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運”游(81)——永寧山下(八)

作者: zhaohq88694748

導讀雍正帝,是康熙的第四子,愛新覺羅氏,名胤禛。 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其母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 康熙三十七年胤禛封多羅貝勒,時年二十歲。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禛晉封為和碩雍親王,時年三十一歲。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崩於暢春園。 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時年45歲。 第二年改元,年號雍正。 胤禛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 ...

雍正帝,是康熙的第四子,愛新覺羅氏,名胤禛。

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其母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

康熙三十七年胤禛封多羅貝勒,時年二十歲。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禛晉封為和碩雍親王,時年三十一歲。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崩於暢春園。

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時年45歲。

第二年改元,年號雍正。

胤禛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崩於圓明園,卒年58歲。

世宗於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葬泰陵。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寢應該建在遵化縣清東陵界內,與其父親康熙為伴。

因此,他曾經把東陵九風朝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但雍正並沒有在那裡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區。

對此事後人眾說紛雲,一說雍正改詔篡位,葬於康熙景陵旁心虛不安;二說世宗(廟號)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區為突出自己。

這種說法和史實是不相吻合的。

但他為什麼要遷陵呢?

據《工科史書》記載:

為了廢掉九風朝陽山陵址,他曾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膚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所以,派怡賢親王允樣和兩江總督高其悼另選陵址,到易州太平峪,認為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淘為上吉之壤。”雍正閱覽奏折後傳諭:“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裡,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末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 大學士和九卿查閱史料,列舉禹、漢、唐等朝帝王遠離祖先另辟陵區的事實後上奏:“今太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裡,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迎,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據此,雍正決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

陵寢從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營建。

歷經八年後 於1737年竣工,命名為泰山陵,簡稱泰陵。

在封建社會,對泰陵的美好解釋是“循理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雍正對康熙後期更治廢弛,貪污橫行的弊端十分憎惡。

他繼位後,嚴明法紀,嚴懲貪污,穩定了社會秩序,發展了生產力,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繁榮景像,為乾隆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他的陵寢用泰字命名是恰當的。

縱觀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



(泰陵聖德神功碑樓)

為頌揚地的功勞,於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紅門北面建築了一座聖德神功牌樓。

聖德神功碑樓又稱大碑樓,是泰陵神道上的主要建築。

大碑樓內中矗立記述大行皇帝一生功德業績,歌功頌德的石碑。

泰陵聖德神功碑碑文近五千字,是乾隆皇帝於乾隆四年七月二十四日親筆撰寫的。



(大碑樓西北的華表)

碑樓坐落在94米×94米的廣場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約12米的華表相襯,顯得碑樓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精美的券門)

碑樓高26.05米,四面辟門,重檐九脊黃琉璃瓦歇山頂。

碑樓內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壽山福海和魚鱉蝦蟹。



(雙碑正面)



(雙碑側面)

石基上臥巨型石雕赑屃一對,各馱石碑一通。

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

待續。


精選遊記: 保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