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虞山

作者: 老蜻蜓

導讀年少時,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爬上了一座傍湖的美麗山峰,山上有莊嚴的寺廟;有長滿灌木雜草的澗;有小巧的石橋;有參天的樹林;有怪石嶙峋的懸崖;險峻的登山小道...... 醒來後,老想:這是哪兒呢? 隨著歲月流淌,我去過不少有湖有山的地方,都很幽美、秀麗,但怎麼也不像那夢裡到過的山峰。 而處世久了,慢慢明白:許多人也做過與我類似的美麗的夢。而且,� ...

年少時,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爬上了一座傍湖的美麗山峰,山上有莊嚴的寺廟;有長滿灌木雜草的澗;有小巧的石橋;有參天的樹林;有怪石嶙峋的懸崖;險峻的登山小道......

醒來後,老想:這是哪兒呢?

隨著歲月流淌,我去過不少有湖有山的地方,都很幽美、秀麗,但怎麼也不像那夢裡到過的山峰。

而處世久了,慢慢明白:許多人也做過與我類似的美麗的夢。而且,真會有人有一天來到夢裡縈回的地方......

常熟離我居住的城市並不遠,但我居然從沒去過這座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許,她的不凡之處,在於悄悄掩藏在蘇州、無錫這些比她名聲大得多,交通更發達得多的鄰居旁邊。是的,偏離鐵路曾使她失去了許多貪圖方便快捷的旅行者的青睞。但現在不同了,高速公路和大巴士已能彌補過去的不足。

常熟有山有湖,又有綿長的歷史文明,干嗎不去見識見識呢?我動心了。

我坐上了嘉定長途汽車站7:30分那班發往常熟的大巴,很快上了沿江高速公路。車不但快速舒適,而且沿途風光基本是城市驢友偏愛的鄉村面貌。太陽露臉了,大地滿眼都是綠色。車過太倉,發現著名的海天禪寺竟就在高速公路旁邊,那座高高的寶塔幾乎近在咫尺,如果打開車窗,簡直可以和寶塔上的香客握手。今天是佛寺的進香期,但見寺院上空香煙繚繞。50分鐘後車已開進常熟城區的黃河路,但接下去到達常熟長途汽車站(常熟公交牌上稱作男裝貿易中心)的這一段路程卻足足花了30分鐘!實際上,急於登虞山的游客可在黃河路和海虞北路交角處的“客運站”(公共汽車總站)提前下車,乘9路到興福寺(游寺後可乘索道登劍門),或1路先到虞山公園。客運站大樓頂部有一像寶塔似的瞭望台,游客可以把它當作常熟的一個地標辨認。

很遺憾,在常熟沒有看到過叫賣常熟地圖的小販,也沒有遇見上海那種到處都是的書報亭。問路很難,常熟發展太快了,公交線路連常熟本地人也不熟息。游客最好自己先上網查詢,做足地圖功夫,把該換乘的公交線路一一牢記在心。

匆匆趕到常熟的我是在長途汽車站附近一條馬路上下的車,因為大巴司機懶得把車開進站區,所以把剩下不多的乘客提早趕下了車。結果害得我剛到常熟卻不識長途汽車站的面目,問路卻盡遇一些一問三不知的老頭老太和與我一樣的“外地人”。好在常熟的公交發達,很容易就找到附近的公共汽車站。心想,只要見有開往“興福”的就上。也算巧,一輛120路恰好開到,於是上了這輛空座很多的空調車。投幣2元後,發覺上車的常熟人也頻繁使用電子公交卡。除了普通卡、老人卡,居然還有學生卡!與司機談及上海卡是否可在常熟用,司機喃喃地答了一句模棱兩可的話:“我們常熟的卡聽説到上海是可以用的”。之後,我乘車就大膽使用上海公交卡,果然靈!但連續乘是沒上海那種減半優惠的。

