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進入胡夫金字塔的真實感受

作者: greatpyramid

導讀很多到埃及旅游過的朋友,由於大金字塔的內部一天只開放上下午各兩個小時、每天只允許300名游客而沒進入塔內,也有小部分因趕時間就純粹順著內部通道、類似爬、到國王室、看看一具石棺、然後原路返回,得出“進去看後悔1小時,不進去看會遺憾一輩子”的感嘆。本人趁公差在開羅兩周的機會,好好游玩了埃及金字塔:三次進入大金字塔、一次進入哈夫拉金字塔、一次� ...

很多到埃及旅游過的朋友,由於大金字塔的內部一天只開放上下午各兩個小時、每天只允許300名游客而沒進入塔內,也有小部分因趕時間就純粹順著內部通道、類似爬、到國王室、看看一具石棺、然後原路返回,得出“進去看後悔1小時,不進去看會遺憾一輩子”的感嘆。本人趁公差在開羅兩周的機會,好好游玩了埃及金字塔:三次進入大金字塔、一次進入哈夫拉金字塔、一次進入紅色金字塔,有不少心得體會,願與喜愛金字塔的朋友共享。特別強調,本人擁用版權,但任何媒體和個人都可免費轉載,希望到埃及旅游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進入大金字塔的機會,錢盡所值啊。

大金字塔是唯一一座塔體內有迷宮似的通道和腔室的;其余的金字塔都只是單個甬道一路下到地層下的腔室,這就是說:別的金字塔只是先在地下挖出腔室、然後在地層上用石塊堆積成角錐狀。

第一次,我買了票鑽進大金字塔內時正趕上一個旅游團也隨後進來,慘啊,因為大金字塔內通道小、旅游團趕時間;偶就彎著腰、沿著斜坡被後面的人趕著一路沒停的爬上去,人多導致裡面的空氣超級渾濁,肌肉都是出於無氧呼吸狀態,就等著明天渾身酸疼了;就這樣被迫的,一直進入大金字塔的中心—“國王室”,裡面空空如野,只有一個“石棺”。 偶耗到旅游團的人都走出“國王室”,就一個人躺在地板,想吸收點神奇的金字塔能量,閉目養神,真爽啊。越來越近的喧鬧聲迫使我起來,有一群人進來,看看摸摸一陣子,就走了。偶繼續,平躺著閉目養神,吸金字塔能。不大會兒,又進來一對旅游者,得,沒轍,偶也閃。

隨後,去哈夫拉金字塔。進入哈夫拉金字塔後,是一直向下走,到塔體下面的地下腔室。這完全不同於大金字塔,但游客比大金字塔還多。

紅色金字塔,是免費的,幾乎沒人,還可以照相。紅色金字塔也是沿著甬道一路下到地層下的腔室,裡面又濕、又悶,還有一股濃重的騷味,是尿嗎?從紅色金字塔出來還想吐。

晚上有應酬。早上,天剛亮就醒了。渾身舒坦、精神氣爽,難以置信啊,是金字塔能量的神奇作用?!上網搜索,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如下,

1 “大金字塔形成一種無形的、特殊的能量,並且這種能量有著許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把一枚鏽跡斑斑的金屬幣放進大金字塔,能恢復光澤;有機食物放在大金字塔內,可以防腐保鮮;如果神經衰弱、疲憊不堪,進入大金宇塔,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就會精神煥發、氣力倍增。”

2 “為什麼只有大金字塔有著神奇的能量呢?首先,大金字塔原本外表面光滑平整,是側面傾斜角約是52°的正四角錐體;而所有原子振動共有的載波頻率的能量向量角度正是52.606°。其次,大金字塔是唯一一座塔體內有迷宮似的通道和腔室的,其空腔可能占總體積的15~20%。最後,純石塊堆壘使其長存不倒。”

3 “大金字塔定向於地球上幾千年,時時刻刻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堆壘所用的石灰石、花崗岩石塊在長年累月中逐漸扮演著儲存能量的角色。宇宙射線或電磁波穿透石塊的同時,能量也會隨著被穿透石塊的吸收而呈現不同的衰減。大金字塔獨特的外型結構--“正”四角錐體以及其特意留有的內部空間,使其是一個很好的共振腔體。來自宇宙的各種射線、人工產生的電磁波在其內部空間和諧共振,結合彙聚的地磁,還有萬有引力的作用,形成一個能量場(pyramid power,通常譯為:金字塔能,專業譯名:匹熱迷能)。此能量場,不僅僅限於金字塔內,還包括從金字塔頂起始螺旋向上向外擴張的範圍。”

4 “大金字塔彙聚天地之能量而為人所用,如保鮮、逆轉氧化、提高細胞組織活力、促進體力和精力的恢復等。金字塔能讓人的記憶力提高30%、思維更敏捷35%、正確解題時間可縮短至1/3,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杜克大學、哈佛醫學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研究中心、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八所著名大學近300例的多中心、隨機臨床實驗證實。金字塔能讓人在較少的睡眠時間內恢復更多的體力和精力,實現少睡不困且精力充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睡眠醫學中心、匹茲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睡眠醫學和睡眠研究中心、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邁阿密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七所著名大學和溫茲勒行為睡眠醫學門診、馬裡蘭睡眠與覺醒紊亂中心2個獨立睡眠診所共2900多例的大規模、多中心、隨機臨床實驗證實。”

