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游記、大朝台

作者: goexun

導讀五台聖地,歷史悠久,名聲遠大,為了擴大接觸面,多吸收些精華,我們除了中心區台懷鎮,還拜訪了台外古寺,以及徒步大朝台。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峰頂雖高卻平故名“五台”。五台山的布局像佛的手掌,五指是東南西北中五台,五指環抱的掌心是台懷鎮。其中北台海拔3061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峰,被稱為“華北屋脊”。到五個台頂� ...

五台聖地,歷史悠久,名聲遠大,為了擴大接觸面,多吸收些精華,我們除了中心區台懷鎮,還拜訪了台外古寺,以及徒步大朝台。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峰頂雖高卻平故名“五台”。五台山的布局像佛的手掌,五指是東南西北中五台,五指環抱的掌心是台懷鎮。其中北台海拔3061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峰,被稱為“華北屋脊”。到五個台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被稱之為“大朝台”。

現今前來參加大朝台的還有登山運動愛好者,寺院不問你動機何在,來者不拒,有求必應,五個台頂都提供“齋飯”、“留宿”,五台山的包容性更寬了。我們也因此有幸在今年五月初完成了徒步大朝台,所見所聞感觸頗深,第一次有了投稿的想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我們是5月5日早晨從太原出發,5月8日早晨離開台懷鎮。

在五台山整整三天時間,去了台外的“南禪寺”、“佛光寺”,進了台懷鎮的“黛螺頂”、“圓照寺”、和“菩薩頂”,完成了主要目的“徒步大朝台”。

台外寺廟

從太原出發去五台山最方便之處是參觀台外的寺廟。台外的“南禪寺”和“佛光寺”都在太原忻州方向到五台山的順路上。這兩座寺廟現在都是文物保護單位與宗教活動無緣。

南禪寺的“大佛殿”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建於隋末唐初,大殿內的塑像也是同時期保留下來的作品,和敦煌的佛教藝術極為相似,塑像從造型、服飾、色彩、到面部細節都非常生動,其中一尊塑像與其說是菩薩不如稱之為女神,和敦煌莫高窟眾多塑像當中被稱為最高傑作的“東方維納斯”就像一母同胞的姐倆一樣。南禪寺雖規模不大但件件都是“精品”,看著令人心醉。

佛光寺也是唐代建築,因被描繪在敦煌壁畫上我們慕名前往。與南禪寺相比佛光寺的規模大多了,從山門到大殿不光有縱深,還因依山而建有高低層次的變化,後院裡的大殿被圍牆和樹木遮掩只隱隱可見,有點仙人不露真面的韻味。登上高台能看到正面“東大殿”的全貌,面積是南禪寺的三倍,基本結構一樣,殿宇屋檐的裝飾更有氣派一些。大殿前面有兩棵巨大的松樹,高大得讓你肅然起敬,不光高大而且郁郁蔥蔥極為茂盛,給整個寺院增添了靈氣。從正殿的眺望也很詩情畫意,整個佛光寺就像從畫中脫穎而出的“仙境”,可以想像得出當年那位在敦煌莫高窟留下壁畫的作者看到佛光寺時的感動。



(佛光寺山門)

台懷鎮

下午三點進台懷鎮。

首先上黛螺頂。黛螺頂在一個高四百米的陡峭的小山上,是登高覽勝的好地方,台懷鎮可以盡收眼底。黛螺頂還供奉著五方文殊菩薩,所以登黛螺頂又稱“小朝台”。我們是從正面的台階上去,從旁邊的小路走下來的。在通往黛螺頂那段長長的台階路上,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人,游客,僧侶,唱歌的,算命的,還有以其他形式尋求給予幫助的。這時游客往往成了主人被推崇到施主的位置,你若想為所有希望得到幫助的人都施舍怕是顧不過來,凡人到底是凡人,難有那麼大的包容量。也說不清是什麼緣分,總會有一些游客去幫助其中的一些人,所以准備一點零錢還是需要的,在你有感覺的時候拿出你認為合適的數額。

在去往菩薩頂的途中先進了圓照寺。事先對圓照寺毫無了解,完全是個緣分。寺院內十分清靜,真有此處是一方淨土的感覺。院子裡有個規模不小的白塔,可以知道這裡曾經有過高僧的足跡。

