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汴梁

作者: 下城東新

導讀從杭州到開封,從南宋的都城臨安到北宋的都城汴梁,憶宋情結將兩座城市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去開封之前,我特意找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帶著份憧憬,體會書香紙墨中傳遞出來的嘉年盛世,那是怎樣的風華絕代啊!後來,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在“打造”南宋皇城時,也一定無法逃脫記憶中繁華的“桎梏”,不得已地嵌入許多模仿的元素吧� ...

從杭州到開封,從南宋的都城臨安到北宋的都城汴梁,憶宋情結將兩座城市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去開封之前,我特意找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帶著份憧憬,體會書香紙墨中傳遞出來的嘉年盛世,那是怎樣的風華絕代啊!後來,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在“打造”南宋皇城時,也一定無法逃脫記憶中繁華的“桎梏”,不得已地嵌入許多模仿的元素吧。

然而,真正走在開封的大街小巷,暗淡的整體市容、雜亂而擁擠的街道、街道兩旁低矮的房屋和商鋪等等,都讓我不得不感嘆,元老所描繪的“東京”,並沒有在時光演進的洗禮中被賦予多少進取的力量,而“衰變”成一個愈加遙遠的“夢”了!龍亭公園講解員介紹說:“現在的開封城轄範圍,還不如北宋汴梁時的城轄範圍”,我能體味到這話語中的無奈,以及開封人在唏噓歷史與期待“涅槃”的矛盾掙扎中的心態嬗變。當現代的色彩,在這裡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的時候,來自杭州的我,再不願刻意維系因憶宋情結而形成的基於兩座城市之間的思想紐帶,唯一能夠做的,就只是去追尋、觸摸歷史的遺跡罷了。


一、鐵塔:屹立千年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位於開封東北角,是北宋時期的遺物;其實,這塔並非鐵制,而是外牆用深褐色琉璃面磚,呈鐵鏽色,故俗稱鐵塔。站在塔下,仔細端詳這座十三層的北宋建築物,發現塔身自下而上逐漸收窄,呈現出秀麗挺拔的姿態,符合我心中對寶塔的審美印像(就如杭州二塔,雷鋒、保俶外觀兩相比較,我也更青睞保俶塔),真正是“文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天題”。塔身也不是通體“黝黑”,在每層塔間的外壁上,鑲嵌著黃琉璃色花磚,雕刻有佛教人物、花卉植物、各種動物等等,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在幾層塔檐,冒出兩叢不知名的植物,給這座古塔增添了生機盎然的意味,看著這些不知陪伴了鐵塔幾多歲月的小生命,心中更是生出一種莫可名狀的感動。

塔門很小,貓腰入內,就見內壁上一尊佛像微笑地看著自己。拾級而上,起初還稍有寬余,但很快空間越來越窄,上下游人須得側身收腹,才可禮讓通過,比起雲台山的“減肥石”,這裡更能讓人意識到減肥的重要性。上到頂端,安坐在古人也曾留足的逼仄之處,看著窗外“微縮”的視覺景觀,感嘆歲月變遷,這鐵塔之所以能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名,除了秀麗流暢的外廓和卓越精美的建築雕刻藝術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屹立千年、歷無數天災人禍不倒且依舊挺拔的“頑強”精神,足可為任何生命之楷模。

【小帖士:1、要去鐵塔,可以在開封主街上乘坐1路公共汽車,終點即到。 2、在鐵塔公園內,除鐵塔,還有一尊“接引佛”,也是宋金時代的遺存,那佛像高5米多,重達12噸,神情莊重,鑄刻精工。接引佛是“過去佛”,左手向上平端在腰際,表示“接”,右手下垂,表示“引”。於此,趕緊在佛前磕頭,為家中父母長輩祈求平安。】


二、大相國寺:盛名不再

這次河南之行,到過的古剎之多,在多年行走經歷中堪稱之最:少林寺、白馬寺、香山寺、萬善寺。。。。。。,到得開封,想起大相國寺,確實已經有點因審美疲勞而生的情感抗拒了;然而,到汴梁卻又不得不訪相國寺,畢竟,它早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之一。

山門並不見得軒昂,加之周圍店鋪廣告林立,叫賣拉客之聲不絕於耳,更給人局促無章之感,絲毫沒有當年花和尚魯智深發出“端的好大一座大剎”感嘆時的氣勢與莊嚴!寺內也不開闊,周圍深淺對比強烈的紅色牆漆,清晰地提示著哪些是後人興之所至的補充,哪些是甘於頹唐落寞的舊存。想著這相國大寺,歷史上曾得到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垂青,留下許多堪可傳世的詩文畫卷,可如今,難道它們,都已隨那個繁華的朝代淹沒在歷史的滾滾風塵之中了嗎?至少在這寺內,我是幾乎找不到什麼顯著的痕跡了。去年到岱廟,我還曾抱怨管理者將詞碑豎立卻不設介紹的草率之舉,可比起這裡對於歷史的敷衍,岱廟裡的遺憾,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所幸,還有那“千手觀音”,為相國寺的盛名保留了些許顏面。這尊由一株銀杏木雕鑿而成的千手千眼觀音像,共有四面,每面又有四層,各雕手臂千只,每只手掌心又雕有一眼,極盡精美之能事(據說,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觀察,可以發現,每一組手眼組合都各各不同)。這尊雕於清乾隆年間的作品,源於皇帝對一個匠人的欽命出題;於是,這匠人窮其一生,耗五十余年,終於成就了這巧奪天工的傳世之作。


