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Shan,QIngdao

作者: 清淨平等

導讀巨峰風景區 位於嶗山中部,面積7.4平方公裡。範圍包括以巨峰為中心,海拔800~900米以上的山區,以著名的峰、頂、崮和自然山林景觀為主要特色。彙集了巨峰、丹爐峰、天馬峰、太乙峰、比高崮、自然碑、虔女峰、靈旗峰、元寶峰等奇峰異石。登上巨峰環顧四周,山巒起伏,群峰競秀,海波粼粼,村市井然。同時又是山林佳境,高大的落葉松和低矮的灌木叢相映成趣,春季� ...

巨峰風景區 位於嶗山中部,面積7.4平方公裡。範圍包括以巨峰為中心,海拔800~900米以上的山區,以著名的峰、頂、崮和自然山林景觀為主要特色。彙集了巨峰、丹爐峰、天馬峰、太乙峰、比高崮、自然碑、虔女峰、靈旗峰、元寶峰等奇峰異石。登上巨峰環顧四周,山巒起伏,群峰競秀,海波粼粼,村市井然。同時又是山林佳境,高大的落葉松和低矮的灌木叢相映成趣,春季大片的漫山紅遍野杜鵑,夏季綠滿青山水滿川,秋季楓葉馬蘭紅黃配,冬季仙山白雪意昂然。嶗頂還可觀賞到雲海、火球、旭照三大奇觀,“巨峰旭照”為嶗山十二景之冠,令歷代游人嘆為觀止。

巨峰風景游覽區原有國防公路自西北側可直達頂部,南側有簡易步行游覽路可達頂峰。2002年底,由大河東停車場路北側新修了一條通往巨峰的游覽線路。驅車而上,盤山而行,兩旁風景不斷變換。將道教的文化內涵賦予其中,形成貫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體思維,使人們在對自然景觀游覽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十幾分鐘,可達游覽區的正山門。從此處有索道直通嶗頂;若徒步登嶗頂約40分鐘路程,石徑新鋪,景色清幽。水、石、橋、峰、小徑、樹木、紅果構成一幅清新的畫卷,過了自然碑有一個架空的休息平台,西邊山峰石壁上有“海上名山第一”石刻。回望來時千山萬壑,峰巒如聚忽而雲霧湧起,縹緲如若仙境。過了朱雀石,是景區環行路,曲折而上,過一個近乎筆直的鐵梯,攀過巨石的間隙,眼前豁然開朗,向人們展示出“直上嶗山巔,夾道萬卉繁,奇石起攫博,滿目洪濤翻“的雄偉壯麗景觀。

登瀛風景游覽區

由青島市區沿海濱去嶗山的第一個風景游覽區即是登瀛風景游覽區。車過陡阡口,迎面一片大山,在這裡眺望嶗山群峰可算是最佳位置,巨峰、五指峰、美女峰、比高崮、自然碑等著名山峰盡收眼底。站在這裡看,左側都是高山,右面卻是大海,嶗山的“山海奇觀”特征展現在游人面前。

從村邊的涼水河溯水而上,一路上盡看兩側山澗風光,河西側有蛤蟆澗、登瀛北澗;朝西北可到陰涼崮、團團崮、小嶗頂、峨澗、清涼澗等景點;朝東北可去椒澗、荊條澗、迷魂澗、石屋澗、石門澗、茶澗等景點。其風光特點主要是河谷兩側的秀峰危岩和幽澗清溪配合而成的自然景觀和玉清宮、茶澗廟等遺址。

流清風景游覽區

過了登瀛風景游覽區就是流清風景游覽區,從這裡出發登巨峰路徑最近捷,這也是嶗山巨峰至海邊平面距離最近的地方。

流清河正對的海灣,站在海灣口正南看,海中有一個小海島,名為“老公島”。灣邊有一半島,盛產鮑魚,稱為“鮑魚島”。

流清河谷有流清河水庫。水庫東側的景觀有將軍槽、南天門、天柱、北天門、天門後、前風庵、黑衝澗、公司澗、鐵瓦殿等;水庫西側景觀有蟹子夾、鷹窩頂等。自流清澗口折而向東北即進入天門澗,這裡從山上到山下黑松幾乎連成片,山風吹來,松濤之聲不絕於耳。再向上走,登上天門峰,就見南天門高高矗立在山巔,崖上鐫有“南天門”3個大字,據傳為邱處機手書。朝北望去,天柱居中,再向北的高峰則為北天門。站在天門峰上,仰望諸峰直插雲霄,俯瞰大海橫無際涯。周圍群峰峙立,起伏跌宕,山嵐晦明,峰轉景異,高曠空明,氣勢雄偉。

