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仙游

作者: hongxingcun

導讀三清仙游在三清山第一天被領略了惟妙惟肖、鬼斧神工,風雲倏忽的南山景區後,第二天一大早就和siller早起,向北山深入。 三清山有“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之說。而我們是從最新開辟的棧道,希望在飽覽“西奇”後體味北秀。 早上,日上山莊對面朵朵白雲腳下蕩,老君拜月等都時隱時現在繚繞祥雲之中。今天是一個好天氣,siller說。心中幽幽,昨天的陰晴變幻提醒我不� ...

三清仙游在三清山第一天被領略了惟妙惟肖、鬼斧神工,風雲倏忽的南山景區後,第二天一大早就和siller早起,向北山深入。

三清山有“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之說。而我們是從最新開辟的棧道,希望在飽覽“西奇”後體味北秀。

早上,日上山莊對面朵朵白雲腳下蕩,老君拜月等都時隱時現在繚繞祥雲之中。今天是一個好天氣,siller說。心中幽幽,昨天的陰晴變幻提醒我不要太樂觀,但也不太悲觀,“衡山之煙雲”可以在此說不定再次領略。

果然,棧道上了沒有幾個台階,遠處的白雲就消失了,晴空不見,而代之的則是持續加強的陰沉後的淅瀝小雨。一直崇尚“雲、雨、水、霧”的siller反而更興奮:(。

時大時小的雨陪伴我們走遍整個棧道,遠處10米以外蒼蒼不見一物。維能看到棧道所處的懸崖峭壁,和依稀輪廓的附近奇松、險峰。看是看不見了,而聽則成了我們在西華海棧道上的享受,聽得雨打松林沙沙聲,無底山崖下的瀑布轟轟震耳聲,這裡的世界好寧靜。

經過一段尚未建好的棧道後,進入了平地,而不遠就是涵星池,我們進入了三清山八卦陣,自此,開始真正領略了四大道教名山——三清山的文化底蘊和北秀風光。

三清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361年),煉丹術士、著名醫學家葛洪與李尚書道德上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鼓吹“人能成仙”。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第一位傳播者。三清山的開發與頹敗,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系。 山裡的建築物很多是明代遺留下來的。真個三清山道觀建築群“破敗不堪”,但卻深具道家的精髓內涵。

整個建築群以三清觀為核心,從風水的角度整個三清觀也正好處於一個寶地,正好處於山窩小平地,這裡藏風納氣、清淨自得。而在周邊的八卦方位上布局各種建築小品:風雷塔、龍虎殿、演教殿、瑤池流霞、方士羽化壇、九天應元府、古丹井、飛仙台。這些均按《先天八卦圖》布局,陣勢宏大,意韻深遠,其間藏著無數玄妙的故事。中國文化部考古專家們評價“可與武當山金殿媲美”。據元魯起元《游三清山記》所載,“稍下得平地,寬可八、九畝,有老僧結廬其上,作三清觀”。明景泰年間擴建後,改稱三清宮。清嘉慶癸酉年(1813)年毀於火。玉山、德興兩縣方士化緣重建,但規模遠不及從前。宮宇坐北朝南,前後兩殿,二層二進。前殿高5.6米,後殿比前殿地基高2.3米;兩殿總面積310平方米。殿為九脊頂,四周為明建舊牆,用花崗岩石條干砌而成。前後兩殿相連,每進三直,中間大門,兩邊小門。前殿立有四條大方石柱,頂著石梁(明代建築),梁上為大架屋(新修)。後殿為四根大木柱頂木梁,上蓋以紅瓦。整個梁、柱、牆、池、門以花崗石琢磨鋪造為主,鑲嵌得天衣無縫,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一。宮門上方額寫“三清福地”四字,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立。三清宮前後兩殿,供奉神像四十八尊: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神像,端坐大殿正中;宮前的排雲橋,有石刻靈宮、糾祭二尊。

經過無數的山、跨進無數寺廟、道觀的門檻,三清觀是給我最深印像的。它並不香火繚繞,也沒有金碧輝煌,那裡破損的殘壁、坑坑窪窪的室內地面,在風雨沁潤的建築群則使我久久不肯離去。

在那裡,我虔誠的拜了幾拜那裡的道家諸神和觀音菩薩,並且抽了簽,得到“山中侯”。

八卦方位上的建築小品擱了一擱,我們冒雨踏向三清山的最高峰“玉京峰”。少華山剛好有三座山峰特別高,道士們認為這也是神仙居處,“三清山”也就因此得名了。道教以玉清、太清、上清三處縹紗迷漓的地方為神仙沿府。

去玉京峰是石板路原來是溝通山南山北的必經道路,西華海棧道的開辟,這裡人少了很多,石條縫裡面也已經青草茂盛、青苔布滿台階的邊緣和正面。途中經過九天應元府,三清道觀八卦建築之一。

經過登真台,我們直接攀上玉京峰,四面雲海茫茫,一路上不見一人,山頂上輕風徐徐,攀登之苦一掃而去,讓人深感登山的難易交替之妙。回首前塵,才更覺得若不是經歷了艱難,豈知有如此逍遙之樂?

