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隨筆:“上山下鄉”去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閩南隨筆:“上山下鄉”去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六世祖師惠能 ——仙山佛光 立蛋! 春分到,你立蛋了嗎? 這是泉州近期風行的節氣流行語。 推波助瀾的是《泉州晚報》和《海峽都市報》, 後來才知道,這是咱中國流傳了四千多年的“封建糟粕” ——舂分到,蛋兒俏。 據說,在這天蛋兒都可以直立。 扯蛋吧? 非也,非也! 晉朝就時興立蛋� ...

閩南隨筆:“上山下鄉”去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六世祖師惠能



——仙山佛光

立蛋!

春分到,你立蛋了嗎?

這是泉州近期風行的節氣流行語。

推波助瀾的是《泉州晚報》和《海峽都市報》,

後來才知道,這是咱中國流傳了四千多年的“封建糟粕”

——舂分到,蛋兒俏。

據說,在這天蛋兒都可以直立。

扯蛋吧?

非也,非也!

晉朝就時興立蛋比賽哪!

回家一鼓搗,還真這麼回事。

同事的短訊也追了過來,

——我怎麼立不起來呢?是不是真要等到晚上七點四十四分呀?

……

隔天再倒騰——還立!人品超暴呀,想擋都擋不住。

那些年曾刻意去峨眉山、五台山,傳說中的“佛光”一絕無緣目睹。在我一心走訪德化風雨廊橋的無意間,竟然邂逅了。



我原本是不打算上九仙山的,

就為那所謂的民諺:祈當官,上九仙;求發財,九仙來。

經過一座與長征途中同名的小鎮——赤水,

離縣城二十七公裡,是我藏在心裡多年的地方。

泉州老媼常說,惹龍惹虎,千萬別惹赤水“查某”(泛指女子)。在閩南語中“虎”音與“某”調押韻,“某”又特指妻,“母老虎”的出處或許就這樣子不脛而走的。目前泉州還保留有“赤查某”(特指潑辣、厲害的女子)的口頭語,相對的也有“水查某”(指水靈、溫柔的女子)一說。

——都跟“赤水”脫不了干系。

特別有力的佐證便是鎮區一座仍叫“猛虎”的村子。可見這地方,以前曾是猛虎野獸出沒的“鬧市”墟集。而婦孺老少,不彪悍些恐怕就“弱肉強食”啦。

赤水的地理位置處在福建第二大山脈戴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腹地。往東南十公裡,就是“閩中屋脊”戴雲山麓的(戴雲村)戴雲寺啦;往西北十一公裡,過九仙山隧道就是鄒公無比祖師的九仙山道場。

赤水不像鄰鄉國寶,由“郭阪”雅化而來。也不同鄰鎮從(五代後漢墘祐年間“築垣以遮壅城門”)“上壅驛”衍化為上湧的。而是取自“綿水制赤火”之意,現在的赤水街以前叫做綿水街。

相傳宋紹興三年,有一位“風水”先生(又稱陰陽家)叫陳朗的來到此處“堪輿”。他覺得鎮前的雙髻山“丙向屬火”,恐有火光之虞,遂教民眾破解之術:開“梯嶺”、鍥“石龜”、修“水巷”、砌“七星火”和建“德水殿”的,用來制衡火邪。

之後,日子果真平安而又赤貧地過了下去。不是有句話叫什麼來著,叫,叫——要致富,先修路。

——看來遠古的愚公比起赤水人乃至今人更具有劃時代的超前意識。

這意識呀,一旦覺醒也是擋都擋不住的。原先被大山阻隔了幾千年的人,數年之間不但把九仙山鑽了個大洞,連道路都修到了山頂。九仙山的開山祖師鄒無比,也不得不感嘆“換了人間”的信眾之“無敵”神工。讓他萬萬沒想到的則是,原為遁世清修之佛門聖地,竟成了“祈官求財”的俗世道場。

