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八站(4):普陀篇

作者: 風中雙子

導讀普陀篇 除了小橋流水,煙花重柳,江南還有更大氣,更深遠的延伸。 聽說我要去江南,不少人向我推薦普陀。 普陀山,聞名久矣,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原來是一個海島。 浩浩東海之上,浮出座座仙山。舟山群島由1390個小島組成,普陀就是其中的一個。 到普陀並不容易。從杭州出發,坐了四五個小時的長途車,中間還經過50分鐘的輪渡,才在夜裡到了沈家門。人生� ...

普陀篇

除了小橋流水,煙花重柳,江南還有更大氣,更深遠的延伸。

聽說我要去江南,不少人向我推薦普陀。

普陀山,聞名久矣,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原來是一個海島。

浩浩東海之上,浮出座座仙山。舟山群島由1390個小島組成,普陀就是其中的一個。

到普陀並不容易。從杭州出發,坐了四五個小時的長途車,中間還經過50分鐘的輪渡,才在夜裡到了沈家門。人生地不熟,我被車站門口的三輪車夫忽悠了,被帶到碼頭附近住下。但此碼頭非彼碼頭,第二天我不得不背著沉重的大背囊,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達半升洞。

半升洞碼頭,很多直達普陀的快艇,大約20分鐘就到了。快艇會播放錄像,讓尚未踏足普陀的人,了解這海天佛國的來歷。

那是大約1000多年前的事了。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了一尊觀音像回日本。途經此地,忽然遇到狂風巨浪,海面生出朵朵鐵蓮花,連續三天,航船寸步難行。慧鍔若有所悟,抱著觀音離船登岸,就近結廬供奉。瞬時風平浪靜,海闊天清。慧鍔悵然歸國時,把觀音像托付給當地島民。一年年過去,普陀漸漸成為蜚聲宇內的觀音道場,而觀音登岸的海角,就有了最初的不肯去觀音院。

供佛的所在,人看起來都比較和藹。住店的老板在碼頭迎接我,把我帶到龍灣新村。在這島上,龍灣和海防兩村幾乎家家都做游客生意,但是競爭氛圍友好。報價基本上都很一致,客店之間不但不搶客,還會互相捧場,說別家的條件不錯。

簡單的家庭旅店,但確實干淨整潔。這小島,處處都有不沾塵埃的感覺。老板也很熱心,根據我的時間,為我指點游覽路線。

天氣很好,晴朗明媚。島上正舉辦“普陀山之春旅游節”,花木繁茂,空氣清爽。按照指引,一一探訪普陀三大寺。

慧濟寺位於佛頂山,三大寺中海拔最高。規模不算太小,但是各種布設樸實無華。轉了一圈,印像最深的不是寺院本身的建築,而是絡繹不絕的香客,還有迎面碰上時表情姿態都很平和的僧人。寺院裡裡外外有很多匾額、楹聯、石刻,“佛頂頂佛”、“同登彼岸”、“不二法門”……書法和意境都惹人駐足回味。

離開時我從後山下去,一路碰到很多上山禮佛的香客。很虔誠,一步一跪拜,有的甚至全身匍匐五體投地。1000多級的階梯,我不知道那是怎樣的信念支撐。當中還有很多看起來是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就更讓人困惑。年輕的心自然充滿迷茫,但孤陋寡聞如我,鮮有見誠心需求佛法指引的。或者普陀法力強大,所以我才能看到這集體的壯觀吧。

一路上都沒見到多少游客,幾乎都是專程進香的,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目不斜視地經過“海天佛國”的摩崖石刻,一心一意地奔向傳說中的聖堂。我在一旁,看看巍峨石刻,看看碧藍海洋,又看看迤邐人群,倒像無所事事和這環境不大搭調了。