菩薩頂是五台山規模最大的喇嘛寺院,在清朝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寺內有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御筆(其中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從正門登菩薩頂要上108級台階,按照佛家說法可去108種煩惱。登極回首可見寫有“靈峰勝境”(也是皇帝御筆)的牌樓,若把牌樓當作天然的畫框俯瞰:五台山的標志——大白塔(塔院寺境內)正好收在畫中。

從菩薩頂出來的時候(大約五點)寺院和商店都開始關門,小攤點也在打道回府。我們只能隨便走走看看,看著最後的一抹夕陽慢慢落山,大白塔逐漸由白到紅再轉暗。四周也很快進入寂靜。

以上是到五台山的第一天。

大朝台

從網上查到的五台山大朝台90%以上是從北京方向過來的,坐北京太原間的火車,夜裡三點多到五台山,有接站的中巴去往台懷鎮,在途中的鴻門岩下車開始登東台看日出,再去北台、中台、和西台,如果在用齋時間趕到台頂寺院還可享用齋飯,一般投宿在西台,這一天的山路大約有25公裡。第二天去南台,也有25公裡的路程。一般來說大朝台需要兩天時間,不需要自備帳篷睡袋,也不需要攜帶太多的食品。

我們登山喜歡慢慢享受登山的樂趣,畢竟年紀不饒人,快五十了,不能像小青年那樣爭分奪秒的創時間記錄,但從安全角度考慮,做計劃時都要在日落之前結束登山活動。我們准備大朝台的日子剛過立夏,一天有過半的日照時間,也就是說每天25公裡的山路有十二個小時以上可以讓你安心的走路,這樣算來時間和體力都還是有余地的。

這次到五台山不光是因為喜歡登山,我們對宗教信仰問題也感興趣,比如佛教所提的,不追求唯一,容天下難容之事,普度眾生的這種寬容大度。要說佛教也不是源於我們中華本土的宗教,但佛教能在中華大地扎根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東台

5月6日,凌晨不到四點旅館老板過來叫我們出發,昨天約好用車送我們去鴻門岩。一路盤山而上,先出北線收費站,再到鴻門岩。當時風刮得非常猛,我們是穿好羽絨服出來的,感覺還可以擋得住風寒,背著全部行裝上山了。

山裡只有星光,我們只能沿著隱約可見的盤山路一步一步往上走,沒有選擇,也沒有猶豫。天漸漸開始發亮,周圍群山層層疊疊的輪廓可以看到了,只是還看不到山頂,有點開始擔心會不會趕不上日出?不由的加快了腳步。最終在日出前到達東台頂。

這天的日出很完美,整個過程很像從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在太陽剛剛露出全容的時候紅彤彤的還很柔和,但很快就從圓圓的周邊上露出幾點光芒,再過瞬間就是光芒萬丈了。眾生開始享受太陽提供的光明和溫暖,不管你是否意識到。

台頂的寺廟都不需門票。我們為功德箱裡捐點款,倒不是說想求什麼功德,人之常情嘛,探親訪友時還想著帶點禮品呢,咱也不知佛喜歡什麼,功德箱裡的淨財可以用於普濟眾生(我們這次朝台過程中在台頂寺廟裡“用齋”“借宿”時就深感其恩)。

北台

從東台去北台要先原路返回鴻門岩。與上山時相比返程痛快極了,居高臨下,上山時走過的彎彎曲曲的盤山路現在看的清清楚楚,我們選好最短的直線距離,離開大路從山坡草地直插而下。這麼痛快的山路我還是第一次體驗(手杖在下坡時太有魅力了)。

鴻門岩不光是個重要的地理標志,地名也很迷人,可是看到石頭的造型和字體都少點意境,放棄了為它拍照的念頭。離鴻門岩不遠處是“朝台新路”的起點,路面都是用整齊的石塊鋪好的,政府統一運營的登山車就走這條路。我們選擇了與石路基本平行的山路,雖然起伏略大但更接近直線距離 (從東台下來的時候已經看到了)。

開始的一段山路一直沿著山脊向西,沒有太大的起伏,台懷鎮始終在左手方向的視野裡。山裡空氣清新,太陽曬在背後暖融融的,全身心都感到無比的舒暢。快九點時走到可以遠遠看到華北屋脊牌樓和北台頂的地方了,第一次坐下來休息,遠處是台懷鎮,早餐是帶來的壓縮餅干、巧克力和水。休息之後我們脫下羽絨服換上防風衣,再背上背包出發時覺得渾身輕松了不少。