“濤聲依舊”的惟有峰巒之巔的雲蒸霧繞。



有人曾說我很“胤螢康雪”,

溫習一下典故,知道這是誇我的。不過也有則現代笑話是針砭車胤和孫康(晉朝人),一個困宥於“囊螢”,一個執著於“映雪”的“舍本求末”。

三走德化的初衷,是為了探訪風雨廊橋:縣城與龍門灘之間的萬古橋,潯中蒲阪村(網上說的土阪有誤)的登龍橋(原名惠政橋)和三班橋內村的雙桂橋,以及大興古堡。

一路的搜尋和踏訪,又“冒”出了:

上湧鎮後阪村的長壽橋;龍門灘鎮碧坑村西的粹美橋;雷峰鎮東的長關橋;南埕鎮蟠龍村的龍潭橋;大銘鄉大銘村東的銘新橋(原名大銘橋);春美鄉雙翰村南的廣濟橋(又叫雙翰橋,原是永春通往大田的要道);水口鎮承澤村東的承澤橋(又稱濟美橋);蓋德鄉有兩座,一處是林地村西的宴林口橋(也叫上林橋),一處是濟村村東百米的濟虹橋(又叫有濟橋)。

來德化的方便與快捷,還是離不開那句“口頭禪”——要致富,先修路。德化人又抓住了“泉三高速”(編號為:G72的泉州←→三明)開通的契機,弄了條連接支線。使過去讓人畏途(三、四小時)的深山老縣,到現在與州府的距離僅一個多小時。

一來為了嘗鮮,二嘛是找尋聲名赫赫的萬古橋。記得小時候,在讀泉州有趣地名時從一都鄉(永春)、三班鎮(德化)、五裡街(永春)……一直背到十字路(德化)、百源川(泉州鯉城)、千金廟(南安)和萬古橋(德化)。

原以為像站在喀什街頭一喊“買買提”,大理泉邊一叫“金花”,路人皆知,應者如雲一樣。可是當處在烏雲圍攏的當地“摩的”前,卻無人知曉萬古橋。區域地圖上雖標有萬古橋,卻沒有個准地。

——在潯中鎮和龍門灘鎮之間的村落。

給了個提示,終於有一位“偶,偶”不離其口的漢子接客了。獅口一開,三十紋兩。待離開“龍蛇混雜”之地,才和吳師傅討價還價了起來。看他吹噓自己騎遍縣城內外,無所不知的份上,干脆包了一天。價錢嘛,他也套出我對一村一寨的公裡路數那麼門清,開了個公道的一百二十兩。我便順水推舟地在數座廊橋之外,添加了九仙山和戴雲山。因為去大銘、上湧都必須經過赤水。

想來是有點“蛇吞像”的“一網打盡”,但考慮到戴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只能徒步進山,登上“閩中屋脊”約須四小時來回。不但裝備輜重不足,又單槍匹馬的,時間也不夠充分。況且還要好好感受一番“戴雲山頂白雲齊,透頂方知世界低”,“天下無山高戴雲,低吟猶恐九天聞”。故而游了戴雲寺,在離主峰故道僅一步之遙,忍痛割愛了。改去了三班鎮的大興堡。

——回來之後,一門心思地盼著周末,“中毒”似的!



吳師傅說他是龍門灘人,卻對萬古橋、粹美橋一無所知。奇怪著我怎麼會知道呢?其實都是“道聽途說”來的,閩南老話叫做——“路在嘴上”。

出師不利的則是找不到萬古橋,跑遍了周圍數個村子,訪了許多老人,才“發現”了一座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石拱橋——隆慶橋。後來是一位開著摩托趕集路過的人,告訴我在203省道的225公裡處,有個莊子叫做萬古橋。

莊子的人都說溪前確有座廊橋,後來發大水被衝毀啦。現在的萬古橋就是省道上那座通往龍門灘的公路大橋,走在橋的附近試圖尋找一絲的遺跡,卻看到一串隊服齊整的單車騎手們穿梭而過,不禁露出了羨慕的眼神。

——年輕真好!不是有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嗎?