經過正在修葺的香雲寺,來到了法雨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感覺,布局嚴整卻不失活潑,寬敞明亮還帶點華麗。這裡的人比慧濟寺少很多,氣氛悠閑而清淨,最有趣的是兩個穿著土黃袈裟的僧人,興致勃勃地和游人一起往寺前的高塔上扔錢幣。我小心翼翼地架起三腳架,心下惴惴著會不會像在慧濟寺那樣受到阻攔,不料兩名僧人馬上圍過來,好奇地指揮我往左,往右,站前,站後。閃光燈一閃,他們興奮地叫好,仿佛是自己完成了得意的作品。明明是中年人了,神情還像孩子一般天真。

後來我四處游走,發現僧人們對我的拍照行為都視若無睹,即使是在大殿裡對著諸佛的金身塑像。忽然就很有些喜歡法雨寺了,如此閑淡從容,才算是悟得佛的真諦吧。

普濟寺就不同了。三大寺當中的龍頭老大,位置又在便利的山腳,氣勢格外宏偉之余,煙火氣息也不免濃了一些。寺前有一大片水域,護城河一般烘托著那些莊嚴的殿閣。普濟寺很多殿堂不對游人開放,只是專門接待香客。但這裡還是聚集了最旺盛的人氣,幾只松鼠在寺院庭栽的參天古木上爬高竄低,一點也不介意眾目睽睽,人聲鼎沸。

這一帶游人眾多,因為除了普濟寺還有其他景點,梵山亭,多寶塔,以及新建中的天華禪院等。但是景點雖然集中,環境卻依然清幽,得益於周圍大片綠樹組成的天然開放的植物園。那些樹都是由各地信眾供養的,種類繁多,樸樹、樟樹、龍柏、月桂、細葉榕、鵝掌楸等等,很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所有的樹都長得高大俊秀,形態健康,姿容茁壯,宛如翩翩少年或秀雅紅顏,既自然又美麗,讓人不得不信服佛地的靈氣了。

走出普濟寺的停車場,徑直撲向海邊,那就是百步沙了。比千步沙小,比金沙大,普陀山一個普通的海灘。確實很普通,不過是一堆嶙峋的礁石,一座孤兀的亭子,一灣平展的沙灘,但是風很大,烈日下吹得人瑟瑟發抖,我的腳架也一度被吹倒。

對面就是蓮花洋。白浪一波波地湧上來,抹平沙灘的一切,又迅即地退下去。看著一望無垠的碧海藍天,我想像著慧鍔見到的鐵蓮花,忽然就覺得人很遙遠,心很飄渺。

從百步沙去紫竹林的一段路很舒服。經過由信眾捐資修建的水泥路後,就踏上了一段木棧道,棧道旁的山櫻正在盛開,像一片片白色的雪花掛在枝頭。周圍沒有人,一個人慢慢走著,旁邊是林陰掩映的白沙碧浪,耳畔是恬淡輕揚的陣陣梵音,很悠閑,很愜意。

其實一路走來,我的腿已經很累了。可是登上這小島,心裡就不期然地升上一陣清涼。

這地方似乎有幻術,召喚疲憊的旅人駐足停歇。雖然島上並沒有出眾的風光,多的只是大同小異的禪院。

紫竹林就是一座禪院,旁邊是不肯去,大名鼎鼎的普陀山第一座觀音院,但是看起來很小很簡樸。院前有潮音洞,洶湧的海水穿過甬洞,如同怒馬狂奔,雷霆呼嘯,讓人頭暈目眩,心驚膽戰。

不肯去的精華,除了這個名字本身,以及氣勢磅礡的潮音洞,應該就是院旁那一列雕像了。那些都是分散在日本各地的觀音院的住持,證明著不肯去與日本的淵源。慧鍔當年雖然沒能帶走觀音像,但還是使中土佛法在日本落地生根,發揚光大,也算一償遺憾了。

我不知道最初的那尊觀音像是怎樣的,但是在普陀可以見到很多堪稱藝術品的觀音像,各種形態,各種規模,各種材質,大多規規矩矩地藏在禪院裡,也有一些就在開放的自然中。從紫竹林去西方淨苑的路上,可以看到珞迦山,在朦朧的暮色中,就像一尊靜臥的觀音,安詳地浮在海面上。

