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懷古

作者: tjm1966

導讀很早就想去一趟鎮江,想去看看法海、白娘子的水漫金山,看看孫權、劉備的甘露寺,更想看看辛棄疾眼中的北固亭,感受那份屬於這座獨有的歷史底蘊和傳奇故事。去年“十一”,我攜妻兒特意去了鎮江。到達鎮江已是下午,安頓好住處,稍作休息,便乘車前往金山。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有“江心芙蓉”之稱,清代道光年間起逐漸與南岸陸地相連。對到金� ...

很早就想去一趟鎮江,想去看看法海、白娘子的水漫金山,看看孫權、劉備的甘露寺,更想看看辛棄疾眼中的北固亭,感受那份屬於這座獨有的歷史底蘊和傳奇故事。去年“十一”,我攜妻兒特意去了鎮江。到達鎮江已是下午,安頓好住處,稍作休息,便乘車前往金山。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有“江心芙蓉”之稱,清代道光年間起逐漸與南岸陸地相連。對到金山已看不到長江拍岸的壯美景色,我早有准備,但實地看到陸上的金山,甚至登臨金山最高處的江天一覽亭極目北眺,發現長江已遠離金山時,我還是感到了莫名的惆悵和失望。滄海桑田,美景不再,是很令人遺憾的。歷史上有關金山和金山寺的傳說都與山下的長江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從當年蘇軾與金山寺住持佛印的故事到《白蛇傳》裡水漫金山神話傳說,包括清代康熙、乾隆帝南巡駐蹕金山等,只有在金山作為“江心芙蓉”自然景觀烘托映襯時,才顯得鮮活生動和有歷史感。近年鎮江化力氣在金山腳下開辟一些水面以部分恢復歷史上金山自然景觀,但湖塘映襯下的金山與大江懷抱下的“江心芙蓉”顯然不是一個觀念。拾級登上“寺裹山”的金山,走過法海洞、佛印山房、玉帶橋、康熙乾隆上岸的御碼頭時,我內心已泛不起多少思古情愫了。下山坐船經過一片湖塘上岸到同屬於金山公園的“天下第一泉”時已是薄暮時分。“天下第一泉”原名中泠泉,當年位於長江江心,唐代陸羽謂其天下第一,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盈杯不溢”之說,而今也與金山一樣自清代鹹豐、同治年間起已成為陸上景觀。我來到泉眼四周迭石為池的“天下第一泉”前,但見泉水不清,顯然早已無法飲用。泉旁倒有間茶室,號稱以此泉泡茶,恐怕是“掛羊頭賣狗肉”矣。離泉不遠是一座青磚灰瓦紅牆的兩層飛檐歇山頂式古建築“芙蓉樓”,據說王昌齡名詩《芙蓉樓送辛漸》即是此處。王昌齡筆下的芙蓉樓是否就在今天的鎮江另當別論,但不可能在中泠泉旁是可以肯定的。唐代時中泠泉還在江心,怎麼可能在長江上建一座芙蓉樓呢?回到旅舍,在附近找了家有當地特色的飯店用晚餐,鎮江有“肴肉不當菜”的說法,便特意點了份肴肉品嘗。菜上來後發現肴肉實際上就是我熟悉的冷菜水晶凍肉,皮白肉紅,鹵凍透明,當然味道是不錯的。飯後,在街市和古運河邊漫步,看到京口飯店。京口是我在辛棄疾詞裡就熟悉的地名,我頓有一種時光倒流走進歷史的感覺。翌日清晨,前往我鎮江之行最想去的北固山。北固山被劉備稱為“天下第一江山”,留下了三國孫劉聯姻的故事,後來北固山更成為仁人志士北望中原渴望收復失地抒發英雄氣概的高台。拾級上山,我心中湧動著一種莫名的激情,腳步也不知不覺變得有些急切。走過有點像黃山鯽魚背和華山蒼龍嶺的龍埂前往北固山主峰,據說以前龍埂下是波濤洶湧的長江很是險峻,而今龍埂下已是陸地無險可言。入清暉亭經過長廊,就看到頗有氣勢的“天下第一江山”題刻。在“天下第一江山”廊壁前方高處,一座古色古香的石亭在藍天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北固亭!?我心為之一動,急步上前,果然是北固山最吸引我的景點北固亭!佇立亭中,北望長江,水天開闊,辛棄疾壯懷激烈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回蕩在我耳畔。“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那份壯懷激烈的英雄豪氣油然而生。如果說,登青螺似金山不足以令我撫今追昔,而登雄峙江濱峭壁如削的北固山卻真真切切地使我有千古興亡之慨。

