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廢墟面對面

作者: chenrubin

導讀與“世貿”廢墟面對面陳儒斌 第一次站在紐約世貿大廈廢墟的邊上,是今年的2月初,大廈已經沒有了,只有一個被紐約人稱為“Ground Zero”的廢墟。那時還是紐約的冬天,有時還會下著飄飄的白雪。那天我從唐人街堅尼路沿著百老彙大道往南走,不久就見到一個哥特式的教堂,教堂四周被許多舊衣服和花圈以及國旗所環繞,國旗有標准的國旗,也有人們以星條旗的元素重新創 ...

與“世貿”廢墟面對面陳儒斌

第一次站在紐約世貿大廈廢墟的邊上,是今年的2月初,大廈已經沒有了,只有一個被紐約人稱為“Ground Zero”的廢墟。那時還是紐約的冬天,有時還會下著飄飄的白雪。那天我從唐人街堅尼路沿著百老彙大道往南走,不久就見到一個哥特式的教堂,教堂四周被許多舊衣服和花圈以及國旗所環繞,國旗有標准的國旗,也有人們以星條旗的元素重新創作出來的圖案,比如在一塊大布幅上面用手掌印出來的“星”,用腳掌踩出來的“條”。這批紀念物的當中,還有許多照片,照片中的男男女女,對著觀眾顯示著永恆的微笑,可是,照片裡面的主人公已經成了世貿的冤魂。站在這些遺物前面的人們,個個神色凝重,就像出席葬禮一樣。

世貿遺址位於曼哈頓下城的西面,我隨著人流,走到東面的南港碼頭,在“北京”號帆船博物館的售票處領取到參觀票,然後往回走,大概20分鐘才回到世貿遺址旁邊。一路上看到許多穿著制服的消防隊員,帶著沉重的工具走向廢墟。紐約當局在教堂旁邊搭起了一個參觀台,觀眾持著參觀票排隊分批進入參觀台憑吊。

在凜冽的寒風之中,我隨著隊伍進入了參觀台,所有的人神情憂郁,站在我前面的一個亞裔少女,雙手合十,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撲撲地往下掉,我自己的心情,也是十分沉重。站在參觀台上,隔著馬路,看到幾台工程車正在作業,那一堆瓦礫,好像已經被搬運得差不多了,由於參觀台視野的限制,其實我們在現場的心理感受大於視覺所見,這段時間,紐約的新聞不斷報道,在廢墟裡面發現消防隊員的遺體。緊靠著廢墟南面的一幢大廈,數十層的外牆被黑色的幕布蒙住,外面掛著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

對著廢墟,我就像大多數游客一樣,拍幾張照片作為留念,豈料,才拍到第二張,照相機的電動對焦裝置一下子失靈了,我心裡一驚,難道是世貿有太多的冤魂,令我照相機裡面的電池都無法工作?天氣很冷,哈德遜河吹過來的寒風令我的手都凍得發疼了,我才隨著下一批的游客離開這個傷心之地。

“9·11”半周年的時候,紐約的藝術家和工程師在廢墟旁邊建立了“紀念光塔”,每到傍晚,兩根衝天的光柱射向天空,每當我在晚上坐地鐵經過曼哈頓大橋,就會近距離地看見下城的高樓大廈中間這兩根藍色的光柱。我住在布魯克林,每天晚上出門散步,一抬頭,也會看見曼哈頓方向天空上那根重疊在一起的光柱,有雲的時候,光柱在雲層下面投射出明亮的光環。

世貿大廈前面的“地球”雕塑,挖掘出來之後已經被重新安放到曼哈頓最南端的炮台公園,銅鑄的雕塑球體,已經在那場災難之中扭曲變形,身上殘留著一個個破洞。紐約市“9·11”半周年紀念活動的會場,就在這個雕塑的旁邊舉行。

2002年初的下城,籠罩在一種陰森悲涼的氣氛之中。

今年7月,我再次到了紐約,我又一次去看世貿的遺址,這時候,參觀台已經被拆除,游客參觀也不需要領取門票,只要按著順序排隊,就可以走到遺址的邊上參觀。透過鐵絲網,我看到遺址已經清理完畢,剩下一個大坑,我想這情形就像當初世貿動工的時刻,只是,當初人們滿懷著希望和憧憬,可是現在只剩下了懷念和悲傷。“工地”裡面,還有幾輛工程車在工作。四周的情形沒有什麼變化,只是,教堂後院的樹葉已經一片綠色。

游客的臉色已經沒有冬天的時候那種冷峻,多數游客的神情是嚴肅而平靜的。人們不再像以往我所看到那樣一言不發,眼淚橫飛,大家靜靜地注視,默默地參觀,也有人邊看邊聊,交流觀感。

7月底,我參觀了曼哈頓下城藝術家協會組織的一次五人藝術展覽,展覽的地址就在世貿遺址旁邊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座大廈的大堂,原來的眾多店鋪已經關門,顯得冷冷清清,前往參觀展覽的觀眾也不多,但是藝術展覽令這座空空蕩蕩的大廈增添了一線生機。我也參加過紐約市旅游局組織的星期天徒步旅行團,那天的內容是下城的東村之旅,一個70歲的老藝術家為來自各地的游客當義務導游,老藝術家說,他帶過的最大的團有90多人,這一天來了70多人,“‘9·11’之後,你們又回來了,歡迎你們!”老藝術家用爽朗的男中音,開始了他的導游工作。

8月下旬,曼哈頓下城休斯敦路以南所有的商店實行連續3天購物免稅,我在免稅期間到世貿遺址旁邊的一家“J and R”電器商場購物,商場裡面人潮湧動,每個收款台前排起了長龍,這是紐約電器商場難得見到的情形。盡管下城的一些寫字樓掛著招租的大廣告,還讓人感覺到有點冷清,然而,大街上的游客已經日漸增多,夏日裡城市裡面各處公園都在舉辦免費演唱會音樂會,紐約的熱鬧隨處可以觸摸,隨時可以感受,有過一番慘痛經歷的紐約,正在漸漸地恢復生機。


精選遊記: 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