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游記

作者: wuyizhai2008

導讀大 港 游 記 無意 大港,位於古城鎮江的東部,距離市區二十八公裡,是鎮江新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十多年開發建設,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優美宜人、現代與傳統和諧結合的新城區,巳日益顯現。近幾年來,開發業績,屢見報端,區內新景,屢現熒屏。家人早就相約,意欲前往一睹為快。機會終於來了,去年初春的一個星期天,在友人的安排下,我們一大家子老小� ...

大 港 游 記

無意

大港,位於古城鎮江的東部,距離市區二十八公裡,是鎮江新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十多年開發建設,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優美宜人、現代與傳統和諧結合的新城區,巳日益顯現。近幾年來,開發業績,屢見報端,區內新景,屢現熒屏。家人早就相約,意欲前往一睹為快。機會終於來了,去年初春的一個星期天,在友人的安排下,我們一大家子老小十二人,分乘兩輛小車,來了個大港一日游。

出發的那天早晨,天空忽地飄起了小雨,所幸很快雨止日出,真是天遂人願,似乎正應了古人“ 渭城朝雨浥輕塵”的詩句,給出游平添了幾分詩意。上午九點一過,我們從市區出發,經丁長路,轉鎮大公路,約二十分鐘後車子駛入新區金港大道。近兩年剛竣工的金港大道,雙向六車道,兩側慢車道,道旁綠化,紅綠相映,道邊路燈,現代新頴,令人眼前一亮,心情特爽。經橫山路,上興港路沿金東公司外圍轉入圌山路,遠遠就看到了高聳山頂、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塔之稱的圌山報恩塔,大家愈加興奮,一天的游覽開始了。

紹隆訪古

約十時許,沿著新建的紹隆寺路,我們來到了第一個景點――圌山紹隆寺。踏入大門抬眼望去,只見黃牆碧瓦,古樹參天,殿宇幢幢。寺內主持三寶大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一路給我們講解著。

紹隆禪寺座落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下,據說建於宋紹興年間,後幾經戰火,幾度興衰,現有最早的建築為明萬歷年間重建,曾名“蓮覺寺”。寺周圍山高谷深,樹木參天,竹葉繁茂,十分幽靜,有“深山藏古寺,綠蔭蔽天日”之意境。清康熙二十三年,玄燁帝來五峰山,發現此地 “上有奇突山峰,下顯真像龍脈”,寺廟建在“龍”地上,傳喻“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隨賜紹隆寺給金山寺為下院,賜葬祖師塔院,將寺修葺一新,派高僧主持。此後,金山寺歷代方丈圓寂後,骨灰都移來此處建塔安葬,寺後的林間留有墓塔群。因此大港的紹隆禪院與鎮江的江天禪寺自古以來就是一鄉一城,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帝再次南巡,駐蹕金山寺時,為紹隆寺親書“靈覺寶寺”匾額。清嘉慶元年,該寺修繕後,由丹徒名士茅元銘書寫“紹隆禪院”,意為“紹繼金山禪宗,興隆歷代香火”。紹隆寺由此得名,從此流傳於世。

紹隆禪寺近十余年間投資700余萬元,先後建造了法華樓、天王殿、藏經樓,以及客堂、香客樓、綜合樓等。房屋面積約7000平方米,僧從60余人,每年接待香、游客約6萬余人次。每年黃明日(清明第二天),游人湧如海潮,寺內香客、游客,人頭攢動,香煙繚繞,笙簫管笛、鈸鑼鐘鼓之聲不絕於耳。

聽著三寶大師如數家珍般的介紹,使我們游興大增。在他的引領下,我們觀瞻了從西藏、五台山遷入供奉的千年佛像;撞響了明代弘治年間的1600公斤的大鐘;看到了能預測天氣的一對明代石獅;參觀了本寺高僧圓寂火化後的舍俐子;察看了有“龍眼”之說的寺內深井,最吸引人的是,親眼見識了佛堂中間明顯隆起的、自古以來就鏟不平的、有“真像龍脈”之稱的一塊“龍舌”之地。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奇特的傳說和眼前的現實,給這座千年古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其它還有“龍嘴”、“龍球”、“龍角”、“龍身”、“龍尾”之說,以及寺後可與少林寺塔林嫓美的靈塔,由於行程匆匆,未及探尋,唯有留待下次了。

港口放懷

離開紹隆古寺我們驅車沿江邊前行,一路走馬觀花地從外圍欣賞了金東紙業、奇美化工、道達爾液化氣、嘉吉飼料等世界知名企業的風采,新區現代化的工業面貌略見一斑。很快我們來到了座落於臨江西路與興港路交叉口西北側的大港碼頭三期工程。

站在碼頭,放眼長江,環顧四周,我們被眼前的氣勢深深吸引住了:藍天白雲晴空萬裡,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寬濶的江面船來船往,寬敞的碼頭巨吊聳立,成排的集裝箱整齊地擺滿大貨埸……,此類景像現在市區巳經難以尋覓了。面對港口,我們不由思緒飛揚,由衷感慨,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了大港地區的飛速變化,昔日的鄉村集鎮,今天的港口新城,真是大手筆、大氣魄、大發展。面臨長江,迎著江風,放懷高歌,暢想未來,我們的心胸仿佛也更寬廣了。