沒想到乘120路乘對了。此車沿環城東路、環城北路再到虞山北路,基本走的是常熟老城景點路線,沿途有古琴川、方塔園、護城河、碑刻紀念館、虞山古城牆、興福寺及三峰禪寺等。對於初次到常熟的旅行者,尤其是一日游的朋友,只要找到120路汽車。基本可以滿足對常熟旅游的需要。

乘120路游常熟老城區,雖屬走馬觀花,卻也可以基本了解常熟城的今日風貌。昔日的護城河兩岸現今成了反映古城風情的地段。馬路都顯得十分干淨,河邊都砌有江南水鄉常見的那種古樸的石堤、石欄。人行道上枝條下垂的柳樹很多,小巧的街心花園也造了不少,綠化工作做得不錯。常熟古稱琴川,是個七溪彙流的小城,本該擁有豐富的小橋流水人家鏡頭。雖沒見古城區深處如何,但護城河上仍不時出現古代形式的石拱橋。在路邊新舊交雜的建築物中,已難見古民居倩影,但古街道的蹤跡尚未完全消失。而沿著虞山北麓伸展的海虞北路寬闊平整,質量極高。這裡靠近虞山風景區,路邊高級住宅區、樓台賓館較多。

只要是寺廟附近,滿眼香燭攤販,此乃常熟一大奇觀。買慣了大都市高價香燭的上海香客到此,一定會驚呼香燭價格會如此便宜公道。

進興福寺的街道叫“寺路街”,被游客和香客的私家小車堵得水泄不通,停車位顯然很難找到。一裡多長的街道兩邊,無數香燭攤延綿不絕,蔚為壯觀,似乎這天全常熟城的老太太都出動擺香燭攤了。走近興福寺,人聲嘈雜,原來寺旁邊有一家素菜館,一家老面店,烹賣原來由興福寺和尚發明的常熟名點“蕈油面”。雖打素菜館的招牌,卻也搭賣真肉和真魚做的“澆頭”。面店生意興隆,座椅已擺出了店堂之外。喝茶占座的也不少。食客茶客黑鴉鴉一片,竟坐滿了景色宜人的由山澗石橋和小池台閣組成的一方勝景-----破龍澗。澗上有一座“羅漢橋”,據説橋面是用一整塊巨石鑿成的。

我定睛打量興福寺前,但見青嶂疊起,古木參天,飛泉石橋,照壁經幢,意境深邃,具備了林泉雲壑之幽美。相傳唐貞觀年間,有高僧在興福寺説法。常常見到有一個白須老人每天一早必到。一日,法師問他是誰?老者答:我乃山中白龍。老和尚好奇,想看看老者真相,老者説:“我現形時,法師必須念摩訶經號,助我之威。”老僧一口答應。不料其果見白龍現形之下,大驚失色,恐慌中誤誦揭諦神咒。天神急急前來護法,不由分説,以降魔杵擊之。有口難辯的白龍受重傷,被迫撞山而逃,山破,遂成破龍澗矣。比竇娥還冤的白龍灑下的鮮血,把澗裡的岩石都染成了赭色。古寺從此又名“破山寺”。這個葉公好龍式的悲劇故事有鼻子有眼兒,十分耐味可嚼。

興福寺面積很大。近售票處的告示欄上有寺院平面圖可供游客參閱。寺中現有佛殿多為明清時修建,粉牆黑瓦,制式古樸,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宏大。與尋常佛寺不同,寺內東、西、北都是庭院深深,不乏幽美的亭閣蓮池、花苑山泉。難怪乎唐朝人常建游寺後留下了傳誦千年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馨聲。”而詩人的不朽詩篇,又更增添破山寺之名聲於海內。當今之興福寺,乃全國二十大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今日正當農歷十五寺院香火旺盛之時,香客如潮。燭台上的蠟燭不論大小輕重貴賤,往往剛點不久即被不斷湧來的後來者拔掉,拋進水池。工作人員不停地打撈回收大量幾乎整支的“殘燭”。焚香者,多自以為燒得越多越貴越好,大把大把地往香爐裡擱。常常想,中國寺院裡的蠟燭造型是不是應該變一變,推廣扁扁的小蠟燭那種形式,那樣的話,佛像前只要設一平面燭台,香客就可方便地按先後放置蠟燭了,不但小巧玲瓏美觀,節約燭油,燃燒的時間也可適時延長。而禮佛敬香,心誠為上,清香三炷足矣。菩薩面前眾生平等,皆可普渡,不必比求大、重、貴、多。

