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運”游(36)——口外八廟(十五)

作者: zhaohq88694748

導讀大雄寶殿位天王殿正北,是前半部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 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須彌座式,殿前設月台,前後各出三階,月台東西各出一階。月台及殿基各角設石雕螭首,月台上置大型銅鼎四個(現存鼎座)。 (大雄寶殿[轉貼]) 大雄寶殿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中央五間設隔扇,兩邊盡間裝檻窗,殿後中央三間設隔扇,東西四間封實牆。 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屋頂,復綠� ...

大雄寶殿位天王殿正北,是前半部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

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須彌座式,殿前設月台,前後各出三階,月台東西各出一階。月台及殿基各角設石雕螭首,月台上置大型銅鼎四個(現存鼎座)。



(大雄寶殿[轉貼])

大雄寶殿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中央五間設隔扇,兩邊盡間裝檻窗,殿後中央三間設隔扇,東西四間封實牆。

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屋頂,復綠剪邊黃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銅鎦金舍利塔,下檐為五踩單翹單昂鬥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鬥拱。

上檐正中懸:“大雄寶殿”陡匾,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漢文為乾隆御筆。

下檐正中懸黑泥金漆匾,乾隆御筆“金輪法界”。

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主尊豎三世佛。中為現世佛釋迦牟尼,西為前世佛迦葉,東為後世佛。

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每尊佛像高4.9米,置於高2.9米的石雕須彌座上。像前設供桌三張,上擺七寶八珍。供桌兩邊設木漆金塔兩座,每座供藏泥漆金佛56尊。

東西兩側神台上供木制十八羅漢,山牆上繪十八羅漢壁畫。北牆壁畫為八大菩薩,從東往西依次是:普賢、文殊、彌勒、金剛手、虛空藏、觀音、地藏王、除垢障。

釋迦牟尼像頂部高懸“仁佑大千”御匾。

三世佛中間抱柱掛巨幅楹聯一對,為乾隆皇帝手書。上聯“福博人天阿耆開紫塞”,下聯“妙涵空有傷檀擁金繩”。

外圈立柱楹聯是“鎮留嵐氣閑庭貯,時落鐘聲下界聞”。

殿內還有兩對條幅:

一幅是“虛無梵唄空中唱,縹緲天花座上飄”。

一幅是“震亙教宏宣廣剎曇霏普資福蔭,朔陲功永定新藩鱗集長慶寧居”。

大雄寶殿前面東西各置配殿。

東配殿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內供大黑天佛,今無存。

現置羅漢200尊系從羅漢堂遷入。

西配殿與東配殿形制同,內供菩薩3尊,北為文殊騎青獅,中為觀音騎朝天,南為普賢騎白像。

大乘之閣位大雄寶殿後,地勢陡然突起,用條石砌築的金剛牆高8.92米,內裡填墊灰土夯實,形成一塊平坦台地,用以組織此廟後半部的藏式建築。

金剛牆南部兩側分設石階蹬道,各42級。拾級而上過南贍部洲門殿即進入了佛國極樂世界。

普寧寺的“極樂世界”,總體布局系藏傳佛教宇宙觀的立體圖徽,按西藏三摩耶廟規制設計。

立體建築大乘之閣居中矗立,像征須彌山,兩側有日、月,周有部洲山,總體就像一駕大型車乘,由大海承載,日、月旋輪,滾滾向前,永不止息。

我繞到普佑寺山門門殿內拍到大乘閣:


(大乘之閣)

拉近鏡頭看:



(大乘之閣)



(大乘之閣[轉貼])

大乘之閣起於大型須彌基座之上。

基座高1.6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13.7米。

閣前設寬敞月台,南出三階,中為雙龍戲珠石雕御道,兩側條石砌級,周圍排立石雕雲龍欄杆54根。

閣前上檐懸“大乘之閣”陡匾,滿、 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

下檐懸“鴻庥普蔭”橫額,漢字書寫。

大乘閣仿三摩耶廟烏策殿建造,內部為三層樓結構,中為空井,周設回廊,旋梯型垂直交通方式。

大乘閣面闊七楹,27.71米,進深五間,19.97米。主體部分栽設兩圈通柱形成三層垂直框架,上下貫通。內圈16根,高24.47米,柱頂橫柁梁4架,外圈通往24根,高13.72米,貫穿兩層。兩圈通往由間枋連結,間枋斷面32×26釐米,雙料,上鋪楞木、地板。大乘閣正面外觀為六檐五層,一層東西設抱廈,上置腰檐,中央三間設隔扇,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正面為重檐,上檐回轉四周,下檐兩側封以實牆,牆上開梯窗兩排,兩檐之間設童柱一圈。三層向內收進一步架,面闊七楹,兩頭盡間內收一半;進深五間,稍間減半。四層面闊收成五間, 進深三間,四角每間覆以方形黃琉璃瓦攢尖屋頂,上置銅質鎦金寶頂四個,擬比四天王天。第五層面闊收成三間,盡間減半,覆以大型攢尖屋頂,上置大型鎦金寶頂,擬比須彌山,與下層四頂構成四王拱衛之勢。這種屋頂組合手法反映了漢式木結構屋頂多變的特點,既不同於迦藍七堂,又不同於烏策大殿,是我國殿閣建築中的一個創造。背面四層,底層中央三間設隔扇門,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仍七開間,設檻窗,兩盡間減半;三層收成五間,檻窗;四層與正面同。側面五層,底部一、二層封實牆,置梯形盲窗,間或明窗;三層進深五間,盡間收進一半;四層收成三間;五層三間,盡間減半。

