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中的義烏

作者: GLANSE

導讀這本書在網絡和新華書店已經流行很久了,只是因為我從小不喜歡看正史的原因,一直沒興趣看。這次出差兩廣,在從南寧到桂林的火車上、北海到潿州島的快船上,還是因為裡面有義烏戚家兵和抗倭的情節,有點好奇,所以揀這些章節看了。盡管看書不多,但感覺這本以調侃的口氣說正史的書是以人物為主線寫的,一個一個人物寫來,上下串詞很連貫。比正史多了作者的主� ...

這本書在網絡和新華書店已經流行很久了,只是因為我從小不喜歡看正史的原因,一直沒興趣看。這次出差兩廣,在從南寧到桂林的火車上、北海到潿州島的快船上,還是因為裡面有義烏戚家兵和抗倭的情節,有點好奇,所以揀這些章節看了。盡管看書不多,但感覺這本以調侃的口氣說正史的書是以人物為主線寫的,一個一個人物寫來,上下串詞很連貫。比正史多了作者的主觀總結,不是從文學評論角度,而是從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廣告語沒錯“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的”,這一段講述了戚繼光出場的背景和結束交待,剛好是完整的明朝抗倭的全過程,看的時候有些細節忍不住笑出來。現在摘一些下來給大家看看我們的義烏兵在歷史關鍵階段起到的作用:

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在戰死之前,就被活活累死。戚繼光決定去尋找一群勇猛強悍的人,來代替現有的士兵,組建一支真正戰無不勝的戚家軍。正如他跟胡宗憲所說的那句話——堂堂全浙,豈無材勇?他相信自己終究是會找到的。一年之後,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對像——因為一次偶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因事出公差,事情辦完後,他沒有原路返回,卻兜了個圈子,准備視察民情。

然而當他偶然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卻看到了一幕讓他觸目驚心的情景。

他經過的地方,叫做義烏,他看到的場景,是打架鬥毆。

作為一名見慣殺人放火、屍橫遍野的軍事將領,戚繼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強的,但他依然被這次鬥毆震驚了,因為這並非一次尋常的街頭流氓打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鬥毆,是一次改變了抗倭歷史的鬥毆,是一次光榮、成功、團結的鬥毆。

事情是這樣的,義烏原本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老百姓都很窮,偏偏老天爺夠意思,該地陸續發現許多礦藏,於是當地的農民紛紛離開耕地,改行當了礦工。

礦自然比糧食值錢,慢慢地義烏人發家致富了,這下子旁邊的窮兄弟永康(今浙江永康)不干了,希望義烏能拉兄弟一把,有錢大家一起賺,有礦大家一起挖。

但義烏人不答應,俺們挨了那麼多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出點盼頭,現在你來吃現成的,你算老幾?

然而永康的窮兄弟們依然出發了,帶著農具、鐵鏟和管制刀具,向著夢想中的致富地點奮勇前進,反正窮命一條,當今世上誰怕誰,吃定你了!

義烏方面得到消息,立刻組織數千人前往攔截,雙方在義烏城外的八寶山(偏偏是這名字)相遇,就此開始了這場慘烈無比的鬥毆。

戚繼光之所以有幸看到這幕盛況,絕不是人家上午開打,他下午就趕到。真正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場十分特別的鬥毆,義烏的百姓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事實——原來鬥毆也是可以曠日持久的。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義烏礦工、鄉民與從永康趕來的開礦者爆發械鬥,雙方參與毆鬥人數累計達三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二千五百余人。

那是讓戚繼光永生難忘的一幕,無數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民用鋤頭,礦工用钁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凶光,狂叫著衝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

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良的鬥爭傳統,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後,你們接著打!