寺內東側有茶園,來此圖一份淨心的茶客不少,看來虞山所產綠茶頗得人緣。茶園南有一閣。相傳梁高僧彥秤,戒行清苦。一天傍晚登閣,見有老虎中箭,咆哮於地,法師慢慢為它拔掉,老虎閉目舐血,少時離去。到了早晨,獵戶尋蹤而至。老和尚拿出箭給他看,告訴了事情經過。獵戶感動覺悟,從此罷獵。此閣因此起名救虎閣。嗚呼!現在野生老虎已經“滅九族”,絕望的老虎從南到北,根本找不到立足之處。對比彥秤和尚之善舉,我們只能趕快拯救動物園裡那些可憐的籠中虎了。在救虎閣前有白蓮池,但見蓮葉靜靜平臥池面,蓮花尚未盛開。而那塊聞名遐邇的“興福石”則躺在大雄寶殿內的西北角,石的下部深嵌地中。大石表面已被無數香客游人為圖吉祥而摩挲得油光光的。大殿東側亭內,保存著一塊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的《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的石刻:“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細讀,發現筆走龍蛇的米先生有點不客氣,居然自作主張地私改了古詩中幾個字。今天的人們雖然贊賞米芾的一手好字,也並不責難米先生的改字之舉,卻還是沒有淡忘常建的原詩,“曲徑通幽處”仍被廣泛引用。大殿之後有玉佛殿。玉佛殿後的山坡上林木幽深,登石階而上還有舍利塔。到這兒就游人罕至了,而真要體會“曲徑通幽處”的意境,非到此不可。

常熟人與頗有算計的無錫人不同之處,在於對“公園”一詞的理解,虞山並沒有像錫惠山和充山那樣被無錫人整個兒地圈進收費的“公園”中。蒼翠碧綠的十裡虞山只對山上一些古跡景點收費。游人從各條大路小道登山擁抱天地是自由的。這無疑對向往親密接觸大自然的人們來説是公平的,必須的。

出破山寺大門右行2分鐘,即上劍門之登山索道也。據説,由於生意平時清淡,只有周末開動。票價貴了點,單程竟要25元!雙程為40元。比無錫錫惠公園惠山索道幾乎貴一倍。這可能是游客數量比無錫少的緣故吧?另一方面,從言子墓那裡有公交小巴也可開上山頂劍門,只要5元;而上山公路也對私家車開放,這些當然對索道生意打擊不小。況且,有些游客上山後,聽説步行下山到興福寺不需半小時,除了體力不支的老弱,誰還願意再燒一次錢喂這吱吱咯咯亂響、既不高又不險,沒多少刺激的玩意兒?按地形和客流狀況,當初還是修建纜車較為現實。畢竟,纜車可以按客流量定時定班,合理調節,節約能源開支。不像索道,即使上座率極低,一開就只能讓所有的吊廂一起團團轉,沒法消停。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風光絢麗的尚湖邊,古稱烏目山,別稱臥牛山,最高峰海拔 263 米。相傳常熟地方原無山丘。一日,仙人牽一老牛,自東南而來,剛入常熟境,老牛即伏地不走。仙人問當地百姓:“此為何處?”答曰:“萬段圩”。仙人聽畢,對牛搖首嘆道:“萬段圩太小,不夠你吃,起來再走。”仙人牽牛再走一程,老牛又伏地不行。仙人問當地百姓:“此乃何處?”答曰:“九萬圩”。仙人聽畢,仍對牛搖首嘆道:“九萬圩也不夠你吃,還得朝前走。"可是老牛硬是不肯起步。仙人只得舉鞭催趕。一鞭敲斷牛尾,老牛依然伏地不動,仙人無奈,騰空棄牛而去。伏地老牛從此化成當今虞山。現在遠眺虞山,形狀確宛如一頭臥牛,頭朝東南,尾向西北,半山處的辛峰亭猶若牛角翹首。據說城內方塔即是仙人系牛之木樁,山下之湖(尚湖)乃仙人喂牛之料桶所變。連偌大常熟城亦是仙人之牽牛繩圍成。