太清宮風景區

太清宮 位於嶗山東南端,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由寶珠山三面環抱,南臨大海,其橫矗7峰,老君峰居中,東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西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宮在峰下,依山面海,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花紅葉綠,俗稱“小江南”。太清宮由三宮殿、三清殿、三皇殿3組宮殿組成。三皇殿院內的檜柏高約25米,樹圍5.25米。樹干上寄生著凌宵、鹽膚木各1株,三木一體,堪稱一奇。宮外,糙葉樹1株,高約15米,圍3.7米,虯枝四出,蒼翠如龍,俗稱“龍頭榆”,傳說植於唐,又叫唐榆。三宮殿院內有開紅白花的山茶各1株,俗稱耐冬,紅者雪天開花,花紅如火,蕊黃如金,葉綠如翠,堪稱一絕,據說《聊齋志異·香玉》中的絳雪即取材於此。宮前的海灣為太清灣,是嶗山十二景之一“太清水月”的觀賞之地。太清宮東有三面臨海,高出沙灘約1米,面積約80平方米的巨大礁石,即“釣魚台”。台上刻有元道士宋績臣詩一首: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杆一勺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由釣魚台東去,為嶗山東南角的突出部,峰巒突兀,俗稱“嶗山頭”。此處面臨大海,風疾浪高,波濤借海風之勢鋪天蓋地般撲向岸邊,聲如巨雷,撼人心魄,交織出一幅雄偉壯麗的景觀,其海岸經過長年累月的海浪衝擊,形成了刀劈劍削般的海蝕斷崖,呈現出紅、白、黃、青各色相間,界線又非常分明的一層層變質岩,完全像人工把各種顏色不同的石板疊壘在一起。嶗山的總體形成原因是花崗岩侵入和地面抬升,唯獨這裡獨具一格,海蝕崖洞組成奇特的自然風貌,懸崖之下,空如廣廈,在這彩石斷壁下面不遠處,有十數塊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岩石群,上平如台,傳說八仙過海時曾在此休息,得名“八仙墩”。

上清風景游覽區

位於嶗山南部,包括嶗山半島北部,八水河谷,聖水河谷及青山灣至天茶頂一帶的群山,面積13.24平方公裡。

該風景區地處巨峰東南,氣候溫和,植被茂密,人文資源豐富。如建於宋初的上清宮地處深山,環境極為幽靜。位於玄武峰下的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秀麗。自埡口通往明霞洞,八水河至上清宮再至明霞洞,都有石階山路,形成較為完整的游覽線路。並有太清索道通往明霞洞。

棋盤石風景游覽區

位於嶗山東部,東臨黃海,包括泉心河灣,泉心河谷以及砥粒石至山海崮一線,面積19.6平方公裡。區內以山海奇觀和靈幽勝境為主要特色。人文景觀有始創於明末清初的華嚴寺和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明道觀及大量唐以來的摩崖石刻等。

棋盤石 位於巨峰東北的棋盤山麓,崎嶇綿延,山峰挺拔,凌空一座山峰,峰頂一怪石向西探出,上平如台,下懸空於深淵之上,形如靈芝托空,又如跳水台。傳說曾有神仙在此對弈,故得名。

白雲洞 白雲洞在刁龍嘴村以西的山巔高處,海拔400多米,南向,由4石架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洞額鐫“白雲洞”3字,清末翰林尹琳基書。洞後依洞而生的數百年古松,形如游龍,名“華蓋松”,虯枝密葉復蓋洞頂,在嶗山十二景中,名“雲洞蟠松”。