從玉京峰上,遠路返回三清道觀。逐個欣賞八卦建築。那些風雷塔、龍虎殿等無不滲透著道教的“動與靜、虛與實、巧與拙、藏與露”。譬如風雷塔,它是一座花崗岩琢成的石塔,位於三清宮“震”方懸崖邊緣,下臨千仞幽谷,地勢奇險。塔身分七層,為六面垂檐行。它經過了500年風吹雨打,冰侵雪壓,依然完好無損,巍然屹立。借景傳神渾然天成,動靜、虛實、巧拙、藏露的辯證法在這裡充分體現。三清山絕妙的自然景觀與道教古跡相映生輝,融為一體,使雄美融和了仙幻,峻峭蘊含了神奇,幽麗增添了玄妙。

在准備下山之前,我們登上了紫煙石。位於三清山對面天門峰西崗之巔,海拔1500多米,四面臨空。拾級而上,頂端較平坦。古人在石壁上鐫有“紫煙石”三個楷書大字。紫煙石上另有一塊一米高大的浮石,相傳,當年潘公(雷神)站在這塊石上搖旗作法,成為鎮山神主,故稱“搖旗石”。現石上有兩只腳印和一個旗杆洞。如果是晴朗的天氣就好了!極目四望一定是無比的心曠神怡。帶著遺憾,siller開始走下紫煙石,而我卻依然戀戀不舍,就在我准備走下紫煙石的最後一眼,奇跡發生了。

也許我們的虔誠感動了三清境界,一陣清風徐來,雲霧三開!我歡呼了,血液煞是凝固。雲霧疏忽散開,露出了玉京峰和山窩裡面的三清觀建築群。雲霧繼續流動,一層一層,也不知道拍了多少照片,現在則是靜靜的、旋轉著身體、四面八方仔細享受上天賜給我們的精美和神奇。

持續了不到5分鐘,三清山又隱藏在濃濃的白霧中,我們心滿意足的准備下山。

三清山人文景觀不僅在布局上體現了道教的宇宙觀,即在每一景觀的設計上,也充分顯示了“變易”的法則。下山途中經過眾妙千步門等,這些人工古跡起到標志和空間限定的作用。從這裡人們從山腳沿著崎嶇的石級往上攀,途中經過難於上青天的“登漢路”、“好漢坡”、“躡雲嶺”等險段山道,一步一步地攀援,

這是一條古道了,使原來朝拜三清山的必經之路,路上在轉彎的地方的石壁上都會刻上文官或者武將的石像,轉過一道山彎,卻見一條平坦的曲徑。布滿落葉的台階上只留下siller和我的腳印,一路無人,而天色將黑,我們必須在天黑之前趕到山腳下的份水村。

雨繼續下,我們絲毫不敢懈留,雖然路上風景無限,神龜探海、清都吊橋、劇結石……。“玩一遇上打劫的,可就…….”。事實上,我們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系裡的一個“野人”時候就告訴我,贛東北隨山清水秀,但仍也是“窮山惡水出刁民”,在那裡,包括我們下山走的古道就曾經發生過很多命案!後怕,一路上沒見一人,天色越來越黑,山洪有時也衝斷了本來崎嶇不平的石板路。

終於走到“風門”。基本上一般的路程。二石峰夾峙,尖如利劍直插雲天,中間形成一個闕石,是登山又一險隘——劍闕。此地因正值風口,常有大風呼嘯而過,故稱“風門”。稍下,東西兩條小道交彙成唯一的登山道路,因此有“自古三清一條路”之說。大風嗖嗖,風門石刻甚多,也有“芭蕉留的聽雨生”,不敢多享受,我們沿著去汾水村的方向繼續下山。北山緩和而秀麗,瀑布聲聲,林木濃密。終於一路風景一路艱辛、擔心,我們到達西華台,在慶雲際上,台岩不高,但較險峻,上有石塔一座,造型古樸,上書“西華台”三字,周圍松樹參天,身臨其境,陰涼清新,使人有一種深幽之感。西華塔高7層,上4層為6角密檐實心,下3層為6角密檐空心,檐角翹起,每層由6塊角形大石構成6面拱門,空間通透。寶塔全身不用粘結材料,制作粗放,實為罕見。

繼續經過重重石橋、層層流水,遠遠的坎肩民居,不多,這是山村?沿著崎嶇的小路走近,才看到那輛第二天載我們去婺源的汽車,這就是汾水村了。

而此時天就要黑了。


精選遊記: 三清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