據了解,鎮江港歷史悠久,有史記載巳近1 800年歷史,古代就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在近代曾一度成為僅次於上海、武漢的長江第三大商埠,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網中的主樞紐港之一。大港作為深水外貿港區是鎮江港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正式對外輪開放。大港三期工程位於大港一、二期工程的上游,於2005年3月開工,投資14.11億元,占地面積2000畝。目前7萬噸級散貨卸船泊位和兩個5000噸級散貨裝船泊位已完工試運行。媒體報道,建成後的大港三期散貨泊位擁有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中央控制中心,是目前長江港口中最現代化的大型專業散貨泊位之一,將結束鎮江港沒有大型專業化碼頭的歷史,加速鎮江港向國際現代化港口的目標邁進。

銀山寄情

用完午餐,我們抓緊時間來到了銀山公園,它座落在新區中心區域,與花園般的新區機關大院僅一路之隔。眾人都說,新區的辦公環境真是太美了。銀山公園北眺長江,南鄰行政中心,西近海德社區。公園按現代城市園林設計,占地7公頃。園內建有四個區:中心廣場景區、銀湖水景區、銀台觀賞區和文化博覽區,各景區分別由各式碑、園、街、亭、泉、榭、湖、台、閣、廊、院等有機相連,人入園中,步移景變,心曠神怡。

當我們跨入公園頗具現代感的大門後,拾階而上,撲面而來的是置於園碑頂端的、一九五四年出土於大港的國寶級文物、西周青銅禮器——“宜侯夨簋”的放大仿制品,其真跡現存國家歷史博物館。據說文物底部有12行銘文,當年經郭沫若等專家考證認為,宜是地名,侯是封號,夨是人名,簋是器具,鎮江最早的地名“宜”,即源於此,顯示了大港地區深厚的人文積澱。信步前行,是銀山湖,只見一湖碧波,微風拂過,陣陣漣渏。步入湖畔的臨湖水榭,倚欄而望,湖水清澈,水中色彩斑瀾魚群結隊而游,伴著音樂噴泉的美妙音響來往嬉戲,構成了一幅流動的“群魚嬉水”圖,美不勝收。順著湖邊,依山攀坡而上,直達公園的最高峰——鳳凰閣。鳳凰閣建築在銀山頂部的銀台上,這是一座古今結合、頗有新意的現代園林建築,四方形、共三層,二十來米高。雖說是閣,但從外觀看去就是一座高聳山頂的寶塔,紅白相間,鮮明亮麗,在四周蔥蘢樹木的映襯下,格外漂亮。置身閣頂,只覺微風拂面,神清氣爽。極目遠眺,和煦的陽光下,水天相連,景物交融,樓盤遍立,道路縱橫,金黃菜花,綴點其間……,儼然一幅城鄉一體的港城新畫卷。登斯樓也,“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銀山公園是新區投資1400萬元,於2006年新建的一處景點。公園設計,依山順坡,一任自然。景點設置,匠心獨具,依托當地人文,彰顯地方特色。自建成以來即無償向社會開放,實乃優化投資環境的成功之作、造福一方百姓的和諧之作。


故居緬先

經友人指點,在返回市區的途中,我們又順道游覽了當天的最後一個景點——伯先故居。伯先故居位於通港路北段的中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伯先故居,即趙聲故居,又名“天香閣”,磚木結構,建於清道光年間。故居前後四進,東為廊房。第二進為大廳,接待賓客,喜慶祭祀之場所。第三進為樓房,即“天香閣”藏書樓,整個建築為中國傳統江南清式民居風格。趙伯先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其後裔也一直居住在這裡,“文革”期間瀕臨坍圮,改為平房。2006年新區投入500余萬元重修,恢復了故居樓宇原貌。我們逐進逐間地觀看了故居的每間房屋及其屋內家具、字畫等陳列物品。

修葺如舊的伯先故居,再現了房屋的當年風格。故居中增設了《趙伯先生平事跡展室》,用200多幅照片再現了趙伯先革命的一生。在接待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仔細觀看了陳列在東邊廊房中的“趙伯先生平事跡展”,緬懷了辛亥革命先驅的光輝業績,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趙聲字伯先,丹徒大港人,清末在新軍擔任軍官,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與孫中山、黃興等人一起組織領導了第一次廣州起義、第二次廣州起義,1911年3月任廣州黃花崗起義總指揮,起義失敗後,趙伯先憂憤成疾逝世。1912年趙聲被民國政府追贈為上將軍。

在故居門前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5米高6噸重的趙聲雕像,與整個故居渾然一體,伯先故居巳成為人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下午三時許,我們興尤未盡地踏上了歸途。聽友人介紹,近年來新區本著讓百姓共享開發建設成果的理念,在加速經濟建設的同時,正加大力度改善投資條件,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挖掘、整理、開發、修繕各類景點,以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生活。目前,圌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巳經市政府審批出台,以圌山和五峰山為主體、面積約一千公頃的風景區建設工作已全面拉開,一個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得到進一步體現的新大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為古城鎮江再添新景。

我們期昐著,古城再添新景。

我們相約好,兩年後再游大港。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