華嚴寺 位於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建於清順治九年(1652)。整個廟宇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布局嚴謹,宏偉而典雅。

寺僧屬“臨濟派”,不掛單,唱“梵唄”,不“坐禪”。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派的第四代傳人。華嚴寺共二十代,二十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余人。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持藏骨處,院落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四棵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松抱塔”,六十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之墓。

自1999年起,嶗山風景區為重現歷史遺跡和旅游資源,開始重新修建華嚴寺,共投資1700萬元,重修了“華藏世界門”、“蓮花路”、“三聖殿”“東西配殿”及“天王閣”等,使古老的華嚴寺更加肅穆莊嚴。

明道觀 在白雲洞西南,蔚竹庵正東,招風嶺之前,有一處嶗山地勢最高的廟宇,相傳為唐朝孫曇采藥山房的遺址,這就是明道觀。

明道觀為清康熙五十三年(1741),全真道金山派道人宋天成所創建,占地1380平方米,現內殿堂分東西兩院,東院為“玉皇殿”祀玉帝,西院為“三清殿”祀三清彩色塑像。至光緒年間,道觀達到鼎盛時期,有道士78人,土地、山林1100余畝。

仰口風景區

位於嶗山東部偏北沿海地區範圍包括峰山、仰口海雕龍磯以及太平宮、白雲洞、中心崮四周的山嵐,面積22.88平方公裡。區內多峽谷,以仙山宮殿、海灣沙灘景觀為主要特色,嵯峨山峰自海邊拔海而起,嵐靄之後隱藏著道家宮殿,常有幾分神秘色彩。

太平宮 太平宮在嶗山東部海岸,仰口灣以西,是宋初敕建的道場。這裡風景優美,有靈奇的山峰、秀麗的古洞。宮東有一巨石聳起,酷似跪伏的綿羊,口鼻俱備,名“綿羊石”。宮北危峰聳起,極像一頭怒吼的雄獅。峰頂很平敞,上面設石桌石凳。由此東望,無際的大海與天相連,令人心曠神怡,是嶗山十二景中的“獅嶺橫雲”。太平宮北下,是一條清澈的澗水,有幾塊巨石相接橫於上,雨天水漲時,人仍行於石上,水流石下,名“仙人橋”。“橋”北有一天然石洞,洞額巨石平整,上鐫丘處機七絕20首。

小蓬萊 在嶗山灣西岸,土寨河入海處之南,是三面環海的半島,西面連接陸地,面積約1平方公裡,海拔84米。島上南北兩峰對峙,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萊”,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樓”。

北九水風景區

嶗山名勝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卻以險怪的山峰、幽邃的峽谷、澄明成韻的流水畫廊風光被譽為“九水明漪”。九水風景區包括南九水、北九水兩岸風光。“南九水”發源於巨峰以西的柳樹台至南九水村南的觀川台,全長7公裡。“北九水”為白沙河中游峽谷地帶,分為內、外九水,外九水自大嶗觀村北的菊灣溯至太和觀,長約5公裡;內九水自太和觀溯流而上至靛缸灣,長約3公裡。澗水順流而下,遇峰、崖、屏、嶂必折,折處必彎,彎處必漩,漩處必湧出一潭澄水。清人的游記中說,河流“隨山而下,山橫轉,水即一折,溯流而上,至上源凡九折,以命名雲”。九水風景區的諸名勝中,當推內九水最佳。

外九水 澗勢狹窄盤紆,山勢峭拔嵂崒,群峰壁立,天光如帶,蔭郁幽邃,峰石詭怪,虯枝古木盤根在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怪特奇麗每處有奇,百看不厭。

內九水 峰巒比外九水更為峭拔,峽澗更為涵幽險奇。2002年10月,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對北九水游覽區進行整修,對這裡原有的18個天然水潭進行了特殊工藝處理,並修建了9座觀景橋,保證游人在洪水多發季節仍可欣賞到九水美麗的自然景觀。從內一水開始,一直延伸到內九水的潮音瀑。18個水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分別被取名為上善、抱一、大方、齊物、養生、坐忘、逍遙、安期、許由,沿途溪谷的“十八潭”分別取名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無隅潭、無極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有間潭、得魚潭、得意潭、無已潭、不滯潭、餐霞潭、飲露潭、清心潭、洗耳潭,這些名字在為其取名時則參考了每個潭的方位和自身的形狀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從而使每個水潭更具有靈氣和文化意蘊。

