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運”游(23)——口外八廟(二)

作者: zhaohq88694748

導讀3、天王殿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正中檐下懸掛康熙親題的滿、漢、蒙古三種文字的“溥仁寺”雲龍陡匾。 (天王殿[轉貼]) 殿內迎面的石須彌座上供一尊木雕大肚彌勒佛,其背後是身著金甲的韋陀像。東西兩側是護世四天王。 大肚彌勒佛,世稱笑佛。據佛教《彌勒上生經》載,原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他廣傳佛法、普渡眾生。相傳他是長天王的八大神將� ...

3、天王殿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正中檐下懸掛康熙親題的滿、漢、蒙古三種文字的“溥仁寺”雲龍陡匾。



(天王殿[轉貼])

殿內迎面的石須彌座上供一尊木雕大肚彌勒佛,其背後是身著金甲的韋陀像。東西兩側是護世四天王。

大肚彌勒佛,世稱笑佛。據佛教《彌勒上生經》載,原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他廣傳佛法、普渡眾生。相傳他是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

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槃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馱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院 中供養韋馱,稱為韋馱菩薩,常站於大肚彌勒佛身背後,面向大 雄寶殿,護持佛法。

四大天王,也稱“護世四天王”或“四大金剛”。據說須彌山腰有一座小山,名為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四天王及其眷 屑就分住其上。四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將,各護一天下,即鎮守釋迦佛世界的四大部洲。能護國安民,管風調雨順。天王手執之物表示“地、火、水、風”四大劫,即表示“四大皆空”之意。手持寶劍的稱為“南方增長天王”,名叫毗琉璃,藏名帕克濟布,護持南方國土,能使人善根增長,持風,手持琵琶的稱為 “東方持國天王”,名叫多羅吒,藏名伊呼霍爾榮,護持東方國土,是樂神領袖,持調;手持一把垂有纓絡黃傘的稱為“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藏名那目太斯列,護持北方國土,其福德名聞四方,持雨,手裡繞一條蛇的稱為“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名占密桑,觀護著西方國土,是龍群的首領,持順。四天王足踏小鬼,以示護法。

4、御碑

御碑:在天王殿之北為溥仁寺的主殿慈雲普蔭殿。慈雲普蔭殿前有兩通石碑。

碑文詳細記述了建造博仁寺的歷史和經過,並闡明題名的含義以及康熙的政治抱負。碑側和碑陰刻有乾隆、嘉慶所作詩文。 東側御碑正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康熙御筆的《溥仁寺碑文》。

溥仁寺碑文

康熙五十二年,朕六旬誕辰。眾蒙古部落,鹹至闕廷,奉行朝賀,不謀同辭,具疏陳懇:願建剎宇,為朕祝釐。 股思治天下之道,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為福;非私一 己之安,遍天下之安為安。柔遠能邇,自古難之。我朝祖功宗德, 遠服要荒;深仁厚澤,淪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 服,今已中外無別矣。論風俗人情,剛直好勇。自百年以來,敬 奉釋教,並無二法。謹守國典,罔敢隕越。不識不知,太和有像, 朕每嘉焉。鑒其悃誠,重違所請。 念熱河之地,為中外之交,朕駐衝清暑,歲以為常。而諸藩 來覲,瞻禮亦便。因指山莊之東,無關於耕種之荒地,特許營度為佛寺。陶甓於冶,取材於山。工用無輸挽之分,金錢無逾侈之 費。經始訖功,告成不日。 歷觀往史,通溯前朝,版籍有區,幅員未廣。茲熱河之奧壤, 及紫塞之神皋。名號不掌干職方,形勝無聞於地忠。膚以涼德,扶有萬方。邊之個悉為畿甸。諸藩於此建寺介福,率行恐後,無小無大,罔不同來。觀我觀民,思維此理。特題額曰“溥仁”。將欲之澤,均沾率土,升恆之慶,廣洽普天;遍覆含弘,民胞物與;鹹躋壽考,各遂生成。借諸藩祝朕之忠誠,為萬方祈純之錫。爰記斯文,勒諸貞石。

5、東西配殿

東西配殿:慈雲普萌殿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間,均為單檐歇山布瓦頂,規制簡樸,但殿下梁柱皆彩繪描金,樸素之中又有皇家的豪華氣派。

殿內原供有佛畫像50軸,後因殿宇塌坍,畫像早已失落。

6、慈雲普蔭殿

“慈雲普蔭”意思是佛的慈悲胸懷像大片的雲彩一樣庇蔭與保護著大干世界的億萬眾生。

慈雲普萌殿是博仁寺的主體建築。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九脊歇山黃琉璃瓦頂,閃閃發光,金碧輝煌。



( 慈雲普萌殿[轉貼])



(單檐九脊歇山黃琉璃瓦殿頂)

