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日記(二)——沙漠,青塚

作者: danny21815

導讀—— 響沙灣 離開草原,我們的第二站是響沙灣沙漠,也是我此行最向往的一站。 過去常常被別人游記中美輪美奐的照片所引誘,結果跑到當地一看,風景往往和照片差距不小。倒是這次的沙漠之行,看到的景像和以往所見的照片非常吻合。尤其如果坐著衝浪車跑到沙漠深處去看,一座座沙山連綿起伏,細致的沙粒把沙山的輪廓勾勒得異常細膩柔美。一眼望去,就好像一面巨 ...

—— 響沙灣

離開草原,我們的第二站是響沙灣沙漠,也是我此行最向往的一站。

過去常常被別人游記中美輪美奐的照片所引誘,結果跑到當地一看,風景往往和照片差距不小。倒是這次的沙漠之行,看到的景像和以往所見的照片非常吻合。尤其如果坐著衝浪車跑到沙漠深處去看,一座座沙山連綿起伏,細致的沙粒把沙山的輪廓勾勒得異常細膩柔美。一眼望去,就好像一面巨大的金色絲綢罩在了群山之上。

爬沙山是很辛苦的。沙山的坡度大都很陡,而且每往上邁一步都好像會往後退小半步似的。一腳踩下去,沙子就把整個腳都埋在裡面了。等我辛辛苦苦爬到了頂峰,想著終於可以在上面好好溜達溜達了,才發現,沙山的頂峰還真是名副其實的尖峰阿。到了頂端,要再往前邁一步,就該要滑下去了。於是只能很小心地站在窄窄的山頂上眺望遠方。

山峰的一邊是怎麼也望不到頭的沙漠,另一邊則是青色的草原和更遠處的工廠、城區。兩邊涇渭分明,分界線清晰可見。不由的有些擔心。沙漠雖美,可終究是不能住人的呀。如果這條分界線繼續以現在這樣的速度往草原的方向不斷推進的話,該是多可怕的事呀。那麼若干年後,鄂爾多斯、包頭甚至幾千公裡之外的呼倫貝爾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科爾沁呢?

沙漠裡到處都是山,坐在衝浪車裡一路上上下下的,雖然不如導游說的像坐過山車那麼誇張,但也還是挺值得感受一下的。這次我另外還嘗試了一下滑沙。這個很刺激也很安全。110米的距離,到了中途速度會很快,但只要掌握好重心,一點兒危險都不會有。因為一旦到了平地,很快就能停下來,不用擔心會衝出去。畢竟沙子的阻力還很大的。我就是聽信了導游的“讒言”,中途害怕的時候把手往沙子裡插,以此來減速。結果反倒把自己的手燙得怪疼的。

坐衝浪車返回集合地的途中,當車開到一個沙谷裡時,抬頭正好看到一排駝隊正緩緩地從沙山的山頂上走過。金色的太陽,高聳的沙山,孤獨的駝隊和蔚藍色的天空,真是一幅特別壯美的圖畫。可恨相機的防抖功能太差,沒有拍下這一幕。

—— 昭君墓

這是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就是一個很普通的陵園,裡面全是些新造的展覽館和雕塑。唯一勉強算古跡的也就是陵園後面的小土包了。號稱是人們為了紀念王昭君每人添一把土,日積月累堆積起來的。每當邊塞草木凋零的時候,土堆上卻青蔥依舊,故稱之為青塚。

本來此處是不值得一書的。可導游那番例行公事的介紹卻無端引起了我的不忿。他具體的說辭不記得了,反正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王昭君是自己主動爭取,歡天喜地,心甘情願地走上這條和親之路的。

聽到這種話,我實在很無語。昭君出塞那年才二十一歲,她將嫁之人是已六十有余的老單於;她將嫁之地是一個“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哀怨多”的去處;她夫家的民族有著很多難以為漢人所理解和接受的風俗習慣;她出嫁的時候,匈奴早已沒有了冒頓單於那會兒的驃悍,也沒有了和漢武帝叫板那會兒的底氣;而她遠嫁之後,短短十余年便紅顏早逝了。個人覺得,在那種環境下,如果她真的是自願遠嫁塞外,那八成也是在宮裡實在活不下去了。不由感嘆,即使如她這樣一個出生於巨富之家又才貌雙全的女子,最終也只能是他人棋盤上的一顆棋子而已。縱使她贏得了千秋萬代名,也不足以補償其在世時的寂寞和悲苦。

實在不願意聽那些“自覺自願,歡天喜地”的言論,還是用杜甫的詩來祭奠一下這位苦命的女子吧!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雲也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怨恨分明曲中論。

-------------------------------------------------------------------------------

後記:

回來一周後,新疆就發生了暴動。不由想起在內蒙古時和同事閑聊的話題。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從來不乏凶猛彪悍的少數民族在邊境線上滋惹事端。可其中真正征服過中原大地的只有兩個民族:蒙古族和滿族。遙想當年,成吉思汗率領著他的黃金家族,是多麼的所向披靡,連歐洲的歷史都差點兒被他們改變了。幾百年前的滿族,他們的八旗子弟開進山海關的時候也該是非常不可一世的吧。可當他們真正入主中原後,漢文化非但沒有被消亡,反而逐漸同化甚至取代了他們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時至今日,蒙古族早已成了我國少數民族中最安定的一支。滿族則幾乎已經完全和漢族混雜在一起,滿漢不分家了。倒是以往從來沒成過大事的藏族維族等,時不時就要鬧騰一下。中國建國這六十年來,每年沒少往新疆西藏這兩個地方投錢出力,可民族衝突仍然無法完全平定。如果我們在輸出人力物力的同時,在儒家思想漢家文化方面的輸出上也花點兒功夫,效果會不會更好呢?純屬個人胡思亂想,大家一聽而過吧。


精選遊記: 包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