真的很神奇,我親身感受到了金字塔能奇特的功效。今天沒事,決定再去大金字塔。

第二次去大金字塔,我買了票,先不進。等每天限定數量的票賣完、最後一撥觀光者進去了,我才鑽入大金字塔。這回,我可以從容、仔細地考查了。塔體把炎熱擋住,一個人在裡面通道慢慢地半走半爬,異常舒服,完全不同與第一次被後面一群人催著不停的前行。大金字塔可以儲備天地的真氣,這我有點信了;因為通道裡涼爽的空氣讓人非常舒服,那種舒服很難形容;如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經過正在修剪的草坪,有點像那種感覺。另外,觸摸通道內的石壁,覺得很涼,甚至給人一種濕潤的錯覺。

1 讓我大失所望的是,大金字塔內許多歷來考古挖掘到的通道和腔室並不向游人開放,如地下墓室,皇後室及南北通道(2002年9月全球直播的機器人探秘),神秘的井孔通道(從皇後通道斜著通到下降通道,總長可達55米),國王室上方的五層 “減重室等。

2 大金字塔內根本沒有壁畫,但有不少各國文體的塗鴉,可能就是“XX到此一游”類的。

3 對“石塊間隙連刀片都插不進”,我在大走廊用名片驗證了。大走廊是由7層光滑的石灰石向內堆壘而成;每上一層的石灰石石塊向內突出7釐米多,形成下寬上窄的結構。

4 國王室的南北牆上各有通風孔道,是石塊堆壘時預留好的,據說都延伸到塔體外部。通風孔道截面大致為正方形,剛好容得下常人的腦袋。

這回沒人打擾了,我就躺在“國王室”的地上睡了一覺。按科學研究成果,吸足神奇的金字塔能量,俺要對得起花的兩次門票錢。

出“國王室”前,用手摸裡面的花崗岩石壁和石棺的時候,感覺它們像是有生命的;和它的接觸令內心很有滿足感,真的難以描述,但這是我的觸覺經驗中最奇妙的感受。不知還有誰游玩大金字塔時,有過這樣的感覺?!

出了大金字塔,繞著塔邊走了一圈。現在的大金字塔外表已殘缺不堪、凹凸不平,有些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得連拳頭都放進去。基底的石塊真是巨大,大多高度為1.5米,直到十六級鮮有高度少於1米的,據估計都重達十幾噸。沒走大金字塔入口的特設階道,我特意站在下一層雙手撐著上一個台階,勉強攀爬了六級石塊,已累得呼哧呼哧的了。

回住處,上網搜索,與自己親身經歷對照,發現不少侃侃而談金字塔的“學者”,根本就沒去過大金字塔,只是搜索、收集別人發表過的只言片語,拼湊到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就能拿出來當偽證。就如答題,隨便湊個回答,就是對的。

1 見崔永元主持的揭密(29),“古埃及大金字塔裡面有很多壁畫,裡面就畫著他們是怎麼拉那塊石頭的”。大金字塔內根本沒有壁畫。

2 見《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謎》,“大金字塔毫無疑問是為胡夫建的。在塔內的國王墓室的屋頂,就寫著胡夫的名字。塔內石頭有當時的建築工人刻上的各種記號,其中有一塊寫著:‘工匠組。胡夫國王是多麼偉大’”。真不知大金字塔塔內哪塊石頭哪刻有像形文字對應著“工匠組。胡夫國王是多麼偉大”?

3 見《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謎》,“考古學家Mark Lehner博士曾經領導過一個著名的試驗:采用古埃及的技術,12個人僅用三周時間就用同樣大小的巨石建起了一座五米多高的小型金字塔”。大金字塔的石塊高度是依下而上遞減的,基底石塊的高度大多為1.5米,直到十六級鮮有高度少於1米的。“用同樣大小的巨石”,那五米多高的小型金字塔也就四級,1→3→9→27,共40塊石塊就堆積成了;12個人已用了三周。可大金字塔有幾百萬塊石塊!另外,大規模、長期運作,食物的供給、器械的耗損和體力的恢復等等是大難題,根本不可以按“12個人、三周時間”來簡單地倍推。

更為重要的是,大金字塔不像別的金字塔只是簡單的石塊堆積物,它內部有著復雜的甬道和房室等空間;與大金字塔的傾斜角度相對應的是,塔內部所有甬道角度都是26度;還有皇後室的南北通道、井孔通道、國王室的通風孔道等,都是由石塊堆壘而行成的,這些都要求依照三角函數的計算來打鑿出不同的異形石塊,並且安放石塊時要求很精確;懂建築工程的人員都清楚,這樣的施工量得增加多少倍。

回國前,第三次進入大金字塔,當然是為那神奇的金字塔能量。

兩周內掏錢三次進入大金字塔、一次進入哈夫拉金字塔、一次進入紅色金字塔,如此經歷的人很少吧。總結點經驗,供後續到埃及旅游的朋友們借鑒吧。

1 盡可能多地了解埃及考古和金字塔的知識。

2 到埃及必看金字塔。但不只是在吉薩金字塔群拍些照、與獅身人面像合個影,一定要舍得花錢(100埃磅)進入大金字塔的內部。對照自己所收集的資料游大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和腔室,也正好在塔內多待會兒,沒法趟下即使站著也能吸神奇的金字塔能量。

3 別的金字塔的腔室都是在地層下的,與大金字塔是天壤之別。想省錢,哈夫拉金字塔可不去,而去免費的紅色金字塔。

4 埃及博物館的胡夫雕像和金字塔頂石別錯過。

5 多帶些小的清涼油、風油精、花露水等。把這些給埃及人當小費,你省錢、他實用,而且很多地方都能通融。幾乎所有的埃及人都在不停地向外國人介紹金字塔,說它的歷史、傳說和價值,說到因底大上尖、極少的空間能用來防腐保鮮而不實用。

6 拿張大金字塔的圖片和簡單的學會“偉大”的發音配合小費,埃及游還是很舒暢的。



(大金字塔內有迷宮似的通道和腔室)


精選遊記: 開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