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運”游(20)——人在湖畔(七)

作者: zhaohq88694748

導讀避暑山莊宮殿區坐落在避暑山莊南部,南鄰市區,東北接平原區和湖區,西北連山區。宮殿區由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四組 建築組成。 建築特點:采取中軸線控制,主體建築居中,附屬建築置於兩側,基本均衡對稱,體量較小,采用青磚灰瓦,追求樸素淡雅。與依山就勢托起的一座座宏偉壯闊、金碧輝煌的寺廟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不惜施重� ...

避暑山莊宮殿區坐落在避暑山莊南部,南鄰市區,東北接平原區和湖區,西北連山區。宮殿區由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四組 建築組成。

建築特點:采取中軸線控制,主體建築居中,附屬建築置於兩側,基本均衡對稱,體量較小,采用青磚灰瓦,追求樸素淡雅。與依山就勢托起的一座座宏偉壯闊、金碧輝煌的寺廟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不惜施重金建廟,結交少數民族首領,達到安疆固塞穩固大清帝國的目的。

建築形式采取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共九重,層層遞進,縱深發展。宮殿周圍廣植花木,或疊石為階,使避暑山莊宮殿建築園林化,緩解正宮嚴肅的氣氛。這是避暑山莊造園成功之處。宮殿建築是皇權的像征,是皇權的物化。這四組建築因用途不同,所以建築規制也不同。 15:40 .

先來到了德彙門內的東宮遺址.

東宮的前面宮牆上另辟大門,稱德彙門,為重台城門,形制與麗正門相仿。

進入德彙門後,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依次有門殿七間、正殿十一間、清音閣、福壽閣、勤政殿、卷阿勝境殿。

東宮寬90米,全長230米,比正宮短70米。占地面間達2萬多平米,建於1754年(乾隆19年)。

1945年,東宮失火被燒毀。現僅存基址。

繼續西行是松鶴齋.



(導游圖(八))



(導游圖(九))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弘歷在正宮東面建一組八進院落,與正宮形制略同,供皇太後起居用。

門殿五楹,邊辟掖門。

二門三楹。

進二門有殿七楹,題名松鶴齋,後改名含輝堂,有聯“列喬松雲屏開翠,庭間馴鹿雪羽舞瑤階”。

再北有殿七楹,名綏成殿,為皇太子颙琰居住。嘉慶帝颙琰登基後改名繼德堂。道光十二年(1832年),內務府熱河總管以此殿供奉清廷歷代皇帝畫像。

綏成殿後,有照房十五楹。

再北有殿七楹名樂壽堂,後改名悅性居,是皇太後的寢宮。

悅性居後,有上下各五楹的樓房,名暢遠樓。

松鶴齋園林氣息濃郁,院內假山別致,花木名貴;岫列喬松,庭翔雪羽;松鶴相息,搖曳多姿;夏風習習,松濤陣陣,環境十分幽靜。

松鶴齋殿門大開 ,正在舉辦攝影展覽。

走進去轉轉,只看看古建築,沒看攝影展。

感覺很不錯,只是較正宮稍小點。......

出得松鶴齋殿門,圍著殿門南面的鐘樓轉了一圈,來到了松鶴齋西側的正宮(避暑山莊博物館)。

正宮位於避暑山莊南部,是一組座北朝南,九進院落的宮殿,建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改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占地面積為20,800平方米。

正宮是避暑山莊的主要宮殿,處理朝政的中心。按照中國封建皇朝的規範,故名正宮。這是清代皇帝駐蹕山莊期間居住和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召見王宮大臣及少數民族政教首領、接見外國使臣之所。

正宮處在麗正門至岫雲門之間的主軸線上,共有九進庭院,以表現皇帝“身居九重”的含義。

以萬歲照房為界,正宮分作前朝和寢宮兩部分。

它的主要建築由南而北依次為麗正門、外午門、內午門(閱射門)、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十九間照房、煙波致爽門殿、煙波致爽殿、雲山勝地樓、岫雲門以及朝房、配殿、東所、西所、回廊、照房等組成,布局嚴整,擀樸淡雅,具有獨特風格。

正宮現為避暑山莊博物館。



(外午門)

這是外午門,現在是避暑山莊博物館參觀的入口處,須要二次驗票的。(記得2006.09.來時只交10元就可參觀的)

在門外可以看見游客在內午門前的匾額下拍照留影。

轉貼一張匾額圖片:



(康熙御筆之山莊匾額[轉貼])

現在是: 16:30 .

正宮進不去,余下的時間再繞湖區轉一圈吧!

先拍一張夕陽下的煙雨樓:



(夕陽下的煙雨樓)

待續。


精選遊記: 承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