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讀水(2)--冬至湘西之三

作者: 坐看青苔

導讀鳳凰讀水(2)--冬至湘西之三佇立江邊,回望東方,初露的曙色,剪出一片連綿的山影。橫跨沱江的虹橋,與兩岸錯落綿延的吊腳樓,在江面蒸騰彌漫的晨霧裡,虛幻得如同海市蜃樓……伴著東方愈明愈艷的曙色,在粼粼閃爍的波光裡逐漸明澈起來的沱江,仿佛是拉開帷幕後聚焦了燈光的舞台,開始演繹一個新的鳳凰:江岸石階處,一字排開著躬身涮洗、捶打衣被的男女。纏� ...

鳳凰讀水(2)--冬至湘西之三佇立江邊,回望東方,初露的曙色,剪出一片連綿的山影。橫跨沱江的虹橋,與兩岸錯落綿延的吊腳樓,在江面蒸騰彌漫的晨霧裡,虛幻得如同海市蜃樓……伴著東方愈明愈艷的曙色,在粼粼閃爍的波光裡逐漸明澈起來的沱江,仿佛是拉開帷幕後聚焦了燈光的舞台,開始演繹一個新的鳳凰:江岸石階處,一字排開著躬身涮洗、捶打衣被的男女。纏著高高頭帕的苗女,在江邊卸下滿載五彩斑斕工藝品的竹背簍,開始了一天的生意。最生動的一道風景,當屬通向南岸古城北門的過江跳岩與木橋。兩邊沒有扶欄、不過半米寬的木橋,與跳岩相隔數米。兩條狹窄的通道,仿佛是鳳凰的脈搏,既貫通了奔流的沱江和古城內外,也律動著小城或緩或急的生命節奏。肩背書包、蹦躍奔走的孩子,挑著壓彎的貨擔、一步三搖的鄉民,以及小心翼翼、過橋觀景拍照的游客,在木橋或跳岩上,過往揖讓,忙碌著不同的人生。經木橋過江到南岸,便是進入古城的北門。北門又稱“壁輝門”,雄偉的城樓依然完好。古城樓兩端,沿江岸綿延著紫紅色砂石砌就的城牆,高近兩丈,據說建成於清康熙年間(1715),現在依然保存較好的約有500多米。

北門外,是碼頭及一片河灘。與經城門匆忙進出的學生及鄉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石牆下那些不住地抻臂彎腰、凝心晨練的大媽,還有牽著愛犬在江邊漫步、與老友悠閑海聊的大爺。難以想像,這裡,還曾是《從文自傳》裡描寫過的辛亥革命時,晚清地方政府屠殺了數千無辜民眾,一度血流成河的殺人場:

“革命算已失敗了,殺戮還只是剛在開始。城防軍把防務布置周密妥當後,就分頭派兵下鄉去捉人,捉來的人只問問一句兩句話,就牽出城外去砍掉。平常殺人照例應當在西門外,現在造反的人既從北門來,因此應殺的人也就放在北門河灘上殺戮。當初每天必殺一百左右,每次殺五十個人時,行刑兵士還只是二十,看熱鬧的也不過三十左右。有時衣也不剝,繩子也不捆縛,就那麼跟著趕去的。常常聽說有被殺的站得稍遠一點,兵士以為是看熱鬧的人就忘掉走去。被殺的差不多全從鄉下捉來,糊糊塗塗不知道是些什麼事。因此還有一直到了河灘被人吼著跪下時,方明白行將有什麼新事,方大聲哭喊驚惶亂跑,劊子手隨即趕上前去那麼一陣亂刀砍翻的。

這愚蠢的殺戮繼續了約一個月,方漸漸減少下來。或者因為天氣既很嚴冷,不必擔心到他的腐爛,埋不及時就不埋,或者又因為還另外有一種示眾意思,河灘的屍首總常常躺下四五百首。”

千百年間,流逝無語的沱江,見證了多少人間的美醜善惡?而今,物轉星移,小城的新一代,能有幾人還記得他們祖輩當年的血淚與苦辛?



(沱江之晨)



(沱江日出)



(忙碌的沱江之晨)



(鳳凰的脈搏)



(北門外的河灘曾是昔日的刑場)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