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古道,邊旅邊游(十一)蒼涼雄渾嘉峪關(全文完)

作者: gz&bz

導讀今天可真是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上7:30到餐廳吃早餐,不到8:30我和小柯就告別其他團友,前往敦煌長途汽車站買票登車。原以為這敦煌-嘉峪關的大巴像我們桂林的快巴一樣專程直達,沒想到這裡地僻人稀,所有長途車都習慣了沿途停頓,招手上車(倒像桂林無照經營的“野馬”)。而且更糟的是,這輛破車走到半路就出毛病,曾掉頭回中途停靠站修理。但修理後上� ...

今天可真是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上7:30到餐廳吃早餐,不到8:30我和小柯就告別其他團友,前往敦煌長途汽車站買票登車。原以為這敦煌-嘉峪關的大巴像我們桂林的快巴一樣專程直達,沒想到這裡地僻人稀,所有長途車都習慣了沿途停頓,招手上車(倒像桂林無照經營的“野馬”)。而且更糟的是,這輛破車走到半路就出毛病,曾掉頭回中途停靠站修理。但修理後上路還是不行,沒辦法加速,原計劃下午3點到的,結果蝸牛一般爬到5點多才到!小柯忍不住打電話找導游和旅游公司老總(他們因人少而不派車接人,讓我們自己去),聲稱要投訴他們,可又有何用?還不如祈禱這輛破車別在路上拋錨呢。

好歹算是捱到了目的地,也許因為小柯那幾通發火的電話,一輛奧迪小轎車和導游在等我們——接待規格不低。馬上前往嘉峪關景點,雖然時間晚了點,但還算好,最主要的景點都看了。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7公裡處,地處河西走廊的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比山海關早建9年。它自古為“番人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為西戎地,秦屬烏孫,漢初為匈奴所占,南北朝為前、西、北涼和西魏所據,唐屬酒泉縣,宋被吐蕃、回鶻、西夏占領,元屬肅州路,明歸肅州衛,設嘉峪關所。是明初由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於這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原西麓選址建關,並因此而得名的。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它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也是明及其後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邊陲鎖鑰”、“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文物景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除嘉峪關關城外,還包括長城博物館、九眼泉、兒童村、民俗村、仿古集市、黑山石雕群等景點。時間關系,我們主要參觀了關城和博物館,還順便看了景區大門側的民俗村。

進園後,我們自然先奔最重要的景點去了,坐觀光電瓶車上關登城。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裡的峽谷地帶,又與峽谷南部的討賴河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其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三座高台樓閣和城壕、長城烽燧以及南北兩翼長城組成,規模宏大,氣勢雄渾,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拾階登城,關內關外,盡收眼底。遠有戈壁大漠的蒼茫荒曠,祁連山脈的綿延巒嶂,長城及烽火台的逶迤延展,近有城關上聳立的偉岸城樓,以及檐廊相接的四隅角樓、敵樓、箭樓,可謂是“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飛檐拱鬥,鬥角勾心”,好一幅蒼涼肅穆的邊塞風致!憶起多年前去山海關,那城頭,人聲鼎沸,萬頭攢動,濃濃的商業氣息將雄關要隘的莊重肅穆完全破壞了,所以也就沒有了那份觀賞憑吊的心情。想來,旅游景點是應當講究氛圍的,氛圍不對,就難免有不倫不類之感。

導游為我們講解了嘉峪關城的建築結構。它呈梯形,周長733米,面積3.35萬平方米,高10米,垛牆高1.7米。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它的東西二門分別為“光化門”(紫氣東升,光華普照)和“柔遠門”(以柔致遠,安定西陲)。 兩門之外各有500余平方米的甕城回護,甕城的城門均向南開,東甕城為“朝宗門”,西甕城為“會極門”。內城四角的角樓也稱“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之所;南北城牆建有敵樓,乃放置兵器之處。

在西甕城外側又築有羅城,是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的。它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異常堅固。羅城的南北兩端建有“箭樓”,為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之設施。其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嘉峪關的關門,就設在羅城城牆正中,面西的門楣上高題著“嘉峪關”三個大字。城關之上,在那些角樓、敵樓、箭樓中巍然鶴立的,是“光化樓”、“柔遠樓”和“嘉峪關樓”,它們同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形制的樓閣,東西成列對稱,立於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台樓閣建築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築歷史及形式的延續發展。

導游還為我們講了關於“定城磚”的傳說。相傳當年的修關工匠姓易,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經他預算,用工用料都准確無誤。修關的監官不信,他要求易工匠精確計算出修關的用磚數量,多一塊或少一塊不僅要減付工錢,還要罰眾工匠勞役三年。易工匠算出總共需磚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竣工後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的檐台上。監官得知後大喜,正想借此克扣工錢,易卻不慌不忙地說,這是神仙所放的定城磚,不可搬動。監官遂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從此就一直放在那裡直至如今。

從城關樓下來,關城內還有游擊將軍府(明代的守備衙門署)、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等建築,均為清代所建。那戲台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一扇繪制著八仙圖案的木制屏風分隔前後台,頂部則為八卦圖,兩側為一組風情壁畫。戲台兩側的對聯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

我們還看了游擊將軍府和關帝廟。然後從羅城西門走出關外,親身體會“出關”與“入關”的感受。回來後看當時拍下的這組照片,夕陽下的嘉峪關,格外肅穆、凝重與蒼涼。作為古絲綢之路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同時也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彙點,數百年來,它見證了內地與西域、中原與大漠之間的紛爭與融合,也見證了古往今來多少金戈鐵馬的殺伐征戰,和人事更迭與世事滄桑!

從“光化門”入關,我們乘坐電瓶車前往參觀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最後一批游客,我們出來人家就閉館了)。這是我國第一座以長城歷史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建成於2003年5月,占地面積4523.3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99平方米,陳展總面積2700平方米。那220.5平方米的巨幅油畫“長城萬裡圖”,那一組“西出陽關、春風玉門”的蠟塑場景,和那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恢弘壯闊邊塞風光油畫為背景的“醉臥沙場”組塑,真的令人激賞和震撼。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相關博物館中最好的了,用了心思、下了本錢,建築、裝潢、雕塑、壁畫、展品、模型、圖示都十分精美、大氣,藝術品位不同凡俗。我和小柯本來一肚子怨氣說要投訴他們的,這會兒也消了氣,總之不虛此行!據說景點內有多種娛樂項目可供選擇,除附近居民提供的騎馬、騎駱駝、沙地跑車和滑翔機之外,還有官方組織的仿古出關儀式。可惜我們趕的是“晚集”,那很想一看的“仿古出關儀式”,自然是無緣得見了。

晚上10:55的火車到蘭州,時間還很充裕。導游和司機把我們送到火車站對面的鐵路賓館餐廳,把午餐加晚餐的80元(原來團餐每餐每人僅僅20元!收我們那麼多錢,夠黑的!)退給了我們,讓我們點自己喜歡的飯菜,他們就告辭了。結果我倆點了4菜1湯才花了52元,吃的挺好。

這一趟新疆、陝甘之行,就此結束了。



(嘉峪關門)



(長城烽燧)



(天地蒼茫,雄關鶴立)



(長城博物館)



(醉臥沙場雕塑)


精選遊記: 嘉峪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