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游古運河淚飛拱宸橋

作者: rgmao

導讀題記一 人在旅途,心在驛動; 題記二 人皆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 題記三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世間,萬物皆流,萬物皆動! 欲看此行更多的文字介紹及照片請去我的博客踩踩 -- http://***/rgmao181898 --------- 今年重陽節那天(2009年10月26日),去杭州尋秋。 馬不停蹄,游走兩日。與友人先到了植物園,觀賞了菊桂“雙花”,又去了三潭印月和花港觀魚。 ...

題記一 人在旅途,心在驛動;

題記二 人皆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

題記三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世間,萬物皆流,萬物皆動!

欲看此行更多的文字介紹及照片請去我的博客踩踩 -- http://***/rgmao181898

---------

今年重陽節那天(2009年10月26日),去杭州尋秋。

馬不停蹄,游走兩日。與友人先到了植物園,觀賞了菊桂“雙花”,又去了三潭印月和花港觀魚。

友人於次日晚回滬,我還要在杭州獨游兩日。

每次來杭,皆住湖濱。在一篇寫湖濱的游記中,我稱之為“亞洲第一灣”。住湖濱,推窗有望湖之樂,出門有見湖之便。

10月28號,黎明即起,步出賓館大門,在湖濱的巨樟下打一套太極,在面湖的長椅上讀一篇古文,回賓館早餐。

畢竟上了年紀,餐後回房,竟生累感,且睡意襲來。

-- ……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面湖晨讀,曾誦讀過的此句。

韓愈筆下,如此的清靜幽邈、這般的超脫塵俗之情景,難覓久矣。可是,“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 作為一個“卸磨”之人,一個在外的“自游人”,卻完全可以做到呀。

睡意既生,想睡就睡吧。於是,輕拉窗簾,一簾之隔,窗外一片水漾漾,山青青,湖光山色;室內,一片靜悄悄,昏暗暗,我正可眠。

……。

手機鈴響,正在夢境哩。

-- 杭州又添新景點,南宋御街和拱宸橋運河,您不妨前去一游!

哦,昔日一位學生發我的短信。

抬腕看表,已近11時!不想,晨睡,一睡就是兩個多小時。

到拱宸橋去游覽古運河,正合吾意。今年元宵節是在杭州度過的,當日,友人欲與我去拱宸橋觀燈,可惜沒有去成,元宵之夜,街市擁塞,連出租車皆“合理拒載”。

晨睡補人,醒腦神爽。

一碗“康師傅”,外加一只黃蕉蘋果,權當午餐,津津有味。

-- 老先生,到拱宸橋去看運河,不必打的,走10分鐘,到鳳起路的杭十四中門口, K1路車的終點站就在那兒,投幣一元,坐到底,就到拱宸橋了。回城,你不妨換換口味,乘坐運河的水上巴士。

盡職的門衛,稱職的導游!

拱宸橋,位於城北,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運河水就是從這座古橋下,流入杭州。

石結構的三孔橋,橫臥運河,造型秀麗,氣勢雄偉,這是京杭大運河最著名的橋梁之一,享有“江南第一橋”之譽。

初次見面,卻“似曾相識”。原來,此橋與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形同姊妹橋。唯一區別是,一三孔,一五孔。



健步上橋,極目遠望。

大運河浩浩蕩蕩,舟楫南來北往;河岸仿古茶樓酒肆,旗幡飄揚;東眺,可見運河文化廣場,有碑亭,牌坊之屬,牌坊上書“南北通津”,地面有巨大的環形地雕、音樂噴泉,噴玉吐珠;西望,則有仿古老街,修舊如舊,古風撲面;探望橋下,巨大石墩上,趴著石雕動物,似蛙非蛙 ……。

嚴格說來,今日並非與拱宸橋“首次見面”了。1978年夏日,三口之家曾在武林門夜乘汽輪從杭州到蘇州。那日,暮色中,立於甲板,見輪船出城不多時,即緩緩穿過一座三孔大橋。不過那時並不知道從頭頂“飄”過的大石橋叫拱宸橋!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這是古希腊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們對此名言的通常詮釋是: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流動著的是新水。所以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31年過去,運河流淌的水已非舊顏;

31年過去,夾岸風光已非舊顏;