從東台到北台約12公裡,雖然遠遠看到了北台,休息之後的路程其實還很長。後半部分的山路開始略轉向北,當中常常需要穿越“朝台新路”,有時直線距離就和新路重疊在一起,還遇到斷斷續續看上去很古老的石路(那些石頭已經被磨得非常光亮)。我們不拘小節撿方便的路走,不過感覺上喜歡自然的小路,特別是在身體疲憊的時候,山野裡的花草給人許多快樂,在接近海拔三千米的地方花是不多見的,偶爾看到的花朵也不大(很多就小指甲蓋大小),可愛極了。當我們邊走邊看花草的時候會完全忘記疲勞。

北台頂非常開闊,到過這裡你就會知道稱其台頂比稱呼山峰要貼切的多。雖然站在華北最高處,卻毫無登峰至極的感覺。北台頂可以燒香拜佛的地方有幾處,前來朝台的人又多,有點熱熱鬧鬧趕廟會的氣氛,來者多是僧侶、尼姑、以及被稱為居士的人們,聽口音那真叫南腔北調了,哪裡來的都有,五台山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真是很了不起。

到達北台頂剛好正午,想體驗一下“吃齋飯”。其實午齋是十一點開始(當時已經結束了),今天來客多,小師傅正為大家現煮面條,和我們一起用齋的還有幾人,等我們去盛飯的時候幾乎沒有面條只剩湯了。小師傅知道我們今天走山路,說山裡可沒有商店買不到東西吃,要再去煮面條。我們帶著干糧,能喝點熱湯就好,這也不是客套話。雖然齋飯只喝了碗湯(味道很棒),還是該往功德箱裡捐點款,又不是師傅給的少。臨行時小師傅叮囑:左手下方有去中台的小路,千萬別走官路,官路太遠。我們按師傅的指引向中台出發。

中台

從北台可以看到中台,距離大約六公裡。很快找到了師傅說的那條小路,去中台的整個路途都很順利,目標一直都在視野裡不會迷路,也沒有什麼登山的難度。

中台頂的寺院重修之後十分氣派有點像宮殿了。據說以前的台頂寺院都是窯洞,條件時分艱苦,現在經濟發展了,寺院也隨之興旺,是可喜可賀之事。

西台

在中台沒多停留,在離開中台不遠的路邊稍事休息繼續趕路。

從中台到西台大約也是六公裡的路,基本是迎著太陽向西走,感覺有點曬。遠望西台很有“台”的特點。途中還看到造型很美的瑪尼堆,佩服作者的熱情和才華,我們在旁邊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四點到達西台頂,當晚投宿西台。不到六點有人招呼去吃齋飯,飯堂很大,晚齋有小米稀飯、饅頭和幾樣菜,饅頭大小不一可根據自己的飯量自由選擇,菜的味道十分樸素,味覺隨時在提醒你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絕對不允許浪費,感覺氣氛和北台有點不同。飯堂裡設有功德箱,我們捐了一些食宿費,在寺院裡捐款以及數額完全是個人自願。

西台的住宿,男女分別有一單獨建築,宿舍裡的房間又是出家人和非出家人分開來的。女宿舍建築內的盡頭處有廁所(當然不是衝水式的)沒有感覺不方便。台頂極缺水,我看見積雪都被集中起來做水源,當晚只泡泡腳,同室的居士指點我泡腳的具體方法以節約用水,心覺慚愧免了當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的刷牙洗臉。房間裡的被褥很潮濕,如果早來一點拿出去曬曬更好。這一晚是和衣而睡的,然而睡眠質量竟出乎意外的好。

聽我丈夫說因為水少他連腳都沒泡,被褥有人曬過很干爽,也是和衣而睡,不過睡眠質量不好,這讓他第二天走得比較辛苦。

南台

早晨五點出發離開西台(正是僧侶上殿去做早課的時間)。

從西台到南台的過程與前幾個台不同,兩台之間的距離實在太大,不是隨便翻過一兩座山梁就能看到南台錦繡峰的。其他游記裡也說不是十分熟悉小路的人很容易迷路,推薦走大路。這是條土石混合的公路,汽車過後揚起的灰塵把行人從頭到腳包裝起來令人見車發怵,再加長時間走大路單調乏味以及昨天走小路嘗到了甜頭,總忍不住挑戰小路,其中一次走叉了路,一次有驚無險,更多的體會了成功的喜悅。

在不遠的前方能看到氣像站的時候,同時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南台和古南台。南台略靠近台懷鎮這邊,海拔也高一點,台頂的普濟寺始建於清朝,古南台更具“台”的特點。南台與古南台之間大約有三十分鐘的距離。

