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中城的晚上

作者: chenrubin

導讀曼哈頓中城的晚上陳儒斌 星期一下班之後,去紐約中城圖書館借書,發現圖書館後面的拜倫公園草坪上人山人海,一看便知這裡有特別節目。 拜倫公園因為紀念著名詩人拜倫而得名,靠近紐約中心圖書館的一側,供奉著詩人拜倫的雕像。公園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和42街的交界,四面八方都是高樓大廈,中間綠樹成蔭、芳草青青,面積比一個足球場大不了多少,但獨特的地理 ...

曼哈頓中城的晚上陳儒斌

星期一下班之後,去紐約中城圖書館借書,發現圖書館後面的拜倫公園草坪上人山人海,一看便知這裡有特別節目。

拜倫公園因為紀念著名詩人拜倫而得名,靠近紐約中心圖書館的一側,供奉著詩人拜倫的雕像。公園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和42街的交界,四面八方都是高樓大廈,中間綠樹成蔭、芳草青青,面積比一個足球場大不了多少,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刻意的營造,使它成了一個文化和休閑的綠洲,許多文化活動就在這裡舉辦。平時公園僅僅開放草坪周邊和樹陰下的場地,但提供免費使用的桌子椅子,也提供無線上網信號,於是成了附近上班一族的午餐廣場,及很多游客、讀書和休閑一族的放松地帶。

廣場南面的寬銀幕已經裝上,銀幕其實是一個可以開合的裝置,有點像可以變換圖案的廣告牌。白天打開,成了可以通風的柵欄狀裝置;晚上合上,便成了放映電影的銀幕。隔著100米長的大草坪,公園的北面,一輛放映汽車停放在詩人拜倫的雕像前方。這種情形,很像中國上世紀70年代鄉下放電影的格局。

這是拜倫公園一年一度的“仲夏電影節”。從6月下旬到8月下旬,每逢周一晚上,天黑之後,每次放映一部電影,一共10場,為期10周。

銀幕旁邊,排列著整個電影節的十部電影名單和贊助單位名稱。這一天正好是今年的開場電影,是巴巴拉·史翠珊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往事情懷》(TheWayWeWere)。這部好萊塢70年代的名片,演繹著一段校園愛情與政治紛爭的故事。電影中的那首同名主題歌已經成為著名的流行曲。

周圍都是各種膚色的陌生人。工作了一天,背包裡的圖書頗為沉重,看看公園提供的椅子早就被熱心的觀眾占據了,連站著的地方也擠滿了人,我只好看了一會就退場了。

今年的電影包括科幻影片《蒼蠅》,講述科學家在實驗之中不小心將自己變成蒼蠅的離奇故事;還有著名的《大白鯊》,演繹人鯊之戰。演員的陣容也不錯,包括加利·格蘭特、漢弗萊·保加等大牌演員。

站在廣場看電影,對我來說,讓我重溫了久違的回憶。小時候在廣東鄉間生活,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在露天看的。走了很遠的路到鄰村看《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的情景,記憶猶新。直到上大學,電視機還不是很普及,每逢周末,拿著椅子到操場看電影,幾乎就像過節一樣。偶爾還會跑到附近的單位看露天電影,陳衝主演的《末代皇帝》,赫本的《羅馬假日》,還有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特別意義的《武訓傳》等很多電影,都是大學時代在露天看的。有時候,電影還沒有完,就下雨了,所有的人都拿著椅子,依依不舍地離開操場。

定居紐約的時間不長,這個城市的一點一滴常常令我感動。紐約也許是最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將近1000萬的人口,來自全世界許多不同的國家。紐約擁有像征全球金融的華爾街,擁有全世界出版和貿易中心的曼哈頓中城,擁有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也擁有至今還是非常髒亂差的下東城。紐約的確有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過,在紐約還可以看到很多樸素的內容,有的甚至稱得上“原始”。拜倫公園旁邊,第五大道和42街的交叉口,就有一個露天的手工補鞋攤。如果你到下東城或者唐人街,就會發現自己仿佛走進上世紀30年代老電影的場景之中,街道依然是那麼古老,人們除了沒有戴著那時的大禮帽,其他方面好像沒有多大的變化。

兼容並包,無論是高尚還是卑微,無論是尖端的高科技還是最簡單的手工作坊,這個城市都可以包容。也許,這就是紐約的特色,也是它的活力。



(熱鬧非凡的電影現場)



(詩人拜倫依然能夠看電影?)


精選遊記: 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