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游記之開封篇

作者: 班客77

導讀4月到開封。一出車站就不時有騎電動三輪的過來吆喝:“到開封府?到清明上河?。。。。一元一個。。。”,我們只管搖頭不敢搭話。在東面的小店買了一張地圖,問:“到鼓樓坐幾路?”,回答不知道。幸好廣場從東到西不過百米,公交車也不過幾輛,很快就在東面找到了3路,未看站牌,趕緊上車,可是車上沒有線路圖,於是問好司機後,坐定,開始打量窗外的市容,8� ...

4月到開封。一出車站就不時有騎電動三輪的過來吆喝:“到開封府?到清明上河?。。。。一元一個。。。”,我們只管搖頭不敢搭話。在東面的小店買了一張地圖,問:“到鼓樓坐幾路?”,回答不知道。幸好廣場從東到西不過百米,公交車也不過幾輛,很快就在東面找到了3路,未看站牌,趕緊上車,可是車上沒有線路圖,於是問好司機後,坐定,開始打量窗外的市容,8點剛過,道路一點也不擁擠,居然還有騾子斜穿馬路。可能是口音有誤,我們提早一站下了。反正出來就是看風土人情,走走無妨。也正因為走了這一段,在一條不寬的小馬路口,看到了中華老字號黃家包子館。(包子館,燴面館就是飯店,不像南方只是單純的點心店), 灌湯包是開封著名的風味面點 特點就是皮薄餡鮮 湯汁多,有點類似於上海的小籠。在開封還有一家名氣響當當的百年老店第一樓,灌湯包尤其著名,不過比較之後,除了名氣大還有價格稍貴外,菜肴的味道,服務都不及黃家。

開封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東京汴梁”是開封最繁華的年代,輝煌的宮殿,織錦般的街市,達官貴人,仕女如雲。。。。而這一切都淹沒在歷史長河裡。而今也只能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憑著想像去追尋一下昔日的美好時光了。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距今已有 900多年歷史,因塔身用褐色琉璃磚鑲砌,遠看酷似鐵色,故而得名,塔高55.88米,是開封保留下來的最完整的古跡。塔內遍布了精美的佛像花卉浮雕,窄窄的樓梯,僅靠天光,只容一人,螺旋向上,在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城景,不過,現在已回想不起看到什麼風景了,只知佛像就在身邊,直至塔頂。

當我把彩信發給朋友,朋友講邊上很荒啊。是啊,也許是佛祖的護佑,孤零零的鐵塔能佇立千年,安安靜靜。

龍亭是建築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青磚台基之上的殿堂,也算是古跡吧,至少氣勢雄偉的殿堂建於清代。而千年的宮殿早已深埋在厚重的黃土之下。其余建築都和開封的很多景觀一樣是近代仿建的。仿建景觀全國多的是,我不敢興趣。在龍亭兩側有楊家湖和潘家湖,寬闊的水面一改中原缺水的狀貌,有水的潤澤,這裡的空氣也顯得清新許多。

但凡到過開封都會記住其夜排檔,可謂場面浩蕩。一到傍晚,出攤的三輪車從各個方向迅速湧入鼓樓廣場,擺開陣勢,名點小吃,炒涼粉,花生糕,杏仁茶。。。炒炒爆爆,整個空氣都彌漫著油煙燒烤的味道。

晚上7點開始,鼓樓街有曲藝茶樓 可以聽豫劇 ,最低消費每位30,一杯茶一碟瓜子,點唱另算。我們去得太早,還沒有聽客,茶樓的幾個演員每人唱了一段後,輪番拿戲單來要我們點,實在吃不消,結果我一粒瓜子都沒磕,付錢,趕緊走人。

4月20日在鄭州汽車南站坐鄭開城際公交再次回到開封。城際公交,大約10分鐘一班,一個小時車程,票價7元,非常方便。

朱仙鎮位於開封城南二十多公裡處,去那裡是衝著木版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我們蘇州的桃花塢的年畫也受其影響。在開封相國寺汽車站買了車票坐上中巴,中巴車是招手車,隨時上客隨時下客,半個小時後經過岳飛廟,路兩邊有擺攤的了,想必是鎮區了,車繼續前行,塵土飛揚,當車上最後2個當地人下車後,售票員終於問到:“你們要到哪裡?”

“到鎮汽車終點站”。

“沒有終點站的”,原來車是開回家的,隔半小時再開出來沿路載客回到開封汽車站。

“你們是來旅游的?”

“是,哪裡有木刻年畫?”

“年畫不多”,車在一路口停住,司機朝南指了一下“那裡有個清真寺,你們可以去看看。”正如他們所講的,鎮上遠沒有想像中那樣到處都可覓到年畫的蹤影,這些用傳統制作的木刻畫有著同樣的尷尬,後繼缺人,新品種少,在繼承傳統同時缺少創新,市場蕭條,難怪在岳飛廟傍只有一家小店有售。

真虧了司機的指點,鎮南的清真寺,一處保存完好的古跡,的確值得看(不收門票)。整個清真寺環境幽靜,院子裡三三兩兩坐著帶白帽子的教徒,跨進卷棚,地面有凹陷,梁柱顯出了本色,幾位回族老人靠著長凳打量我們,還未等我開口請教,陸陸續續的人脫了鞋子進入殿房,晌禮時間到了,在門口,我們大氣也不敢出的往裡張望了一下,那是聖神的地方,豈是我等教外人能進咯,卷棚我都沒敢照相。

趁著他們禮拜,我們在旁邊的廂房仔仔細細的看朱仙鎮清真寺的歷史簡介和陳設的物品,以及精妙的鏤刻木雕石雕,尤以一塊未雨先知石最奇: 早在明嘉慶年間修建清真寺時,通過運糧河從外地運到清真寺的八根支柱之一,上面雕刻有一條河流,一個人手拿一把傘走在橋上,要穿過河的圖案。每當天要下雨時,這塊圖案上就會滲出小水珠,那塊石塊就非常潮濕。據說乾隆皇帝小江南時途徑朱仙鎮,下榻清真寺,時至離開時,寺內阿訇送乾隆一皮襖一鬥笠,當時天氣晴朗,萬裡無雲,乾隆非常納悶,正走之際,突然天昏地黑,雷雨大作。兩件東西正好用上,後來乾隆欽命大學士紀曉嵐前往朱仙鎮清真寺詢問,並揮筆寫下“未雨先知石”。(摘自寺內介紹)

直到禮拜結束,一位年輕人還用鑰匙打開了另一側廂房的門,讓我們參觀。

作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的朱仙鎮,明末清初時的商貿重鎮,如今連個像樣的商鋪都沒有,就因為有別於其它名鎮,沒有太多的商業,統一的格式,走在空蕩的街上,可以慢慢體味原汁原味的歷史,想像岳飛曾在這裡大敗金兵。。。。。

(黃家灌湯包 第一樓鯉魚焙面)



(鐵塔入口很小,人要蹲著才能進去。))



龍亭



罕見的“勾連搭”式建築 清代透雕


(未雨先知石)



精選遊記: 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