南九水 山舒水緩,峽澗明媚,盤山公路曲折如帶環繞山間,有時雲隔路斷,人行於雲端,是為一奇。農舍沿澗依山勢點散而居,桃、櫻、修竹、山花野草爛漫於峽谷,層層梯田布其間,生機勃勃。南九水村南峽澗緊湊對峙,由此進入景區。東有奇峰“紗帽崮”,崮下為觀川台,台北是盤山公路及沿澗山村。南有秀峰佇立叫“將軍崮”,澗水由此滾滾出峽。彈月橋穹隆飛架於深澗之上。其北偏西向的山麓古木翳天,松出石隙,相映競秀。倚崖面澗有明初建“龍泉觀”。再上行,巉崖峭立,林木漸密,澗底水響,林中鳥鳴,構成美妙的樂章。有兩條山脈蜿蜒至此相聚,形如二龍戲珠,地名“王子澗”。其上盡是峭壁削崖,公路曲折蜿蜒,稱“十八盤”。終端即“柳樹台”,台東豁一口,可登巨峰,北險深壑,秀峰峽立,谷底即為北九水。

華樓山風景區

位於嶗山風景名勝區西部,海拔409米,是古跡鐫刻較集中的風景區。元尚書王思誠曾品為十四景:清風嶺、王喬崮、聚仙台、翠屏岩、南天門、松風口、夕陽澗,前逐一賦贊之。景以聚仙台、凌煙崮、翠屏岩、南天門最佳。其中,聚仙台,又名?表峰,人稱梳洗樓。迭石崛起於嶺頂,四面削峭,高21米,直插藍天,猶如華表。傳說神仙曾在此梳洗,古來被譽為嶗山第一奇峰。峰西為元建道觀華樓宮,院宇簡樸,庭院雅潔。前臨夕陽澗,有“碧落岩”。

東南一面露一缺口,觀賞巨峰一帶的重巒迭嶂,像千萬戟高插雲端,景色奇勝。山北麓即為白沙河之中游,20世紀50年代即建成嶗山水庫,辟為景區,庫北岸有黃石洞、慧炬院等遺址。

石老人風景區

石老人是一筍狀的礁石,崛起於大江口之海灣中。礁石高出水面約15米,周長約30米,漲潮時沒入水中。中間有徑約1米透明的孔,遠望像駝背老人站在海中,若將欲行,尤為異觀。這一帶由海蝕崖、海蝕洞及海蝕柱等組成了奇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是青島市一大風景點。大江口海灣,東是峰巒疊嶂的午山,西為雲霧繚繞山巔的浮山,面積約2.5平方公裡,是天然的海水浴場。灣東北岸一突出的陡崖高約40米,叫“平頂台”,西北岸峭崖丹黃,一洞如屋,名“石屋門”。北岸是一漁村,因礁石取名“石老人”,迄今已500年的歷史。湛山至太清宮的公路穿村而過。1983年,青島市政府在村西劃定2.5平方公裡的區域,作為旅游開發區。1992年3月國務院批准石老人旅游開發區建設國家旅游度假區。石老人風景區由西向東可游覽的景點有海洋公園、海濱雕塑園、石老人浴場、石老人公園。可觀賞的景觀有石老人、浮山、午山、赤島、大小公島遠景及石老人旅游度假區風貌。

早起到海水浴場站點等304去嶗山,經過一個多小時,到達嶗山,門票50元。在埡口下車,參觀太清宮,之後爬山(也可以坐索道)至明霞洞。至明霞洞後,有兩條路線,一條是繼續向上爬,到達嶗頂,之後翻過嶗頂,經過內九水、外九水,從北面下山,坐公交車返回;另一條從明霞洞直接返回太清宮或者走上清宮、瀑布下山,坐304返回。前一條自然景色優美,後一條人文遺跡多。如果返回後不累,還可以從海水浴場下。嶗山旅游費用約200元。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