整個公園分辛峰、維摩、興福、劍門、寶岩五個游覽區。多崖、洞、泉、林:有劍門奇石、拂水晴岩、拂水雙橋、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坡澗、桃源澗等。多寺、台、亭、墓:有齊梁興福寺、南宋維摩寺(今維摩山莊)、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宋辛峰亭。名人古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清代文壇宗師錢謙益墓及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畫聖”王石谷墓、兩朝帝師翁同龢墓、小說家曾樸墓等。歷代名人墓眾多,是常熟勝跡的一大特色。虞山號稱“吳文化第一山”,因了虞山,常熟開啟了吳文化的脈絡,在三千年歷史長河和廣博的吳文化中占了一席之地。這裡的“虞山派”在中國文化史上赫赫有名,更難得的是,它還分為“虞山畫派”、“虞山詩派”、“虞山印派”、“虞山琴派”、“虞山書法派”等,各自成為時代巔峰,並延續至今,成為常熟文化的核心。常熟歷史上出過十位宰相,四百八十三位進士、八位狀元。至今天,中國的兩院院士,亦有十幾位常熟人士。可見虞山書卷氣的代代傳承和深厚廣博。

劍門是虞山風光頂絕之處,位於虞山之巔。其處峰巒險峻,懸崖凌空,氣勢雄渾。相傳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石一劍劈開,裂為石門。頂端有巨石三塊,稱“三沓石”,上石如舟,中石如幾,下石如斛,犬牙相交,架於縫間,欲墜未墜。兩壁巨石臨崖,直立如刀削。仰視天成一線,氣勢磅礡;俯瞰幽谷深邃,怪石嶙峋,層巒疊嶂,故有“劍門奇石”之稱,為虞山十八景中最有名的一景。

透著中華雄渾風格的劍閣傲然佇立峰巔。東面山坡上,有一片片的茶田。產量僅夠本地消費的“劍綠”正是此處所出。“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我興致勃勃地想隨游客們上樓感懷一番,可惜被樓下女售貨員冷冷地告知:樓上現在成了會議廳,“謝絕登樓”。郁悶!悻悻然地想,當初王勃如不登滕王閣,何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劍閣附近全是巨石巉岩,可瞭望西南山腳下的尚湖景區。虞山十八景之“拂水晴岩”,有拂水雙橋。細細俯瞰之,山腳已離湖有一定距離,尚湖也非整片的碧波萬頃,歷年的“湖灘變桑田”,使縮小的尚湖似乎有點支離破碎。有整齊的連片農田,謂之曰“常熟田”也。湖上有大橋,有公交車通過,只是不知幾路車。山腳下有學校,有漂亮的操場。學生們正在上體育課,“一二一”的喊叫聲浪竟順著山坡清晰地傳了上來。這個學校的師生真是幸福,能在大自然的青山碧湖懷抱之中、在老祖宗的千年文化浩氣熏陶之間成長。

藏海寺前有澗、有石橋。據説,只要天一下雨,澗水奔流,臨崖而下,會形成瀑布。站在“拂水雙橋”上環視,我隱隱感覺眼前的景致似曾相識,青山、碧湖、莊嚴的寺、灌木雜草叢生的澗、小巧的石橋、參天的樹林、怪石嶙峋的懸崖、險峻的登山小道......難道,難道這裡真的是我少年時夢中到過的仙境?