走下北固亭,來到左下方就是甘露寺。三國時的甘露寺應在山下,我看到的實際上已是清代光緒年間重修的甘露寺,有其名而無其實了。寺內陳列了劉備招親的場景和相傳孫權坐過的狠石,寺西北側的溜馬澗,相傳是孫劉二人私下較量,暗蔔成敗、一道賽馬的地方。不過我感興趣的則是寺後北臨大江的多景樓。多景樓原建於唐代,樓名取自於唐朝宰相李德裕《臨江亭》中“多景懸窗牖”的詩意。因宋大書畫家米策作《多景樓》詩中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句,多景樓又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稱。當然我看到的多景樓已是後人在原址重建的,但米芾手書這七個字作為匾額,現仍懸掛在畫粱飛檐兩層樓閣底層門楣上。登臨多景樓北望,在連綿的葦塘淺灘遠處是茫茫長江,極目遠眺,北岸風光隱約可見。下山乘車趕往焦山。相比金山,大自然對焦山似乎要青睞些,今天的焦山仍然是長江上的島嶼。在渡口旁的一家鍋蓋面店特意吃了碗鍋蓋面,鎮江有三怪之說,“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鍋裡煮鍋蓋”。鎮江小吃中最有名就是鍋蓋面,下面條時將一只小鍋蓋撂在鍋裡,讓它漂在水上,湯溢不出來,又透氣。也許是小吃店廚藝不精,我感到面條並非介紹的那樣好吃,而且看到鍋蓋漂在面鍋裡,總感到不是怎麼衛生。餐後乘渡船登上焦山,焦山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滿山蒼翠,有“碧玉浮江”的美稱。鎮江三山各有特色,從自然形態而言,金山全山為寺,人稱寺裹山;北固山甘露寺高居山巔,人稱寺冠山;焦山定慧寺掩映在綠樹叢中,人稱山裹寺。而從氣質而言,我感到金山是佛山,北固山是英雄山,焦山則是書法之山。焦山最有名是有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王羲之《瘞鶴銘》八十六個字殘碑,《瘞鶴銘》原刻在臨江崖壁上,後岩石斷裂脫落掉入江中,清代打撈到一小部分殘塊,現保持在焦山碑林裡。那裡還有數量不少的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黃庭堅等其他名家碑刻,規模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有江南第一大碑林之譽。我特意到焦山碑林游覽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這些四百多塊碑刻,在那裡花了不少時間。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帶的陡岩峭壁上還有不少摩崖石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琳琅滿目。在那裡我看到北宋書法家米芾、陸游當年尋訪觀看《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輕撫這些石刻,目送滔滔江水,一時間,我仿佛看到了這些古人吟哦焦山的背影。一路而行來到焦山東峰絕頂,登上吸江樓遠眺,江北碧野遼闊,阡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俯瞰腳下,江水拍岸,氣像萬千。下了吸江樓,來到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的古炮台遺址。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呈扇形,面對著長江。1842年,英軍艦侵入長江,焦山炮台守軍,面對七十余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終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壯烈捐軀。眼前的古炮台遺址盡管已成斷垣殘壁,但扇形的炮台布局仍然大致保持完整,那份英雄氣概和力量感是並不能雨打風吹去的。離開焦山返回住所途徑花山灣古城遺址公園外,高矗的城牆遺址引起我的注意。看介紹知道那高高的一層層的長滿雜草和農作物的坡地,便是東晉初年“晉陵城”也就是“京口城” 的城牆遺址,這古城牆遺址最早還可以追朔到三國時期孫權在北固山南麓建造的鎮江的第一座城鐵甕城。我漫步在古城牆遺址頂上四處眺望,晚霞映照下的鎮江在長江和青山圍護下有一種雲水般的蒼茫。我感到歷朝歷代帶給鎮江的印記其實並沒有消退,那份流風遺韻裊裊不絕。“江山勝概”,焦山吸江樓橫額上的這四個大字道出了我對鎮江的感慨。



(北固山題刻)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