大殿前檐下懸有康熙親題的滿、漢、蒙三 種文字的“慈雲普蔭”雲龍陡匾。

乾隆還題額“具大自在”(意思 是:佛具有大自在的神通法力)懸於殿內。

大殿四周回廓皆有彩 繪的金龍和璽彩畫及梵文的六字明咒圖案,極為華麗。



(看見回廊了)

殿前的金柱上掛有一幅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對聯:

以清淨果證因護持斯萬 現廣長舌說法聲震大千

意思是:佛用遠離罪惡和煩惱的善果,來推論其因緣,使眾 生懂得善有善果、惡有惡果的道理,從而庇護著億萬民眾脫離苦海。

殿內正中供有三世佛,這裡的“世”,指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即過去世(前世、前生)、現在世 (現世、現生)、未來世(來世、來生)三世。因其在時間上是相 連續的,故俗稱“豎三世”(迦葉、釋迦牟尼、彌勒)。從而區別 於以空間地域關系為界限的“橫三世”(東方藥師佛、中方釋迦佛、西方阿彌陀佛)。豎三世佛與橫三世佛形體容貌是相同的,如身著 輕裟,不戴寶冠和瓔珞;頭發為螺形肉髻;臉部表情低眉沉思,慈 祥肅穆,顯示出含蘊深廣極圓滿的內心世界;在雕刻著蓮花圖案 的須彌座上結跏趺坐,即兩腿交叉兩足掌置於左右股之上,意為 靜坐斂心、止息雜念,先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後以左足押在右股上,稱“勇健坐”或“降魔坐”,像征著佛說法的莊嚴與悟道的寧 靜。豎三世佛與橫三世佛的區別在於手印,即手的姿勢,手印不同又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迦葉佛左右臂向前彎曲置胸前,兩手相對屈指作環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此手印為“轉法輪印”,表 示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釋迎牟尼左手掌仰橫置有足當臍前,此手印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手中持缽表示滿足眾生的願 望。右手臂直伸,手下垂指地,此手印為“觸地印”或稱“指地印”,表示釋迎牟尼在成道之前為普渡眾生獻出自己的一切,唯有 大地能證明。彌勒佛手印基本與迦葉佛手印相同。



(殿內正中供有三世佛[轉貼])

此殿中三世佛的座次為,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迦葉,東側為彌勒。這 三世全部是高發髻,面目慈祥,身拉架裟,結跏趺吉祥座。據佛 經載:迦葉佛是過去古七佛之一,說他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牟尼在經過81劫以後必定成佛。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 人,被奉為現世之尊。他原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 爾境內)國王淨飯王的長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生於公元前 565年,卒於公元前485年,年輕時就離家修行,覺悟了三法印, 四勝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從而成正果為佛。“釋迦牟尼”意為 “釋迦族的聖人”。彌勒佛譯為“慈氏”,蒙古語稱為“邁達拉佛”, 藏語稱為“強巴佛”。據說釋迥牟尼曾預言彌勒在釋迦牟尼圓寂後 經過天上4000年,人間56億7千萬年後才能下生人間,在龍華 樹下成佛,故稱為“未來佛”。釋邊牟尼兩側有兩尊神態恭謹的立 像,西邊為摩訶迦葉(漢譯為“欽光”),為一嚴謹持重的高憎像, 東為阿難陀(漢譯為“歡喜”),為一文靜略帶稚氣的小和尚。摩 訶迎葉在釋迦牟尼的弟子中德高望重,釋迎牟尼圓寂後,他是佛 教第一次集結的召集人,被尊為“佛教三十三祖”之第一世祖,稱 為“頭陀行第一”。阿難陀是釋迦牟尼叔父斛飯王之子,自幼跟隨 釋迦牟尼出家,侍從釋迎牟尼25年。他博聞強記,釋迦牟尼圓寂 後,佛經多數由他主編,被尊為“佛教三十三祖”中的第二世祖, 稱為“多聞第一”。這五尊塑像,造型古樸,形態自然灑脫,反映 了康熙年間的塑像風格。 在殿內東西山牆下的磚砌須彌座上,供奉著十八羅漢。羅漢 是梵文的音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煉的最高果位,在 大乘佛教中低於佛、菩薩,是第三等“阿羅漢”果位。羅漢能盡 斷三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以至修學的頂端;能消除一切 煩惱;應受天人的供養;可永遠進入涅磐,不再生死輪回。據公 元前三世紀獅子國(斯裡蘭卡)高僧慶友在《法注記》中記載:羅 漢有16個,各有名號,是釋迦牟尼令他們以凡人形像留在人間的 傳道者。五代以後,在16個之外,把《法注記》的作者慶友和翻 譯這本佛經的唐代和尚玄鬥奘也列入羅漢行列,從此成為18羅漢。

溥仁寺除了山門外堆滿垃圾,四周圍民房過近,道路不暢外,寺院內的保護看起來相當不錯。

寺院內很潔淨,古樹枝繁葉茂。

建於1713年的康熙朝古寺應早日開放。

待續。


精選遊記: 承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