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倫敦之二十三:倫敦上空的鴿

作者: shanghaibean

導讀可能因為最近老是說吃得不好感到煩,朋友來信時居然改了問候語,從“你好嗎”變為“吃得好嗎”。我想這也許可以成為在倫敦的中國學生的問候語,以後見面不問傳統的“吃了嗎”,也不問英國人的“好啊喲”,而是改問“吃什麼了”。在倫敦呆過這麼久之後,我想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沒有中國人願意留在這裡了。有時候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比較窮的緣故,因為沒錢,自� ...

可能因為最近老是說吃得不好感到煩,朋友來信時居然改了問候語,從“你好嗎”變為“吃得好嗎”。我想這也許可以成為在倫敦的中國學生的問候語,以後見面不問傳統的“吃了嗎”,也不問英國人的“好啊喲”,而是改問“吃什麼了”。在倫敦呆過這麼久之後,我想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沒有中國人願意留在這裡了。有時候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比較窮的緣故,因為沒錢,自然沒有辦法把生活過得豐富多彩,自然不能像在國內那樣消費游玩,自然吃不了好東西,自然沒勁。但是文化上和飲食上的不習慣我想也不僅僅是錢多就可以解決的。如果我錢多,我還是會回國內,吃起來更爽啊。倫敦的雞還是比較多,如果運氣不錯的話,可以在減價的時候買到質量比較好的雞。這麼說是因為不減價的雞還是比較貴的。倫敦的雞絕對是有區別的,雖然我沒有辦法像區分國內的草雞和大江雞那樣區分這裡的雞,每次做完雞湯之後我就知道是不是買了一只好雞了。按照我們學過的經濟學知識,對於有些商品的質量在消費前是根本沒有辦法識別的,這裡的雞就屬於其中一種。有時候做出來的雞湯完全沒有雞味,讓自己一面對雞的構成成分表示懷疑,一面又不敢斷定,因為自己實在不是個好廚子。好在偶爾也能夠做出好湯來,不管怎樣,心中也會有一種跨越障礙征服洋雞的榮耀感。

倫敦的超市裡通常有的肉包括豬肉,牛肉和羊肉,看不到鴨子,鵝和其他動物的肉。外國人很熱愛小動物,經常為了反對實驗室解剖活青蛙而上街示威,對那些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人卻無人問津。所以我看最應該出國的應該是中國的那些狗,因為它們可以在外國怡養天年,壽終正寢。而最不應該出國的才是中國人,因為不會有人對你表示起碼的尊敬。

有時候走在倫敦的街頭,會覺得有點像上海的南京路或什麼路,因為同樣很熱鬧,同樣人擠人,但是總覺得又有點不太像,似乎倫敦的街頭少了些什麼。後來終於琢磨出來,原來少的是上海街頭不一而足的小吃。懷念是一種好東西,但也很折磨人。當你想起鐵板裡脊肉,想起桂花粽子糖,想起酒釀園子,想起泡菜,一種無奈就會很認真地襲上你的心頭,然後爬上你的咽喉,引起局部的刺激口腔,形成唾液分泌。轉過頭,看看倫敦的繁華街道,炒花生是倫敦街頭唯一的小吃,聞起來倒也香味純正,可惜一嘗之後卻失望不已。當然倫敦也有吃喝的地方,快餐店,面包房,咖啡,飲料。這大概應該算是文化的不同了吧,應該不僅僅是經商風格的問題。很難想像上海的街頭少了雲南路美食街,淮海電影院旁邊的裡脊肉灘頭不營業的情景。

中國人似乎天生的喜歡吃。有人認為中國就是給吃窮的。我覺得至少根據我在這裡的生活經歷來判斷這個說法有點站不住腳。人應該都是喜歡吃的,我看那些老外吃中國菜的時候那個舒服勁,就可以知道他們不是不喜歡吃,而是實在沒有太好的食文化。當然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依然是個發展中國家。

在倫敦的中國學生幾乎都對滿街亂走在行人頭頂上拉屎的鴿子產生過很熱烈的情懷。那種熱愛的眼神可以讓最固執而絕情的愛人回心轉意,重新傾倒。如果用古龍的話來說,“如果目光可以殺人,那麼這只鴿子就已經死了幾千次”。中國人的想像力是絕對豐富的,至少很多到了倫敦的中國人是這樣。如果連想像都不進行,那麼不僅嘴裡淡出個鳥來,心裡也淡死了。不過不管怎樣,倫敦的鴿子還是很悠閑地停上路旁酒吧的桌子,中國來的學生還是在想像醬鴿的色香味。我想起來有朋友曾經勸我,放過倫敦的鴿子,因為雪是用來供人觀賞而不是化來喝的,鴿子則屬於幽雅的天空的而不是用來上餐桌的。我答應不做焚琴煮鶴的殺風景之事,心裡還在想念那劃過天空的鴿影。翅膀很堅實,肉質一定不錯。

2000年3月7日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