31年過去,南來北往的船只已非舊顏。當年夜航的小火輪已經停駛,如今動車從杭州到蘇州只需兩個小時,當年的小火輪要在運河上行駛10個小時。小火輪“下崗”了。游客若想乘船游覽運河,那也方便,既可以乘坐仿古的運河觀光游船,也可以乘坐往返於杭州城和拱宸橋的“水上大巴”;

31年過去,人非舊顏。黑發的我,早生華發;挺拔的我,已始佝僂;當年赴杭城應試,為新前途拼搏,如今的我,已“卸磨”三載;

31年過去,裝束非舊顏。當年小火輪上的三口之家,身背一只鋁制的軍用水壺解渴,頭戴一頂草帽遮陽,手攜一把油紙傘防雨,……。

31年過去,國亦非舊顏。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全世界倒數第二,而去年我國的GDP雄居世界第三,今年將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

今日運河裡流淌的水,非31年之前的水,然而,“流”著的,“動”著的,又何止是運河之水呀。

人世間,萬物皆流,萬物皆動!

秋風拂面,美景送爽。

久久地,我立於拱宸橋之頂端;貪“覽”眼前之新景;

呆呆地,我立於拱宸橋之頂端;嘆“惜”歲月之流逝。

橋堍有碑亭,入內觀碑。

幾位老叟,看得出,皆“卸磨”之人,皆附近居民,他們或手執茶壺,或嗑著瓜子,或瀏覽報刊,有一位在唱京劇,自拉自唱,樂子其中!

-- “拱宸橋”三個字有什麼意思嗎?(我揀了個空位坐下,與他們聊了起來)

-- “宸”字為北鬥,像征帝王,“拱”有恭迎的意思。(一位說)

-- 這座橋的得名,據說跟康熙和乾隆南巡有關。(另一位補充道)

-- 橋下石墩上雕刻的石獸,像大青蛙,那到底是啥動物?

-- 哈-哈-哈!那動物像青蛙,非青蛙哦!(幾位面呈笑意)

-- 那個石墩是防撞墩。那種動物,可不能小看,是拱宸橋的守護神。

-- 傳說,還是龍的九子中的第五子呢,最喜歡水,伴水而居。

-- 它叫啥?

-- 我們都叫它叫“八夏”,兩個字怎麼寫,我倒不會。

-- 這兩個字是這麼寫的(自拉自唱者不知何時停了下來,過來告訴我 “八夏”二字的寫法是“趴蝮”)

-- 謝謝!你京劇唱得好,語文也好!



-- 大家都叫他“秀才”。

-- 說來你也許不信。前年,一條貨船撞上了拱宸橋,有“八夏”保護,古橋沒有受傷,那艘船卻撞沉了。

-- 那條船來頭不小,可是條300多噸的大船喲。【另一位老人說】

-- 哈--哈--哈(聞之,我和幾位老叟皆笑。)

-- 你是第一次到拱宸橋來?

-- 可以說是第一次,31年前到蘇州,曾坐船從橋洞下路過。

-- 這次,你來對了。

-- 咋說?

--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今年國慶節,運河西邊有三個新博物館新開張,過橋就到。

-- 啥博物館?

-- 一個是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一個是中國扇博物館,還有一個……。



-- 還有一個是中國傘博物館。

-- 值得一看,值得一看喲!

-- 你們都參觀過啦?

-- 是啊,全都免費。

-- 當然,別忘了參觀這邊的中國杭京大運河博物館。

-- 一、二、三、四。這裡有四家博物館?

-- 是啊。都是“國字號”的博物館。

-- 杭州投資旅游,真舍得花錢。

-- 你從城裡坐車來的,對嗎?

-- 對。K1公交車。

-- 回城,就別坐車。

-- 我知道,坐“水上巴士”呀。

-- 乘坐水上巴士,投幣3元。你可以看看運河兩岸的風光,到了晚上,一路有菜色的景觀燈,風景不錯喲。

-- 哦!我要走了,有四家博物館要看呢。

-- 要是仔細看,一天都看不完哩。

想不到,亭內一坐,坐出了精彩!你一言,我一語。他們的神色,他們的言辭,讓我讀懂了他們作為運河居民的一份自豪。

起身告辭。

先入古運河博物館,後過橋,入刀剪劍博物館,再進扇博物館,最後走進中國傘博物館。

“文化”成了四家博物館的基色,“演繹”成了四家博物館的絕活,“好看”成了四家博物館的共性。你想想,一條運河,甚至一把剪刀,一把扇子,一把雨傘,皆能成為占地面積不小的博物館,洋洋灑灑,枝枝節節;宏觀有脈絡,脈絡清晰,微觀有細節,細節生動。讓人駐足,叫人流連。