藏海寺並不小,佛道並列其中。東為大悲殿,西是真武殿,中間光明殿,山門有四大金剛;法相莊嚴,庭院開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坐在門口收票,時不時會對買票進門的游客説一句小哥費玉清常用的謝辭:“又讓你破費了。”

山頂景點還有許多,夠你玩得腿酸腳疼。但多數游人更喜歡花10元泡一杯沁香可人的劍門綠茶,懶洋洋地躲在濃郁的樹蔭下、依在塑料座椅上,花一個小時痴痴地看藍藍的天、青青的地,享受這難得的天上人間般的悠悠然。

想不到常熟特產叫花雞在虞山頂上也有買,漂亮的包裝袋上也打的王四酒家招牌。但店主讓價太快,令人懷疑這是不是正宗貨。再説,“景區的商品謹慎買”已快成旅行者的共識,誰知道價格是不是公道?更荒唐的是,店主人説其手中袋裝的叫花雞是“雞塊”,完全不是傳説中當初那個叫花子的泥巴裹整雞的做法。我想,如果把一種商品做得離傳統太遠,那就變成另一種商品了。

乘小巴下山,百萬塊方石鋪就的山間公路旁,散發著清香的茶園一望蔥綠,不遠處林中透出一片粉牆黛瓦、高低錯落的飛檐翹宇,這便是維摩山莊。它系在昔日維摩寺遺址所建而得名。寺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原來與興福寺、三峰寺、藏海寺並稱常熟四大寺院。此處“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內有望海樓,回廊曲折,頗具幽趣,從前的文人雅士常結伴夜宿於此,清晨登樓觀日出,雲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虞山十八景”之“維摩旭日”美稱。如要這裡下車,車資為3元。

虞山十裡,山坡寬廣,林木茂密。驢友只要敢攀登,“逃票族”大有用武之地。當然,風險只能咎由自取。在這書香福地,佛國聖境,玩逃票游戲,也忒頑皮了點吧?

山下是虞山公園,從前這裡曾有一個體育場。世紀交替,常熟人忽感悟“亮山”之道,所謂“亮山”,就是拆遷了原來一些遮掩虞山倩影的雜亂破舊建築,改造擴建虞山公園,使之成為了一個傍山、寬廣、美麗、精致、開放、具備歷史人文的湖景公園,讓常熟的人、城和虞山更親切、更和諧。

東面山腳的仲雍墓和言子墓與常熟城的歷史幾乎同時存在。這兩位常熟的先賢和先哲永遠在向後人訴説著古老中國曾發生過的美麗故事。言子就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學成之後就到南方教授學問,足跡遍東南,人稱南方夫子。為古中國的東南文化普及作出了重大貢獻。就連上海市南部遠郊的奉賢區奉城鎮,至今還有言子的遺跡和傳説。仲雍則是“兄弟讓國”故事,這對比人類歷史上無數皇家內部充滿血腥的爭權仇殺故事,具有令人感到震撼的人情味。

有人説,在歷史上,世界各地都有天降異人,改變歷史進程的神話。仲雍之於常熟和江南,可以說是一個真實的“天降”神話。我深以為然。仲雍,為殷末周族領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為避位與兄泰伯同奔南方(今無錫、常熟一帶),為後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改變中國歷史的偉業創造了條件,也在原始蠻荒的太湖邊播種了文明。周武王滅商後,尋求泰伯、仲雍的後代,仲雍的曾孫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為吳子(他的墓就在仲雍旁邊),吳國成為中國周朝時正式的諸侯國。這個故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司馬遷在史記中列為三十世家之首。