三、山陝甘會館:意外之喜

行色匆匆中,開封帶給我的最大愉悅,竟是個意外。不太准確的指路信息,卻讓我來到山陝甘會館門前。由於年代較近,這座建於清朝的商界會館,本來並不在我的游程計劃之內,可它卻很“珍惜”這意外的機會,奉獻給我“精致入微”的視覺大餐。

庭院式風格的會館不大,以關公作為供奉的對像。步入其中,右手邊就是一面碩大琉璃瓦置頂的照壁,上書“忠義仁勇”四個大字。照壁就在整個會館的中軸線上,正對它的依次是關廟、牌樓和大殿,整組建築群顯得整齊、緊湊。那牌樓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見的直面式,而是“五面六柱”式,兩邊各有三根柱子呈“三足鼎立”的雞爪狀,托著四面斜向歇山頂牌坊,再加上中間的一面,共五面;五面牌坊樓閣重疊相間,飛檐鬥拱、富麗堂皇,別致而精彩。“雞爪牌坊”匾額上書【大義參天】與【流放千古】,自然也與會館主人對關公的精神崇拜有關;這不,它後面的大殿裡,就供奉著高大的關公坐像。

其實,會館令我印像最為深刻、甚至痴迷的,是裡面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其中尤以木雕最為精彩,簡直是精彩絕倫!聽過導游分層遞進的詳細講解,我迷醉其間,竟然就坐在大殿前的石凳上,久久凝視著那些木雕藝術品,不舍離去。。。。。。究竟精彩在何處?就在於這木雕“擬人狀物”,神形兼備,至於極點。比如:那根繩子,彎曲自然、纏繞連環,串起若干舞獅,中間並無斷接的痕跡,渾然一體。又如:龍爪托起的牡丹花,花瓣翻卷,與自然界的花朵幾乎如出一轍,據導游介紹,這雕花剛完工時,葉片並沒有如此翻卷,可由於雕工精細,葉片極為“輕薄”,歷經風吹日曬,自然向裡翻卷,就成為現在的樣子,卻並不會折斷,似乎這就是工匠們當時預料到的結果。要論精細,更不得不提“二龍戲珠”雕飾中,龍口裡的珠子:它與龍的舌頭之間只有不到兩毫米的“粘連”,歷經百年“地心引力”的吸引,期間更有“地震”的撼動,這珠子始終“親密”地躺在龍口中,方寸拿捏,已到極致。當然,我以為最精彩的,還是屋檐下垂花柱上的木雕葡萄,形狀、顏色,已完全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恍惚中,我居然產生了“摘而食之”的欲望,實在是妙到毫巔!另外,兩側偏殿屋檐下的幾組市井人物木雕,其人物塑造與情節描摹,也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導游說,這裡幾乎彙集了所有中國傳統的木雕技法,其中兩種已經失傳,國內也只有在此能見到相應的作品了。山陝甘會館,不愧是木雕藝術的寶庫,其集大成者,比之我在山西平遙所見,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我要迫不及待地推薦,到開封,此地一定不可錯過!

【小帖士:1、山陝甘會館門票二十元。 2、來到這裡,千萬不要吝惜銀子,一定要請個導游,否則觀賞效果會大打折扣;推薦一位叫王小毅的講解員,帶啟發式的詳細講解中,竟有難得的書卷之氣。】


歷史為汴梁書寫了一頁精彩的過去,可面對這份慷慨,開封所持的,卻是一種敷衍和利用的態度,而非珍愛與自豪。君不見,如今的開封,各色仿古建築,早已經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清明上河園、天波楊府、宋都御街。。。。。。;它們的興起與存在,是想復制歷史嗎?我看,恐怕僅僅是將歷史作為工具了吧;與之相對應的,是寥寥幾處古跡內勉強的維持,而這些本應得到彰顯的歷史遺存,收獲的卻僅僅是敷衍,對於歷史真實的敷衍。這份敷衍的結果,是身處此地,即便可以從諸多表面文章中,獲知其千年古都的地位;可是,由表及裡,我卻無法感受不到延綿二百一十年的北宋繁華的溫度,看來它們,都已隨滔滔黃河,冷卻於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了。而喚醒因失望而沉睡的歷史,又豈是簡單復制幾磚幾瓦幾面旌旗,所能夠做得到的呢?


【開封小帖士:1、吃:(1)灌湯包值得嘗嘗,不過也不一定非要去“第一樓”;(2)早餐可選擇“胡辣湯”,微辣爽口,別有風味。(3)在山陝甘會館旁,有家鹵面館,裡面的河南小籠鹵面味道不錯,有興趣可以去嘗試一下。(4)開封最有名的特產是花生糕,而最正宗的花生糕,要到白大寺門口去買,且價格實惠。2、住:沒有什麼特別的推薦,只是提醒:到了節假日等旺季,開封的住宿價格的增長速度是驚人的,所以要訂就乘早。3、行:開封城小,個人認為除非時間很緊張,否則完全不必打的;可以選擇公交車或是電動三輪車,價格不貴,也不會耽誤時間。 4、游:除了游記中提到的景點外,延慶觀裡蒙漢結合的穹頂式建築也值得一看;另外,如果時間足夠,可以去看看繁塔。】


精選遊記: 開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