物競天擇嘛!

天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閃念間想起了遵義的紅軍,隨即改變了行軍的路線。

——去赤水。

赤水街,一間菜館裡。既是避雨歇息,也是解決“民生”大計。

冬筍炒芥菜,聞所未聞,中間還臥著一塊塊肥得流油的五花肉;韭黃炒蛋,曾經在泰寧大金湖邊,我家“小領導”的最愛,也是我又一次改變口味的嘗試;湯要了一份傳說中德化人家都煮的“臭烘烘”東西,一問名曰:苦菜湯。據說能降火解毒,在夏天就像泉州城裡,家家戶戶要熬“寒草干”和“葦莖”當飲料喝一樣。

看吳師傅喝得正歡,皺著眉頭一嘗,嗯!一個字——真苦。

——怎樣?很苦吧!有些東西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可別看這東西“又臭又苦”的呀,好東西哦,既降邪火,又去累解乏。

舀了一碗,眼睛一閉,仰脖而下,且“大義凜然”道: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念念革命老前輩!



吳師傅也覺得邪乎。

赤水街剛剛還春雨綿綿,一過隧道竟成了兩重天。

過了橫杆圍攔的“哨所”,留給“開山的”二十紋兩。吳師傅偷著樂,說沾光了。上回他帶妻兒上山(他那是來求“特碼”的),被敲了三個“買路錢”曾憤憤不平。

他執意把我載到了半山腰的永安岩後,才先到山頂相候。吃飯時看他在鼓搗一些號碼,原來是順路求財來了。

永安岩,又叫荇菜園,相傳是唐開元年間山僧鄒無比種植荇菜之地。後又傳說有蛇王修煉得道(現在的大殿右側仍祠有蛇尊王伽藍)。一直到了明代,才建有史公雲濟祖師的永安岩。

史雲濟是位晉江儒生,游學至在德化,便開館授書。據說晚年落發為僧,法號:妙應。於明天順八年在九仙山坐化,圓寂前囑其弟子:吾大劫未盡,化後懸我骸於大椿杪,甲子一滿則永安於此。

其弟子在明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築寺荇菜園,故名:永安岩。

——在我看來,永安岩是雜燴了儒道佛三教歸一的宗教聖地。又是處在山腰的赤水與大銘的鄉鎮之間,香火一直都很旺盛。

廟門的對聯:永成佛國大千界,安鎮仙山第一峰。寺廟正在翻修,門外停了三輛泉州牌的豪華轎車。金光閃閃的大殿已經完工,廟祝帶著客人正在講解著,靜靜地聽著跟著。

原來廟的周圍還有三奇:方竹、驚木和三杈樹。方竹即四方竹,又名四角竹,四季竹,莖杆呈四方狀。見多了外圓中空的竹林,猛一看真是挺稀奇的。有人開始向廟祝商量著移苗啦;驚木,其實就是南方紅豆杉,之所以叫驚木是人一觸摸就會抖動,有點像含羞草。廟祝笑說,神經過敏。真的很貼切!他賣了下關子,還發現什麼沒有——猜不到吧,你們瞧紅豆杉的樹枝,枝枝朝南;三杈樹,顧名思義是一棵長著三個枝杈的古樟樹。奇就奇在這三枝頭的葉子上,據說右邊那枝的葉子要到八月中秋才開始凋謝,中間的則是十月深秋才會零落,左邊枝頭的葉子卻一年四季郁郁蔥蔥,成了“永不落的太陽”,“安之若泰”。





