兵馬俑第五、六號坑。湖泊的北側是一座帶有漢朝風格的高大建築,那是漢文化交流中心,裡面陳列著被稱為江蘇三寶之一的漢畫像石(其他二寶是蘇州園林和南京六朝石刻)。由此向東是劉氏宗祠。獅子山向北是一座叫做羊龜山的小山,目前已經通過遙感勘探探明這是一座王後陵,但暫時沒有制定開掘計劃。在王後陵的小山前蓋了一個類似寺廟山門的小房子,裡面的櫥窗中介紹了一些漢代的葬儀、葬制,房後橫列著一座磚砌的屏風,上面用篆書寫著“漢楚王後葬於此山”。整座園區內部綠化得很好,草地覆蓋率很高。走在小道上,旁邊桂花園中傳來陣陣香氣,多少也能緩解一下王陵所特有的陰濕沉重的氛圍。

位於楚王陵西側300米遠的漢兵馬俑是這個博物館的另一個亮點,分布在六個俑坑的四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方陣,像征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六個俑坑中第5、6號坑是在湖面以下,為了保護文物,清華大學特意設計了水下博物館。與一號坑中步兵俑的體形矮小、陣形雜亂相比,六號坑的騎兵陣顯得更是高大威猛、整齊雄壯。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小細節,無論是博物館正門的楚王騎馬的雕像,還是六號坑中的騎兵俑,其兩條腿都是直接向下懸在馬腹的兩側,並不是踹在馬鐙上。其實這並不奇怪,最早的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出現在公元三世紀中葉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是中國北部鮮卑人率先發明的。其後,馬鐙傳入朝鮮和東瀛,被高句麗人改造成了窄踏板金屬馬鐙,並在歐亞大草原上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四世紀初出現了馬鐙。馬鐙發明以後,戰馬更容易駕御,解放了騎士的雙手,更方便操作各種兵器,從而使騎兵的戰鬥力猛增。因為馬鐙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所以馬鐙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由此可見,漢朝騎手兩腿下垂是合乎情理。但如果沒有馬鐙,我們將怎樣在現代文化作品中演繹關公、子龍的馬上英姿呢?難怪吳宇森大導演在《赤壁》中讓關羽舍棄赤兔馬,下馬步行作戰呢。


精選遊記: 徐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