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地中海郵輪之旅第六站——羅馬Rome(續)

作者: cleveryh

導讀 (聖天使堡和橋頭天使) 從梵蒂岡出來我們就直奔梵蒂岡城外的天使堡,原是教皇在緊急情況下的避難所,現為博物館。因為離關門時間很近了,我們就沒有進去,只在堡外逛了逛。天使橋上的天使雕像形態各異,卻都栩栩如生。 (萬聖殿,最右側照片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墓) 然後我們加緊步伐快步來到了丹布朗(Dan Brown)書中提到的另一名勝——萬神殿(Pantheon)。萬神� ...


(聖天使堡和橋頭天使)

從梵蒂岡出來我們就直奔梵蒂岡城外的天使堡,原是教皇在緊急情況下的避難所,現為博物館。因為離關門時間很近了,我們就沒有進去,只在堡外逛了逛。天使橋上的天使雕像形態各異,卻都栩栩如生。



(萬聖殿,最右側照片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墓)

然後我們加緊步伐快步來到了丹布朗(Dan Brown)書中提到的另一名勝——萬神殿(Pantheon)。萬神殿,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萬神殿的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隆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隆頂。穹隆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這個洞是萬神殿唯一的采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在萬神殿裡我們意外的發現了拉斐爾的墓。這位曠世奇才英年早逝,時37歲,卻留下無數珍品供我們鑒賞。



(納沃那廣場、四河噴泉以及天空中怪異的飛鳥群)

納沃那廣場(Piazza Navona)位於天使堡和萬神殿當中,三者的距離都不算遠,因為怕萬神殿關門,所以把它放到最後逛。廣場的焦點是貝爾尼尼(Bernini)的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Rivees,1651)。當我們到達這裡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在仰天張望,我們也跟著抬起了頭:不知道什麼鳥成群結隊的在天上盤旋,只見天空一片片黑壓壓的,有點恐怖。在廣場的南面的摩爾人噴泉(II Moro/the moor),也是貝爾尼尼的作品。



(君士坦丁凱旋門和羅馬競技場)

第二天,太陽早早的就爬上了天空,又是一個萬裡無雲的好天氣。今天的第一站是羅馬競技場。,羅馬競技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這個用石頭建起的羅馬競技場(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是羅馬最大的環形競技場了,可容納大約5萬觀眾。座位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在不同層:皇室成員擁有特殊的包廂;元老們坐在同一層的“元老席”中,每個席位還刻著元老們各自的名字;然後依此是武士和平民,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准備的。在通往地位較高的席位的樓梯平緩寬大,而通往高樓層低等級的樓梯就變得陡峭狹窄了,階級觀念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反映。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競技場,另有160個出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人群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說這裡只需十分鐘就可以被清空)。

競技場邊上有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和古羅馬廣場廢墟(Foro Romano)。因為這幾天一直都在看廢墟(科林斯遺址、以弗所和龐貝古城),有點審美疲勞了,所以只是在古羅馬廣場廢墟轉了轉。



(羅馬許願池、西班牙台階和馬可·奧勒留紀念柱)

羅馬大大小小有很多廣場,覺得羅馬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和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的人最多。許願池裡滿是硬幣,積攢了人們一堆願望。當然投硬幣是有講究的:投一枚是會再回羅馬;投三枚就要當心了,想離婚還是結婚,看你了。因馬可·奧勒留紀念柱(Colonna di Marco Aurelio)而得名的可隆納廣場(Piazza Colonna)離羅馬許願池不遠,紀念柱上連續不斷的浮雕很有意思。紀念柱建於公元180年,原為紀念剛剛去世的皇帝馬可·奧勒(Emperor Marcus Aurelius),浮雕上描繪的是他大敗德國大軍。1588年,根據教皇希克斯塔斯五世(Pope Sixtus V)的要求,把原來放在柱頂的馬可·奧勒留的雕像換成了聖保羅(St. Paul)的雕像。

羅馬這座古城,兩天遠遠不夠,我們投下了一枚硬幣,希望能再回羅馬!


精選遊記: 羅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