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張九齡墓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正月初三的早晨,已經是近八點了,街上還很冷清,晚睡晚起可能是南方人的習慣吧,過年更是如此。按照約好的時間地點,我們來到湞江的橋頭,今晚還住在這裡,所以我們兩手空空,連水壺都沒有拿,這樣的輕松的玩著實很享受。林勇華來了,昨晚他拿著唐辛給的電話打了好幾個,終於約好這個時間,因為沒有公共汽車,也沒有長途班車,如果步行去尋找無論如何要半天� ...

正月初三的早晨,已經是近八點了,街上還很冷清,晚睡晚起可能是南方人的習慣吧,過年更是如此。按照約好的時間地點,我們來到湞江的橋頭,今晚還住在這裡,所以我們兩手空空,連水壺都沒有拿,這樣的輕松的玩著實很享受。林勇華來了,昨晚他拿著唐辛給的電話打了好幾個,終於約好這個時間,因為沒有公共汽車,也沒有長途班車,如果步行去尋找無論如何要半天時間的,反正要打車去,我們希望能夠早一些、快一些,省出一天的時間,畢竟只有十幾公裡。司機開著車來了,昨晚說好的價錢,過年嘛,一百元,兩個小時打個來回。 司機尹廣龍一邊開車一邊與我們聊天:“你們的朋友打電話到我們的總台,我聽到總台在問誰知道張九齡墓怎麼去,很久沒有人回答,我便答應下來。去年9月,從梅縣上來張九齡家的族人,要去墓上拜謁,正好打到我的車,一路上去,我便認得了。”沒想到這是一個辦法,大可以放到其它地方一試。

張九齡墓位於韶關武江區西河鎮田心,看到黃允畋小學就到了,一條小路從水泥路上下去,分岔處立著一通篆文的界碑:“民國八年八月 唐張文獻公祠墓界碑 督辦粵贛湘邊防軍務李根源立”。碑身細長因長年的風雨侵蝕綠苔斑,駁進去一看許多題刻都是彼時彼人所立,估計那是最後一次大修。小路因為大年三十才停的雨而泥濘,還可以看出因為開辟這條路對地表植被的破壞,穿進林中,是一塊不小的平場,禿禿地立著一塊更大更新的碑:廣東省政府禁令碑,這是1990年1月立的,告誡鄉民周圍不得破壞。之後的路才是真的進了山,山雖然很小,但高的樹低的草將山包個嚴實,擠擠攘攘的植物自發地擁在目力所及的每一個角落,讓人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不像北方為了人的希望親近自然而打造一種氣氛,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刻意安排的、用來陪襯人的。

通向墓區的小路不知是什麼時候修的,應該不會太久吧,但因為南方的緣故,已經很與周圍的環境相融了,沒有指示牌,又沒有行人可問,若不是司機帶著我們,肯定難以找到。先是一幢平常的瓦房,額上寫著祠,但門鎖著,司機說裡面沒有什麼東西,但十分神奇的是很有靈氣,身處樹林中,滿地都是落葉,唯獨屋頂上沒有一片葉子。祠的牆上嵌著一方碑,碑額上寫:恩垂奕世,時間是康熙貳拾柒年歲次戊辰三月,內容大致為:

羅源堡排門

俱蒙恩准給示豁免定額下坑 等項夫役合立碑

唐子(木角或土角)上(木僚去亻)樹衝

繞過祠,仍是小路,一段比較陡的台階頂上是:唐故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尚書右丞相荊州大都督上柱國始興縣開國伯文獻張公神道碑,廣州刺史會稽縣開國公徐浩撰。碑後有考證:原碑長慶三年立(唐穆宗李恆823),久亡,宋天聖八年重立石,現存韶州中學校,剝泐已甚,予既修公祠墓爰重為鐫石立之,民國八年己未秋,騰衝李根源識曲靖孫光庭書丹。(宋仁宗趙禎1030年)與台階垂直的小路抵達張九齡的墓前,與細窄的小路比,這墓可算是巨大了,無怪書上說此墓是廣東省現存最老最大的墓。因為是山,墓前的平場不大,無法與三蘇墳前的墓台相比,但墓前的鞭炮屑卻足以讓三蘇稱羨,因為家族的嬗替,張九齡雖然比三蘇更古老,但他仍然活著。墓碑撮其要寫著:

右丞相

唐故尚書 張文獻公之墓

始興伯

正對著墓前的山坡上,是一株很小的梅樹,僅開著一枝梅花,周圍是濃密的樹林,雖然天並不陰,但墓前包裹著濕冷的空氣,我穿著羽絨服,那枝開著數朵的梅花是粉紅色的。


精選遊記: 韶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