我們是在下午三點到達南台頂。

從南台頂也可乘政府統一運營的登山車回台懷鎮,不過我們打算徒步下山,這要先走山路到佛母洞,然後下一千多級台階,再走到白雲寺才到南線進山的公路,走到那裡就什麼車都有了。我本是很想去看看古南台的,據說還有窯洞在,住著個別修行的出家人,但山路還是想在日落前走完,放棄了去古南台之念。

從南台頂到佛母洞的這段山路都是下坡,路面雖窄卻是石頭鋪成的古道,周圍開著許多花草是在其他幾個台沒有見過的,難怪南台被稱為錦繡峰。

接著是從佛母洞下來的一千多級台階。台階路的兩邊像是個小村子,有樸素的民居,有開滿花的果樹,有健壯的老母雞和跟在後面跑的小雞娃,總之有點桃源鄉的野趣。這條台階路比黛螺頂那邊更多彩,一路上有乞討的,有開面館的,有賣兔子的讓你買了去放生,還有一路行五體投地大禮的出家人。開始我們只管走路,一律用“阿彌陀佛”還禮。等走出一段距離後周圍的人少了,遇到一個少年僧人,手裡托著木碗,邊上台階邊行五體投地禮,我們也因很快就要走完朝台的全程心裡高興,給他的木碗裡放了五塊錢,還說句小師傅一路辛苦了。沒走出幾步又有一位年級略大幾歲的少年僧人,見他突然改變五體投地的方向衝著我們的腳邊拜過來,心裡覺得不對勁,沒去理會只管加快腳步往前走,這少年求財心切,爬起來一直追在我們後面沒完沒了的要求個緣分,我說: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你這個樣子不是出家人吧?他馬上說:我是出家人。我的丈夫也有點生氣,對他說:出家人是求心不求物的。少年繼續跟著走了一段路終於死了這份心,說幾句髒話自己走掉了。

路上只剩我們兩個人,心裡很不是滋味,有點像進山迷失了方面一般,沉默著走了一段路。慢慢我心裡有點雲開霧散的感覺,以前看到乞討的人總有些心酸難過,今天這一課教我懂得了“平常心”。人世間的甜酸苦辣,是非曲折,真真假假用不著我們這些凡人去掂量均衡,遇事量力而行,做到問心無愧就足夠了。真正的“心靜”不是依靠外界給你提供了一個清淨的環境來實現的,需要內在的“定力”。人們總以為出家當和尚、做尼姑可以得到清靜,可以忘卻人世間的煩惱。其實出家人也不會五個手指一般齊,還要為帶著各種欲望到廟裡燒香的人念經,如果沒有內心的定力哪裡去找心靜?

我們回復了平常心,又開始有說有笑,真有點相信這是五台山菩薩顯靈,特意為我們安排了這麼生動的人生一課。

我們乘公交車回到台懷鎮時太陽剛剛落山。我們住過的那家旅館門前的情景和頭一天來時一樣:一位僧人和旅館的老板正在下像棋,旁邊觀戰的有兩三個人。我的丈夫上前與老板打招呼,兩個人竟像老友重逢。

台懷鎮的清晨

5月8日清晨。一覺醒來早晨五點多鐘,昨晚好好地洗了個澡,蓋著干干爽爽的被子踏踏實實的睡了一夜,已基本上不覺疲勞了。

今天要去大同,現在時間還早,我們走到鎮子上散步,再看一眼台懷鎮。

沿著旅館門前這條台懷鎮中心的公路走到廣化寺,拐個彎看到普壽司,再沿著普壽司側面的小路走不多遠,就看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空氣裡已經開始彌漫著生火做飯的煤煙味兒,還有一塊一塊面積不太大的菜地,清晨到各自菜地裡忙活的除了居民還有僧人,以前常說軍民魚水情,在五台山則是僧民魚水情了。再遠一點的一片小樹林裡有不少年輕人在練舞練功,吹吹打打的樂器聲挺有活氣。

散步途中看到陽光越過山脊照進了台懷鎮,在晨光中菩薩頂和黛螺頂極為壯觀。

在返回旅館的途中看到政府走上街頭的旅游咨詢投訴站,我們拿了一份免費的五台山交通游覽圖,還簡短的在留言簿上寫下了當時的感動,成了今天投稿的直接動力。

2009年夏至完稿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