博物館建築豪華,聲光電技術及多媒體手法得到充分運用,一個個蠟像,讓你真假難辨;一個個場景,讓你如臨現場。

戴望舒《雨巷》你也許讀過,在傘博物館的“傘的文化”的展區,參觀者可以撐著油紙傘走一走“雨巷”。青石板鋪成的地面、古舊的老房舍、還下著蒙蒙細雨,真真切切,像模像樣。可是,當你伸手去接一接“雨水”,哦,根本沒有雨,那一切都是燈光營造的神奇效果。



-- 媽媽,傘怎麼能用紙做呢?淋了雨,紙不就壞了嗎?(一個小女孩撲閃著一雙大眼睛,抬頭問媽媽)

-- 你看,這就是以前做紙傘的作坊,傘架是用細竹竿和竹篾做成,紙粘上去之後,還要一道道地刷桐油,紙上塗了一層層的油,還怕雨水嗎?這種傘,不叫紙傘,叫油紙傘。

-- 哦,原來這樣。

-- 爺爺奶奶都用過它,媽媽也沒用過。聽說,油紙傘,香噴噴的,有股桐油香味兒呢。

-- 媽媽,我也要。

-- 傻瓜,現在,上哪兒去買油紙傘呀!

聽著母女對話,想起了自己,年輕時不也用過油紙傘嗎?看過油紙傘的制作作坊,我來到了一塊簡介牌面前。

簡介系英漢對照,標題是:油紙傘與油布傘/Oilpaper Umbrellas and Oilcloth Umbrellas

其中寫道:

…… 當紙用作傘面後,傘成為人們能夠消費的用具,開始於日常生活發生密切的關系。……這種油紙傘,具有良好的避雨功能。……,傳統傘業受到現代傘業的猛烈衝擊,一種具有明確的審美功能的工藝傘發展起來。它在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帶著一絲懷舊的眷念。


觸景傷情!

睹物傷懷!

懷舊的閘門,突然開啟,皆因簡介的末句 - 也帶著一絲懷舊的眷念。

1964年的盛夏,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

7月15日 - 7月17日,在漕河涇南郊中學讀書的我和我哥哥,雙雙在上海師範學院【即現在的“上海師大”】參加高考。當時的流行語是:一顆紅心,兩種准備。

“題名”,則讀大學;落榜,則去新疆支邊。-- 別無選擇。

7月15日上午語文考試,主要是寫一篇作文,題目是“讀報有感”,先讀一篇“干菜的故事”的新聞報道,據此,寫篇感受。因為自幼家貧,寫著寫著,漸漸入港,憶苦思甜,夾敘夾議,竟然淚滴試卷。監考老師從口袋裡取出一塊手帕,折得四四方方的,遞給我,讓我拭淚。

當年,為人父母者,不像今日,還在幼兒園,就開始謀劃子女的高考夢。

三日考試,父母忙自己的事,也沒多問我們考得好不好。

-- 考不上,就去新疆,讀大學要不少錢吶。(考後數日,父親說,聲音有點兒戚然。)

自幼掙扎於溫飽線上,其實,高考那陣,家中依舊赤貧。憶苦思甜,其實,也少有“甜”可思。

試畢,身心一輕。見附近的一家化工廠張貼告示,因為養豬,該工廠收購豬草,每斤2分錢。我和哥哥就決定去割豬草,除了補貼家用,打算之一就是買兩把油紙傘。

無論是讀大學,還是去新疆,家中都缺傘呀。【後來知道,新疆少雨,不用帶把雨傘去新疆。】當時的傘,有三種:油紙傘,油布傘和黑布傘。我們相中的,是油紙傘,價廉物美,三元左右一把。

今日之漕河涇,屬於徐彙區,高樓林立,當年則是一派滬郊的田園風光。不過,家附近的豬草早已蹤跡難覓。

冒酷暑,頂烈日,我和哥哥沿滬閔路步行一個小時左右,去梅隴,一頭鑽入棉花地,尋割豬草,天氣炎熱,棉花地裡又不透風,因此,汗濕衣衫,有兩次,熱得幾乎要暈眩過去。

二十斤左右的豬草,背回漕河涇,越背越重。-- 百步無輕擔。

滬閔路上,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不知流多少熱汗,不知喘多少粗氣!