從太伯到夫差,凡二十六代且千歲,吳文化在中華逐漸展露了光輝。

仲雍墓位於虞山東麓,言子墓上方。周圍松柏環抱,氣勢磅礡。是墓年代久遠,唐《藝文類聚》載梁簡文帝撰虞山《招真治碑記》中已有“遠望仲雍而高墳蕭瑟,傍臨齊女則哀壟蒼茫”之句。仲雍墓墓門在山麓下,為乾隆年間所建,刻“敕建先賢仲雍墓門”,其後為“清權祠”,專祀仲雍。第二道牌坊橫額“南國友恭”,背刻“讓國同心”。再上面的牌坊橫額為“先賢虞仲墓”,背刻“至德齊光”,均建於乾隆年間。墓穴留有三塊墓碑,居中者書“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為明代遺物。而“南方夫子”一直是常熟人的驕傲,誰又會忘記這位“道啟東南”“文開吳會”的先哲?能與虞山仲雍做鄰居的,只能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常熟人大大咧咧地說,中國的文人都應該來看看言子。

言子墓道第一牌坊和第二牌坊間的影蛾池上有跨石拱橋一座,名曰文學橋。文學橋身兩側各有一聯,一曰:“道接東山遠,源分墨井香。”二曰:“東南開道脈,今古挹文瀾。”言子墓道已很久遠,牌坊和石階風化得很厲害。但正是這個不可避免的物理變化泛現了歷史滄桑的特征,向世人展示著古老遺跡的久遠之美、蒼涼之美。我們要保護古跡,就一定要同時保留真實的古舊意境。在此需要提醒一些熱衷“修理”或“重整”古跡的人:如果你把一件商周青銅器擦去銅鏽,打磨得金光閃爍,那就恰恰是糟蹋了這件稀世古董。那個好大喜功的薩達姆異想天開地重造巴比倫古城,就是一個大笑話。

虞山很美,滿山生機勃勃的森林。所有來過的人都説:常熟人有這麼一座半入城的十裡青山,好風水、好福氣啊!但現在山的西南面建築物越來越多,都快變成了“城包山”。我的意思是,常熟城區要擴展的話,只能向東,而應該把西部的土地盡量還給大自然。也別再以別墅的形式蠶食剩余的湖景區域了。唯一要做的是努力把尚湖與虞山的自然風光結合得更優雅完美。這種努力,將來會給常熟人的子孫帶來永久性豐厚回報的。

在虞山東望古雅的方塔,方塔正日益淹沒於越來越高的“樓林”之中。民間傳說虞山狀如一條牛,所以要在城內對著虞山造一座寶塔把神牛拴住,方可永保富裕康樂。而方塔建造緣由的一個真實歷史記載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和尚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贊成這個智慧充盈的高見,遂命令建塔。方塔的興建,一下子讓常熟古城靈動起來。九層寶塔的佇立,給常熟帶來了美的格局。可不,無論何地,只要當你看到塔和虞山在一起,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我們不能不感嘆古人獨到的風水美學眼光。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提醒一下常熟父老,應該學習法國巴黎人的城建構思,像巴黎鐵塔一樣,方塔周圍若干裡內,要堅決謝絕高樓的興建。

呵呵,虞山!今天我又一次感悟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你古老,亦現代;優美,亦雄渾;悠久的歷史讓你充滿神奇、悲壯、瑰麗的故事傳説。沉澱蓄積了幾千年精深智慧的虞山,是讀懂勤勞勇敢聰明的常熟人的最好地方。看來,想要一天裡游遍常熟、吃透常熟,是遠遠不夠的。常熟的山,我一天尚未走遍她的古跡、園林和博物館,更何談常熟的水?那綺麗的尚湖、神話般的昆承湖、還有那阿慶嫂的沙家浜......

再見了!常熟。我會再來的,因為你還有那麼多我未去過的、引人入勝、令人遐思的地方。



(興福寺前破龍澗)



(興福寺)



(救虎閣和白蓮池)



(劍閣)



(有遠古之美與蒼涼之美的言子墓道)


精選遊記: 常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