閣內供奉主尊是密宗千手千眼觀世音雕像,女相,全木結構。



(密宗千手千眼觀世音雕像[大佛])

觀音腳踩蓮花座,高1.01米,蓮花座下置石雕須彌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圍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頭重5噸400斤,全身重110噸,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質雕像。

大佛內部中空,木架結構,分為四層,每層中間設隔板。中間直立一根柏木通往,高25米,直徑65釐米。通往四周設四根料柱與承重邊柱相連,形成整體框架。框架周邊圍站板,站板外雕刻衣紋。佛體一層為下肢部位,8.5米,邊柱10根;二層為腰部,5米,邊柱9根;三層為胸部,4.28米,邊往4根;四層為頭部,4.5米,邊柱4根。大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形像灑脫,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之珍寶。大佛頭梳發亟髻,戴佛冠,佛冠上鑲嵌坐姿佛像一尊,頭頂雕立姿佛像一尊,名阿彌陀佛;觀音面部有三只眼睛,表示能回知過去,見知現在,予知未來;身披袈裟、偏衫、赤足,頸上掛套念珠、兩耳垂環、腕戴珠圈;正身雙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只(計40只),每只手心有眼一只,40倍以25有(佛教中25種善德)即是千手千眼。手中持刀、槍、箭、戟、輪、螺、傘、蓋、花、罐、魚、腸、日、月、鈴、杵、哈達等法器。大佛兩側,東為善財,西為龍女。

大殿鑽金柱面南有黑漆金字條幅:“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淨現三身”;面北有“耆 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精蘭雲護 檀 馥梵林深”;閣內頂層有聯“半滿真言參不漏,色空妙諦證無遮”。

二層樓回廊上擺寶塔八座,自西向南、向東、向北分別為降魔塔、蓮花塔、三輪塔、六十四角塔(兩座)、八角塔、紀念塔、萬壽塔,南部正中面北三座佛像為三世佛。

兩面山牆整齊排列10090尊高15公分的藏泥貼金無量壽佛,稱萬佛龕。

四大部洲 

大乘閣四方各置大型台殿一座,代表須彌山四周鹹海中的四大洲:東勝身洲,半月形,白台上設矩形黃琉璃廡殿;西牛貨洲,廡殿呈橢圓形;南贍部洲,廡殿呈梯形,俗稱三角殿;北俱盧洲,廡殿呈方形,供奉財寶天王。

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每一部洲又分置不同形狀的重層白台兩座,內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謂八小部洲,亦稱八中洲:東勝身洲前後分別是提訶洲和毗提訶洲;西牛貨洲前後是舍諦洲和上儀洲;南贍部洲兩側是遮末羅洲和筏羅遮末羅洲;北俱盧洲兩側為矩拉婆洲和 拉婆洲。

喇嘛塔 

大乘閣四角布置了四個方座瓶狀寶塔,名喇嘛塔或舍利塔。東南角紫紅 色,塔身飾蓮花,表示佛性如蓮,出污泥而不染,塔底藏佛骨(舍利);東北角黑灰色,飾琉璃 十字寶杵,藏西藏笨教經典;西北角為黃白色,飾琉璃法輪,藏吐善贊普松贊干布及赤松德贊戰勝外敵的戰利品;西南角為綠色,塔底藏財寶,各寺廟遭災坍毀重建之用。四座塔均為寶瓶形,塔身上部置相輪,十三層,代表佛教十三層天;相輪上置承露盤,再上置日、月,日、月(陽陰)相交產生甘露注入寶瓶;日、月上置火焰,像征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

日月殿 

大乘閣東西兩側各有長方形白台一座,上置廡殿,黃琉璃瓦飾頂,東為日殿,西為月殿。

大乘閣前東西兩側各設一個跨院,北方民間四合院形式。

東為妙嚴室,是皇帝禮佛時休息的地方。正殿條幅為“對物共春台 風入詠,願人登福地王會成圖”。

西為講經堂,蒙古章嘉活佛常來此講經。

普寧寺東西兩側為僧房群。

再東就是普寧寺的附屬寺廟:普佑寺。

接下來到東面的普佑寺看看去。

待續。


精選遊記: 承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