——彌勒佛像

彌勒佛造像,比清源山的老君石像雕刻年代還要久遠,也是我上九仙山來瞻仰的主要心願。

沿著石階一步一個腳印的上來,靜謐的山林常讓我想起了西藏,想起了那些虔誠的“磕長頭”的信眾。想著走著,沉重的腳步矯健了起來。一離開嘈雜的地方,心靈深處的聲音竟然如此的清晰,靜靜地,風言鳥語的呢喃也變得明晰了起來,如同天籟。

咕咕…咕咕咕…,

惟一聽的熟悉而又陌生的鳥叫。一塊崖壁突出的搖搖欲墜的山石,仰望既像月夜下長嚎的狼頭,側面又如天狗狂哮,一看景區略圖標的卻是點頭石。我不禁地點了下頭,逃也似的離開。

——此處易產生山石滑坡,雨天請注意安全。

景區的警示標語。

撲哧一聲,笑聲是從彌勒廟傳來的: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寺後的山坡上去,幾塊巨石壘疊的洞穴便是鄒無比祖師的修身面壁之處。岩石之上是茫茫的雲霧,新建的亭子點綴山間,縹緲裊裊。入得洞去,一尊因石而雕的佛像占據了整個大洞。這便是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彌勒佛像石刻,也是九仙山的鎮山之寶。

彌勒洞(原名九仙洞)的佛像長約二米七,高三米,周長近九米。據說洞的左側有一處“天然室”,是山僧鄒無比的修行之所。而原先洞內的巨石是一塊形似“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故名九仙洞。洞前的飛升台常有仙樂飄飄,縈繞不去。擾煩了清修的鄒祖師,因而在唐開元年間,請人鑿成了一尊彌勒佛,仙樂茲絕。

——這個傳說,實際上也就是“道釋之爭”的又一例證。



石室峰懸雲帶冷,天池蓮午(舞)水傳香。

——大殿楹聯。

靈鷲岩,九仙山上最高最大的主廟。一走近寺前,鬥大的箴言便撲面而來——祈當官,上九仙;求發財,九仙來。果如對聯所雲,煙霧迷茫,山風獵獵。開車上來的高官顯貴們,個個精神“抖索”。剛剛汗流浹背的我,在濕氣重重中反倒心清氣爽。

新落成的大雄寶殿,氣派非凡。文物價值則蕩然無存,幸好曾被倒毀的山門牌樓,還殘缺地挺立著。殿堂內用玻璃櫃鎖著的兩塊石刻瑞獸,正楷的毛筆寫著:唐代文物。廣場上一座石柵欄無言地聳立於風雨間,經介紹這是建於明代的“虎櫥”。殿後,散落著一些凌亂的石構件,走去一看是斷散的石刻,拼湊起來,依稀有“靈鷲岩寺”的字樣。

今天是周末,開著大奔、寶馬上來的人不少,最不濟的也是騎摩托車的。寺院香火縈繞,和尚們個個樂呵呵地笑成了彌勒佛,讓我想起王朔的《我的千歲寒》——和尚,和尚,和氣風尚!



由靈鷲岩陡直的盤山公路向上,煙雨裊裊的山巔氣像站宛如仙境中的縹緲峰,高聳的觀測機塔時隱時現。一陣風過,幻成了層層薄紗。一陣風來,又雲裡霧裡。山巒的岩石,朦朧間或如帶冠觀音,或像西來駱駝,或若獅子弄首。

走到齊雲洞前的一塊巨石,仿佛是通天的雲梯。攀了上去,極目處惟有翻滾浩瀚的雲海霧天。飄蕩而過的風,不時地撥去了重重的雲層,揭開了一片片繚繞的霧紗。露出了巨石頂端的刻痕——只有天。

我顫顫悠悠地試著站立起來,迎著薄紗背面那輪光圈吶喊,恍惚間,一尊閃耀著七色光環的彌勒佛正對著我微笑。

阿彌陀佛!!

難道,難道這就是“佛光”?

——雲動?

——光動?

——電石閃動!

2009年3月21日游歷德化九仙山、戴雲寺和廊橋數座四月稿成於寸本堂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