幾天功夫,人瘦皮黑。父母見了心疼,連連勸我們“歇工”,可是,每日天蒙蒙亮,我們就出發去梅隴了。

記得在化工廠交售豬草時,在一個本子上要登記姓名。哥哥寫了姓名“炎炎”,我問,咋叫此名?他答:赤日炎炎似火燒呀!接著,我就寫上了“黑皮”。哥哥見之,“撲哧”一笑,說了聲“好沒文采!”我說,鄰居不是叫我們“小黑皮”了嗎?

8月中旬,錄取通知書寄到家中。兩人雙雙考入復旦大學,我讀外文,哥哥讀中文。得錄取通知之次日,我們步行去徐家彙【當時為省五分錢的車費,經常步行兩個小時,往返於漕河涇和徐家彙】,在一家日雜商店,選購了兩把暗紅色的油紙傘。打開油紙傘,一股油香撲鼻,滿心喜歡。

進入復旦體檢,我的一米七三的個頭,體重僅僅九十九斤。沒有同學叫我“黑皮”,卻有人叫我“小排骨”。

秋去冬來。1964年12月9日那一天,走霉運!

下午,上體育課。復旦大門對面就是我們上體育課的大操場【現高聳著“文科大樓”】。體育老師是一位剛從上海體院畢業的年輕人,他先讓我們跑步,跑著跑著,渾身發熱,老師讓同學脫去外衣,同學們遵命,外衣既脫,或穿毛衣,或穿球衫,一個個精神抖擻。可是,我沒有脫,仍舊背著厚重的外衣。

-- 哎,你怎麼不脫呀?難道你的外衣是租來的,舍不得脫?

-- 哈-哈-哈!(與我同寢室的七位男生大笑起來)【當時復旦一個寢室住八個學生】

我的室友知道,我的那件球衣破了,有好幾個補丁,其中一個補丁圓圓的,不偏不倚,正巧當胸,那是母親用一塊另色的厚布給補的。當年住復旦7號樓135寢室,一位好事的室友趁我睡覺的時候,在這塊圓補丁上用毛筆寫上了一個大大的“勇”字,醒來見之,室友大笑不止。

-- 清兵一個,清兵一個!他們邊說變笑。-- 我則哭笑不得!

體育課上,外衣一脫,“勇”字,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跑步結束,內衣全濕。人的思維有時如此不可捉摸。-- 也許,內衣濕淋淋的,好似雨淋了一般,想到了打傘避雨?臉上火辣辣的,想到了舉傘遮顏。油紙傘,我的油紙傘!此刻,我忽然記起昨晚去圖書館自習時,帶去了,可是後來好像忘記帶回寢室!

尷尬的體育課一結束,風似的,17歲的我,直奔圖書館一樓閱覽室,盡管內衣已經濕透。

沒有,桌位邊沒有;

沒有,閱覽室的管理員也說沒有!

回到寢室,頹然坐下。同寢室的還在笑談,甚至還有別的寢室的,聞訊而來,欲看一看我的“勇”字球衣,眾同窗,余興未盡喲。

坐在床沿的我,呆怔怔的,恍忽忽的。

“哇 -- ”的一聲,我堅持不住,終於失聲痛哭......。

人間多有辛酸事 -- 從此我知;人前莫笑他人貧 -- 從此我悟。

在復旦我享受人民助學金15.5元/月,正夠伙食費。此後一月,全月吃素,硬是省下了3元錢,又去五角場買了把油紙傘。

……

走出傘博物館,天色始暗,為了趕5時15分進城的水上巴士,我得從橋西趕到橋東的船碼頭去。再次登上拱宸橋之頂,放眼暮色中的古運河,雙眼始朦朧,竟至淚飛。

一把絳色的油紙傘,晃動於眼前;

“突...突...突...”,冒著黑煙的小火輪,前行於橋下;

-- 哀吾生之須臾,羨“運河”之無窮。 -- 回蕩於心間。

【 2009年11月16日夜定稿】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