西方淨苑裡有觀音跳,一塊兀立海邊的大石頭,迎著對面的珞迦山。傳說觀音在珞迦成道之後到普陀傳道,一腳就跨過來了。那一腳,就踏在這塊石頭上。從此觀音道場風生水起,普陀到處是觀音法相。

最著名的一座,當然就是矗立在海島南端的南海觀音像了。巨大的銅像豎立起來不過十來年,已經成為普陀的像征。據說當年開光時,本來是陰霾滿天,就在典禮開始的瞬間,忽然雲開霧散,金色的太陽給銅像罩上了神聖的光芒。短短幾分鐘的異像,自此通過當天觀禮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萬余名信眾口耳相傳,成為觀音顯聖的鐵證之一。

從西方淨苑走去南海觀音像,不過幾分鐘路程。正值黃昏,太陽西斜,於是我在路上見到了非常震撼的景像:南海觀音滿身披著紅彤彤的晚霞,一輪紅日懸在觀音前方,驟眼望去,觀音仿佛正和日輪頷首對話,又像頂著祥光火輪駕臨人間。我並沒有宗教信仰,但在這一刻卻覺得眼前的觀音,無比曼妙慈祥。

很想拍下這一幕,偏偏相機電池沒電了。等到把相機放口袋裡捂熱,搶回了一些電之後,夕陽已經離開觀音的懷抱,滑向地平線了。美麗的瞬間,總是失之交臂。

南海觀音像真的很宏偉,基座就是一座圓形殿堂。裡面有玻璃罩子,展示著信眾的捐資,很壯觀的一座“錢山”,甚至讓我有隱隱的不安。膝蓋很疼,上了華山之後的後遺症,居然在這裡發作,希望不是因為我上島之後只顧行走拍照,沒有好好參拜,也沒有添香油錢,表現得不夠誠心的緣故。

但轉念一想,普陀每座寺院都有提示,心中有佛,清香三枝足矣,高香過頂,煙霧繚繞,反而玷污了佛門清靜之地。有這樣的提示,普陀的佛應該是真佛,真佛應該極有胸襟,不會介意我的不守禮儀,何況我不是佛門弟子,本來就沒有佛禮約束。

受佛禮約束的信眾,在島上到處可見,他們成群結隊,穿著統一的土黃或淺灰的衣服,裹著僧侶般的帽子,斜挎著禮佛的布袋,一看就是專程來參佛的。聽口音,有韓國的,有日本的,那些嚴肅中帶著快樂的神情,讓我不得不相信,普陀在信眾心中,就是真正的佛境。

西天景區,聽起來就像極樂世界了,那是特地安排在第二天的行程。

上了路才發現,那不是極樂世界,而是通往西天的坎坷與堅定。

山林中小路悠悠,一個人漸行漸遠,感覺就像慢慢離開喧囂凡塵。如此幽靜的環境,自然適合修行,林陰深處次第藏著幾座禪院,都很有些年頭了,古老而簡樸。梅福禪院就很有代表性,在這裡看到很多女尼,身披灰袍,面容沉靜。頭頂上清晰的受戒印記,表明她們對佛門的切實皈依。

當中有不少年輕清秀的臉孔,讓人不免猜想她們出家的因由。

原因是無法追問的,結局卻有跡可尋。一進禪院,就看到一塊幽幽發亮的匾額。匾額上是“佛心”兩個字,佛字最後一筆拖得很長很長,輕輕點在小小的心上。

很耐人尋味的題字。修行的人,大概都希望能超脫紅塵,換上佛心吧。

西天景區有很多有名堂的石頭,最先碰到的,就是心字石。一個巨大的紅色“心”字,鐫刻在更加巨大的天然石坡上,心上那一點,容納一個人還綽綽有余。佛心的寫意大約就應如此吧,容得下整個須彌。