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繼光由衷地發出了感嘆。

關於自己的所見所感,後來戚繼光曾對俞大猷講過這樣一番話:

“我自幼隨父從軍,轉歷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駐守薊門,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為難得一見之強敵。”

然而頓一口氣後,戚繼光終於說出了心中的恐懼:

“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而對於這場長達數個月的械鬥,當地政府也沒有絲毫行動,既不理也不管,只是每天派幾個人去觀戰,對這種行政不作為的行為,戚繼光卻沒有絲毫怪罪——畢竟大家都是混飯吃,還想多活幾年,可以理解。

他只是急忙趕了回去,並連夜求見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若准我在義烏征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

胡宗憲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議。

對於義烏人的戰鬥精神,戚繼光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但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決定提高招兵標准條件,只有最為精銳、最為勇敢的義烏人,才能成為這支強大軍隊中的一員。

那麼要想加入戚家軍,必須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大致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類比答案:即使你能通過層層海選,進軍選秀節目總決賽,也未必能考得上戚家軍。

絕非聳人聽聞,在胡宗憲的幕僚鄭若曾所著的《江南經略》中,有著這樣一份詳細的招生簡章,如果不服氣,大可以去對照一下:

凡選入軍中之人,以下幾等人不可用,在市井裡混過的人不能用,喜歡花拳繡腿的人不能用,年紀過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機關干過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還在下面:

喜歡吹牛、高談闊論的人不能用,膽子小的人不能用,長得白的人不能用,為保證隊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見執拗)的人也不能用。

如果按照這個標准,即使打虎英雄武松先生前來應征,也是會落選的,因為他不但曾任公職(都頭),而且性格也不太好(殺人之後用血留名)。

而被錄取者,還必須具備如下特征:臂膀強壯,肌肉結實,眼睛比較有神,看上去比較老實,手腳比較長,比較害怕官府。

概括起來,戚繼光要找的是這樣一群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為人老實,遵紀守法服從政府,敢打硬仗,敢衝鋒不怕死,具備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事實證明,義烏確實人才輩出,雖然招聘要求如此之高,但經過海選,依然有四千多人光榮入選,可見當地群眾除了極具商業潛質外,還有著相當高的政治覺悟。

新兵入伍之後,根據慣例,戚指導員又要訓話了,只要聽完他訓話的內容,你就會徹底明白,這位仁兄為什麼要搞出那份征兵標准:

“諸位都聽了,凡你們當兵之日,是要拿餉銀的,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但你要記得,這銀兩都是官府從百姓身上納來的,你在家種地辛苦,現在不用你勞動,白養你幾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敵,你不肯殺敵,養你何用!?”

其實戚指導員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

但問題在於,這種拿錢辦事的傳統職業道德教育,在我國向來就沒有市場,當兵吃糧,天經地義已經成為了諸多兵油子飯桶們的人生信條。

所以戚繼光設置了重重規定,只吸收不投機取巧、不怕死的老實人當兵,因為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在戰場上是絕不能投機取巧的,怕死的會先死,而老實人終究不吃虧。

戚繼光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訓練對像,但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失去控制的倭寇即將發動一次規模空前的進攻,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然而戚繼光並不知道,就在他招募訓練的同時,一場更大的危機已經猛撲過來,它遠比任何倭寇進犯都更為可怕,一旦稍有不慎,數十年的努力將毀於一旦,他的人生也將被徹底改變。

這是一場殊死的搏鬥,但在這場爭鬥中,戚繼光只不過是一顆無力的棋子,他的命運將取決於另一個人的努力。

這只是說了發現義烏兵的前段,大家有興趣可以到網絡上下載全文細看,後面還有十一人鴛鴦陣和五人巷戰團,從軍事上看也是很精彩。應該說,戚繼光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他是兵書比孫子兵法,更重實戰的戰術,連曾國藩和蔣介石都要學的。不過,以我個人的感受,看書還是紙質捧在手上更有感覺;電腦,上班時間已經面對太多了,感覺總是工作的急功近利,還有游戲娛樂的快餐式,不是太有感覺。


精選遊記: 義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