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歌

作者: pious

導讀在兩千多年來客家人的六次大遷徙中,河源是個重要的落腳點,與梅州齊名。我在河源仙綠湖碼頭邊的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裡,看到了許多客家的民俗介紹,其中關於《哭嫁歌》是這麼表述的: 原河源縣流行的《哭嫁歌》,無論其習俗、唱腔都自成一格,其內容從洗身、穿衣、梳頭、哭爹哭娘、討嫁妝、拜天神,至罵媒人、罵男家、罵迎親……真可謂嬉笑怒罵、真罵假罵、隨 ...

在兩千多年來客家人的六次大遷徙中,河源是個重要的落腳點,與梅州齊名。我在河源仙綠湖碼頭邊的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裡,看到了許多客家的民俗介紹,其中關於《哭嫁歌》是這麼表述的:

原河源縣流行的《哭嫁歌》,無論其習俗、唱腔都自成一格,其內容從洗身、穿衣、梳頭、哭爹哭娘、討嫁妝、拜天神,至罵媒人、罵男家、罵迎親……真可謂嬉笑怒罵、真罵假罵、隨心所唱、隨心所罵。如拜爹娘時唱:“膝頭落地謝娘恩,爺娘養我一陣間。爺娘養我一陣時,我膝頭落地萊謝你。”向哥哥討錢時唱:“手拉我哥衫袖筒,你無十元八元放唔松,手拉我哥衫袖筒,你無十元八元放唔走。”天亮了,待嫁女又罵:“我爺養個死老雞,天光起身就萊啼。我爺養個死老狗,天光起身就開口。”接新娘的隊伍來了,新娘又大罵迎親的人:“你死絕人家鑼鼓唔好打貢重,噪得我爺我娘心肝釀。三幡彩旗一樣齊,來到一班漚黃泥。三幡彩旗一樣高,來到一班斬千刀。”

客家的哭嫁婚俗,之所以至今不衰,有其深遠意義,是一種特殊的家教形式。它不知成就了多少賢妻李母,爺娘含辛茹苦,將一個嬰兒撫養成為大姑娘,如今就要為人妻子,做媽的自然要有很多話要交代,於是哭嫁成了母親對臨行前的女兒的諄諄教誨。

乖呀!妹呀!早去早成家,要勤打掃勤燒茶,是非場中切莫惹。

乖呀!妹呀!丈夫面前細商量,粗言粗語肚中藏。

乖呀!妹呀!愛玩睡早起床,照顧爺哀(父母)要周全。

乖呀!妹呀!女兒賢惠會做人,生身爺哀也有名。

河源客家人流傳的哭嫁歌很多,有人曾把它搜集成集。

我後來又發現,流行哭嫁歌並非只在是客家人,還有湖南土家、恩施土家、畬族、撒拉族、珞巴族、甚而哈薩克、川北、甘肅康樂、湖南邵陽等民族和地區都有哭嫁歌流行,其歌詞、曲調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驚人地相像。

例如江西永順地哭嫁歌唱到:

你騙我到公婆家,變成人家牛和馬,人家動手就來打,打了罵了不解恨,

還要吃我的肉啊!還要吸我的血呀!

我只有逃出虎穴,山上岩屋是我家;山上鳥兒是我伴,山果子是我的飯。

這個日子實在苦,山上鳥兒背我走,飛向天空求自由。

嫁人本來是個美好的事情,但待嫁女卻罵來罵去,這是個微妙的心情,待嫁女或是或是惶惶不知來日,或是舍不得離開父母的呵護,也或是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其歌詞愛恨交織,嬉笑怒罵,潑辣哀怨,真是放情放縱、恣意放肆!

總的來說,舊的封建禮教下,婦女是沒有自由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了一生。而習俗允許婦女在出嫁前最後地發泄一下,也算是一種民風,你總不能讓人一輩子都沒有傾訴的時間吧?但就是這短暫的發泄,給中國的民間藝術留下了一個精彩的章節。


精選遊記: 河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