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游記

作者: 會飛的豬排

導讀杭州西湖游記2005年10月1曰,7:45火車馳出上海,11:30分到達杭州。 在新天地的一個偏角,面對西湖,啃著漢堡包,喝著純淨水,別有滋味。西湖邊,黑鴉鴉一片,人如潮湧。隨後,我們沿著湖邊,慢慢地行走,觀賞西湖的美景。 西湖,水面寬闊,碧波蕩漾。環湖垂柳,搖綠曳碧,江南園林特色,十分雅致。遠處高樓林立,近處紅牆黃瓦掩映於叢林之中。一艘古香古色游艇� ...

杭州西湖游記2005年10月1曰,7:45火車馳出上海,11:30分到達杭州。

在新天地的一個偏角,面對西湖,啃著漢堡包,喝著純淨水,別有滋味。西湖邊,黑鴉鴉一片,人如潮湧。隨後,我們沿著湖邊,慢慢地行走,觀賞西湖的美景。

西湖,水面寬闊,碧波蕩漾。環湖垂柳,搖綠曳碧,江南園林特色,十分雅致。遠處高樓林立,近處紅牆黃瓦掩映於叢林之中。一艘古香古色游艇正往岸邊馳來。游人個個興致很高,洋溢著喜悅。

西湖邊有一個特點,平地架橋,情趣突兀。岸邊有靠椅,供游人休息。每走不了多遠,總有一群人圍在那裡,纏綿之音從裡面傳出,我們有一種身臨吳越、歌舞升平的感覺。我們一家五人,過小橋,穿人群,微風吹拂,柳葉在頭上飄動,忘掉了路途的疲勞。大概半個小時吧,我們來到了“柳浪聞鶯”景點。據說,原來這裡是一個公園,後來,把西湖邊所有公園都打通了,任游人盡情游玩。

柳浪聞鶯的前身是南宋的御花園,是皇帝享受的地方。如今,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這裡享受生活。這裡是柳的世界,鶯的天堂。各種各樣的柳樹,綠蔭翠色,在清風下,婀娜多姿,似天仙一般,隨著湖光山色而舞動,向人們展示人間的美好。聞鶯館旁邊,有一小塊水池,魚兒在清澈的水下歡快地游動。水池邊有一大片草坪,綠油油的草毯,隨著地面的起伏而波動,睡在上面就像在起伏的波浪之上,享受大地母親的關愛。離聞鶯館不遠處,有“百鳥天堂”。正值十月金秋,看這柳絲飄舞,聽這鶯聲清麗,這不正是人間天堂麼?草坪上,有許多人,有的坐著,有的躺著,就的干脆就用一張報紙蒙住臉睡著了;有幾個小孩在嘻鬧,爽朗的笑聲伴著輕微的濤聲;還有一群姑娘在照相,裾裙映著晚霞光鮮麗亮。

在草地了休息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又開始沿湖緩行。天色漸晚,華燈初放,把西湖映襯得更加俏媚。一路逛一路瞧,可謂一步一景,處處美不勝收,不知不覺來到了夕照山下。雷鋒塔披上了霓虹燈,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中午隨便就餐,晚飯可要吃好。雷鋒塔下,有杭州一著名餐廳“藕香居”。在臨湖的欄橋上,我們選一個位置坐定,看湖中的雕塑--許仙與白娘子相會。點了這裡的特色菜“干炸響鈴"。干炸響鈴這菜有點奇怪,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不知是什麼做成的,葷味中又有素味,咬在口裡劈啪作響,就是咬不動它。但是若含在口裡不動,它會慢慢變軟,再咬,外面一層爛了,裡面一層還是咬不動它!這菜有個性啊,欺硬不欺軟呢。平時不會喝酒的我,這時也不妨來一點,就著這菜,聽著餐廳裡傳出的江南絲竹弦音,品味一下人生的甘甜。

下午四點,下著蒙蒙小雨。清風習習,霧氣蒙蒙,好涼爽的西湖!我們前往著名的民俗點——清河舫。

街面不算寬。兩邊都是店鋪,有的木屋搖搖欲墜但安然無恙,有的則是灰磚漆門而斑痕累累,還有歐式的酒吧卻燈火幽暗。看得出來,許多房屋並不是“整舊如舊”而成的,而是貨真價實的老房,十分難得。裡面賣的東西五花八門,要有盡有。街中間,一排攤位,手藝人以絕活吸引路人。有書法繪畫的,打鑼賣糖的,起名書簽的。還有一個塑像的,當場把你的頭像捏出來,開價一百五十元。我有點心動,想趁我尚未很老時把頭像塑定下來,留作紀念,但家人反對,也就作罷。在一個玻璃制作的攤位,我們停留了好久,親眼目睹,把玻璃長棍做成一個晶瑩透亮的花瓶,巧奪天工。一陣捶打木砧的聲音,原來是在制作花生餅。兩個小伙子輪流掄捶,像打鐵一樣,打那碎如泥末的糖塊,聲香並生,讒人。我就買了一包,玩著吃它。

夜幕降臨,杭州變成了燈的海洋。西湖側畔,華燈齊放,亮如白晝,把湖的半邊都映成紅色。在凱悅酒店前的西湖邊,有兩排靠椅整齊地擺放著。後來才知道,這是供游客觀賞音樂噴泉而坐的,而且是免費的。節曰期間,每晚七點、八點和九點,三次開放音樂噴泉。離八點還差半個小時呢,入坐的人尚少,我們就搶著坐下,細細觀賞夜色中的西湖,享受一份安寧。

八點整,聯系了一家公司<a href=http://www.air8988.com>訂機票</a>准備了回程。音樂緩緩響起,水面開始波動。隨著音樂的展開,噴泉隨著曲子,翩翩起舞時而擺成波浪狀,時而排成階梯形,時而你追我超向上升騰,時而向四周飛濺呈花瓣恕放,多姿多彩,變幻無窮。看過許多音樂噴泉,都是在水池裡或陸地上。眼前的噴泉由湖底噴出,西湖之水就是它不盡的源泉。一曲梁祝,縈繞著水珠,在西湖上空回旋;萬種情懷,砥勵著胸志,在心靈深處彌漫。我陶醉於這絢麗多彩的夜晚,陶醉於這夢幻般的仙境,那起伏跌宕的珠泉,是我激蕩的胸懷;那纏綿悱惻的旋律,是我深邃的心聲……


精選遊記: 大興安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