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福建游之二—泉州

作者: 翁根松木

導讀初冬福建游之二—泉州 11月6日(星期五) 早晨,在錦江之星集美店結賬之後,開車從集美廈門互通高速路,轉沈海高速公路向泉州北行。這條貫穿福建東北到西南的高速公路,正在進行雙向四車道擴建為六車道的巨大工程,沿途到處都有施工工地,使得行車變得有些困難。100公裡左右的行程,我們用了1小時多才走完。到達泉州下道口下高速路後,再沿福廈國道南行幾公裡就 ...

初冬福建游之二—泉州

11月6日(星期五)

早晨,在錦江之星集美店結賬之後,開車從集美廈門互通高速路,轉沈海高速公路向泉州北行。這條貫穿福建東北到西南的高速公路,正在進行雙向四車道擴建為六車道的巨大工程,沿途到處都有施工工地,使得行車變得有些困難。100公裡左右的行程,我們用了1小時多才走完。到達泉州下道口下高速路後,再沿福廈國道南行幾公裡就是泉州市區,很順利找到預定的錦江之星泉州店。這家店也在市中心區,對面就是東湖公園。入住之後時間還早,我們就到東湖公園散散步,雖然沒有啥風景可言,但有大量綠色植被、樹木,還有不錯的湖,也是市民鍛煉、休閑的好去處。午間在附近一家供應泉州小吃的店解決,再次感到失望,看來我們和這些味道怪怪的福建小吃無緣。

午休之後,考慮到泉州的混亂交通狀況,我們放棄開車出門,直接打車去位於老城東街的名剎—開元寺。據稱開元寺始建於唐代,已有千年歷史。進入山門南邊為大雄寶殿,兩側有長長的游廊,中間是一個大庭院,兩邊生長著8株大榕樹,其中最老的據說已經有800年以上的樹齡,榕樹的樹冠巨大,八棵樹把寬大的庭院整個遮蓋住,遮擋住南國的暑熱陽光,護佑著朝佛的善男信女。老樹根盤根錯節,直徑估計有2米以上。

大雄寶殿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現存建築為明代所建,但仍保存唐朝初建時的巍峨壯觀建築風格。大雄寶殿亦稱為“百柱殿”。據說此殿原計劃為一百根立柱,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實際建成後為86根立柱。殿中梁上桁架有兩排24尊相向的起支撐作用的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又稱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原是佛的侍者,發音美妙。而古代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裡,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雙臂伸展,天女們或手棒文房四寶,或瓜果點心,或絲竹管弦,仿若在聆聽佛法。這些天女形像不但裝飾了大殿梁柱,而且用以代替鬥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這種建築技術和裝飾,在北方寺廟宮殿建築鮮見。佛殿內主要供奉的是大日如來,其兩旁是代表東南西北四方的四尊大佛,連同中央佛大日如來合稱五方佛,這是代表了佛教理論的空間方向,常見的三世佛則代表了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觀念。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我們進入殿堂時候,正在舉行水陸法會,寺中主持帶領一班和尚,頌諸佛、菩薩法號,為普天大眾祈福。在我們這個生活、思想日趨多元化的時代,宗教以其獨特的方式對社會穩定和諧做出貢獻。

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後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戒壇是取得正式度牒的和尚受戒的地方,向來是佛教重地,莊嚴肅穆,以使信眾敬畏佛祖,一心向佛。據稱中國漢傳佛教有三大戒壇,北方的是北京門頭溝戒台寺戒壇,東南有杭州昭慶寺戒壇,東南地區就是開元寺的甘露戒壇了。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鬥拱,交疊上收,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鬥拱也有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戒台壇台的最上層供奉的盧舍那佛為明代木雕坐像,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八尊金剛塑像,他們怒目結發,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戒壇建有藏經樓,珍藏五代時期占據東南的閩王奉獻的金銀《大藏經》,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來自錫蘭島的貝葉經等珍貴佛學典籍,藏經閣還存有佛像等珍貴歷代文物。開元寺中軸線建築兩側,是安養院、佛教博物館等,在博物館正殿有紀念民國時期著名藝術家、高僧弘一法師的展覽,讓我們對這位在中國藝術、音樂和佛學都有傑出成就的高僧有了更多的了解。

開元寺的另一重要文物是泉州東西塔,為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塔身雄偉、形制奇妙。東塔名“鎮國塔”通高48.24米,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與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即是明末( 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外觀雕刻生動,每一層塔壁上刻有十六幅佛教人物浮雕。西塔名仁壽塔。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我們一邊參觀開元寺的珍貴建築、文物,領略閩南佛教的精彩,一邊也為寺院的良好環境與參天古樹而感嘆,在這裡我們還第一次看見了長在樹上的龍眼。

11月7日(星期六)

一早從賓館打車先去塗門街上的伊斯蘭遺跡清淨寺,該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元代重修。清淨寺建築格局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禮拜寺而建。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樓的外觀和中國內地多數結合漢地建築特點的清真寺不同,基本保持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建築形式。大門朝南,用輝綠岩條石砌築,分外、中、內三層。第一、二層皆為圓形穹頂拱門,第三層為磚砌圓頂。樓頂為平台,四面環築“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牆左右嵌有二方陰刻“月”、“台”石刻,為伊斯蘭教徒“齋月”用以望月以便確定起齋日期,中間原建有“奉天壇”,現僅存四圍石牆。西牆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近年在清淨寺東側重新修建了一座禮拜堂,也是典型的阿拉伯大圓頂風格,頂上有高高聳立的星月標志。

清淨寺東邊就是泉州關帝廟。這個道教寺廟始建於宋代,由主廟和左右的三義廟、崇先殿三座並列,各有前殿、大殿三進深,後進新建仿古樓房一幢。由於關帝亦被視為“武財神”,極受百姓崇拜,所以廟內香火終年旺盛。我們雖然很早就到了,但已是朝拜者如雲,香燭味彌漫在空氣中。

在清淨寺和關帝廟前,面對外來的伊斯蘭教信仰和中國本土道教信仰的平和的共存,我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兼容性感嘆。且不說在中東地區或者西方基督教世界,就是在近鄰印度,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錫克教之間也是恩怨不斷,時有流血衝突。只有中國這塊土地,千百年來一直有著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寬闊胸襟,使得每個民族宗教都可以共存。泉州就是幾大宗教融合的例證,據說現在在泉州郊區還有明教寺院,這是源於伊朗的古老宗教拜火教遺存,但我們無暇再去了。

離開清淨寺和關帝廟,我們又打車去泉州北郊的清源山,山下一座號稱“老子天下第一”的宋代老君造像,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 我們購票進入老君岩山門,沿著竹林之間的小路,到達山間的老君石雕坐像。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後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現在老子在大自然之中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神態異常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石像之下,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在野餐,過去和帶孩子的老師聊天,知道是泉州雙語幼兒園的孩子在秋游。歡樂的娃娃們和笑容可掬的老子石像相映成趣,似乎映襯出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樸素哲學思維。我們沿著石像後邊的山路緩緩上坡,到一個號稱“元元洞”的景點,稍事休息,看看到達山頂還有漫長的路,我們自知自己能力,不再勉強,順路下山,乘坐巴士回城裡。午休之後,又去賓館附近的“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看看,感到很失望。不僅藏品不多,且管理混亂,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很多經濟發達的地區,科學文化性質的公益事業遠不如佛道寺廟興旺的事實。



(泉州開元寺大殿前)



(開元寺西塔)



(泉州清淨寺)



(老子像前的兒童)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