心字石附近有西天門,兩塊巨石,一爿石梁,形成天然的石門狹洞。繼續前行繞過正在整修的圓通禪院,還可以見到更多的被點化的頑石。五十三參石,二龜聽法石,光聽名字已經知道,背後的故事一定聯系著佛法無邊。

所有的石頭當中,最著名的是磐陀石,就像石雕的蘑菇雲,只靠輕輕的一點疊在底座上,明明望去凌空孤懸搖搖欲墜,實際上卻穩如泰山屹立不倒。不知道巨石重心如何能夠巧妙平衡,只能感慨天工造物的神奇,每每出人意料。磐陀石因此成了西天景區的經典,風頭太盛,以致旁邊的說法石和靈石庵也常常無人問津了。

走到西天景區盡頭,就到了觀音洞。一間小小的禪室,沿著山壁搭建。進去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就是一個小山洞,中間杵著一塊頂天立地的大石頭,觀音寶像和鮮花香燭,只能屈尊在洞壁上,石頭邊,散落放置。非常原始的感覺,反而更有虔誠的意味。

這就是西天了,走出修行的陋室,就可以看到寬闊明朗的風光。山崖上桃花朵朵,引人遐思,走上前想眺望漫漫無涯的海洋時,才發現一塊禁止拍照的牌子提醒我,這裡還藏著一個軍事基地。只是桃花嫣然,連帶冷峻的氣氛也顯得溫情起來。

那桃花並不像我在江南其他地方看到的那麼繁復艷麗,只是枝頭上疏落地點綴著,都是單瓣,小小的花,淺淺的紅,仿佛爛漫少女緋紅的臉,正適合長在這海外仙山。我想起附近還有桃花島,不知道這個時節是否也是漫山遍野的雲蒸霞蔚,可惜沒有時間去了。

也沒時間登上珞迦山,只能在西天景區,再一次眺望這臥佛般的小島。四周沒有人,難得的清淡,正好慢慢回想一路走來,拋在身後的塵煙。那些悲喜交集,那些營營役役,那些名利場中翻湧不息的貪嗔痴,那些迷失紅塵的義正詞嚴和自以為是。

我知道一切都是空。在佛的眼裡,眾生平等,生死輪回,因果相襲。瞬間勘破就是悟,就可以立地成佛。可是紅塵如吸盤,執念若魔障,既然已深陷,又何妨當作輪回中的必須,坦然涉過。反正有普陀,就在煙花繁盛的江南。猶如一片清心,隨時可以在凡塵滾滾中生出。

佛也說過,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收拾行李離開,我知道我的旅程還要繼續。

從龍灣新村到碼頭,沿路還有其他景區,覺園,南天門,沒有時間停留,我一邊遙遙注目,一邊腳步匆匆,仿佛很快又找回專屬於都市的急促節奏。

時間剛剛好,上了船,又看到錄像。這回不是普陀的淵源了,是一首接一首的頌唱佛法的歌。似乎看到了李娜,當年《青藏高原》那高亢清越的女聲,之後決然的出家,猶如神來之筆令人驚愕。不是炒作,真的遁出塵世就不見蹤影了。

原來還在唱。不事雕琢的清音,現在才是真正從心裡唱出來罷吧。

然後飄飄蕩蕩,普度眾生。

想起在普陀山上無處不在的裊裊梵音。當中有一句我一直聽錯,只是喃喃呼喚“觀世音菩薩”,我卻聽成了“萬事一壺沙”。

可是,世事本來也如此吧。不執著,不計較,也許離佛更近一點。

船還在開,漸漸離開海天佛國。前方是等著我回去的戀戀紅塵,可是此時,腳步已不想再匆匆。眾生皆為佛,萬事一壺沙,若心中有佛,隨心而行,或者就是正確的方向。(2009.6-8)



(法雨寺的殿閣)



(樸樹)



(普陀山春色)



(磐陀石)



(觀音像)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