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旅游日記(3)—張掖

作者: lvyou

導讀2008-8甘肅旅游日記(3)— 張掖8.27 嘉峪關-張掖,游馬蹄寺,市區鎮遠樓-明糧倉8:00趕到嘉峪關火車站。站前矗立著張騫騎乘的雕像,遠處是祁連山白色的雪峰,很不錯的景致。08:26開往張掖的T70准時發車,很不巧,列車上有三節車箱是一批赴京上學的新疆中學生的包車箱,而我們這些從張掖上車的乘客都被放進這幾節車中。帶隊老師不讓我們進車箱,只能站在兩節車的接合處 ...

2008-8甘肅旅游日記(3)— 張掖8.27 嘉峪關-張掖,游馬蹄寺,市區鎮遠樓-明糧倉8:00趕到嘉峪關火車站。站前矗立著張騫騎乘的雕像,遠處是祁連山白色的雪峰,很不錯的景致。08:26開往張掖的T70准時發車,很不巧,列車上有三節車箱是一批赴京上學的新疆中學生的包車箱,而我們這些從張掖上車的乘客都被放進這幾節車中。帶隊老師不讓我們進車箱,只能站在兩節車的接合處,擠擠的甭說座位,就連個落腳地都難找。一路“罰站”,10:26到達張掖站,還好時間不長。打車(13元)到縣府街上的張掖賓館(四星,攜程)入住。張掖市區並不大,是四四方方一座老城,面積大約4平方公裡。賓館位於市區西南部,中心廣場旁邊、距木塔、大佛寺都不遠。打電話給網上推薦的鞠師傅聯系包車游馬蹄寺和丹霞地貌。事隔一年,老鞠的出租車鳥槍換炮,從小面包改成了轎車,包車價格也差了很多,去年180元,今年變成300元。張掖是一座兩千多年歷史的老城,古有“金張掖”的美稱,因此我們充滿了期待。收拾停當,出來逛街,順便找些當地小吃當作午飯。遺憾的是,從縣府街沿青年街向東一直走到南街,除了一個烤白薯小攤外,什麼都沒有。只好在南街路口的肯德雞吃了一頓洋快餐。13:20鞠師傅的車到了,上車向南出市區直奔馬蹄寺。汽車在公路上飛馳,與嘉峪關以西茫茫戈壁相比,此地滿眼都是綠色,雖不茂密,但充滿生機。歷史上有“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之說(天水不在此行程中),足見張掖物產豐富,水草豐美。張掖古時又稱“甘州”,甘肅省名中的“甘”字就來源於此(“肅”字則源於酒泉的古稱“肅州”)。馬蹄寺位於張掖市區南62公裡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的岩石上留有深深的馬蹄足跡,傳說系天馬神跡,馬蹄寺由此而得名。馬蹄寺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1小時後來到售票處。景區有大門票(35.2元/人)和“北寺石窟”小門票(門票36.2元/人),大門票中包括千佛洞石窟和自然風光,而馬蹄殿、藏佛殿,以及著名的三十三天石窟都是在小門票中。從售票處往前幾百米就是千佛洞石窟景區。今天是星期三,沒什麼游客。雖同為石窟,但此地石窟與其它地區最大的不同在於,石窟是開鑿在山體內部,山的表面只是露出幾個閣樓式的窗口,觀音殿、藥師殿、大雄寶殿等就建在窗口之中,遠看似空中樓閣。通道也在開鑿在山體之中,將各殿相連。走在其中,如迷宮一般,給瀏覽帶來不少樂趣。“北寺石窟”與千佛洞相距大約幾公裡的樣子。石窟同樣建在一處垂直於地面的山體內,整座山似被掏空了,底層是規模龐大的藏佛殿,旁邊一個窄窄的洞口通向“二層”的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損毀相當嚴重,除大殿之外,兩側偏殿的十八羅漢像很多都沒了腦袋,估計又是文革的“傑作”。一塊馬蹄形印跡的山石陳列在洞內,想必馬蹄寺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此。“三十三天”,這個更像是數量詞的名字一下便記住了。網上搜了一下得知,這是個佛教用語。石窟的建築結構和形式與千佛洞非常類似,但規模卻大很多,從二層到頂,大約共有六層,每層側面有石階相通,置身其中,如攀爬一座老樓,然而這都是古人一鑿一錘開鑿出的空間,工程量之大令人驚嘆。拾級而上,登高遠眺,馬蹄寺風光盡收眼底。



(馬蹄寺 三十三天石窟)三十三天的後山頂上有勝果寺,遠遠的似乎遙不可及;前方是一片開闊地,四周的高山草甸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非常漂亮。景區內搭建有一些裕固族的帳篷,游客可進帳吃飯休息,有裕固族姑娘歌舞相迎,今天不是周末,沒有游人,我們也不願在此消費。返回之前繞過一個荒涼的山包去看了看格薩爾王殿(門票2元/人)。這個景點名頭很響亮,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簡陋不堪的小廟。16:00離開馬蹄寺返城,這時鞠師傅的表現和來時判若兩人,與他交談待答不理,一幅情緒低落的樣子,好像有誰欠他八百吊,搞得我們一頭霧水。直到回賓館後,才聽兒子道出其中緣由:在我和LP下車參觀格薩爾王殿之時(兒子留在車裡),老鞠接了個電話,大意是他前些日子買的一部手機被騙了。原來真的有人欠他“八百吊”。兒子這家伙是長大了,居然也能聽懂大人的事。不過西北人到底爽快,下車時車費都沒收,等明天一塊結。略做休整,打車去市中心的鎮遠樓。張掖有很多面包出租車,起步3元可以跑遍市區,既實惠又方便。始建於明代的鎮遠樓俗稱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點上,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彙的交彙處,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了。斜陽之下,巍峨壯觀。市內還有另一處景點“明糧倉”,攜程網上介紹得不錯:“明糧倉地處張掖城區東大倉院內,舊名甘州倉,俗名大倉,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建造……”,此外,明糧倉還是電視劇《天下糧倉》的拍攝地。可奇怪的是,彈丸之地的張掖,問了幾個當地人居然都不知道這個地方。最搞笑的,LP在前面問一位當地老大爺,當我走到近前時,大爺轉身問我:“你知道咱這附近有個明糧倉嗎?” —— 原來把我當成本地人了。


(鎮遠樓)總算有一位知情者指明了位置,但說那早已不是個景點了。按照指引來到“明糧倉”大院兒,果不其然,現在這裡已改為物流公司了,只有門口一塊“天下糧倉”的大型廣告牌還能證明這裡曾拍過電視劇。廣告牌下的鐵籠裡關著一條看家護院的大狼狗,此情此景真令人哭笑不得。我們也不敢靠前,遠遠地以牌子和狼狗為背景,拍了張照片證明到此一游。又逛了逛旁邊的農貿市場,感受當地人的生活,這是種享受。18:50打車(3元)去青年東街的“甘州小吃街”吃晚飯。張掖小吃很多,這是所有老城的特點,雖然小吃街人氣不是那麼旺,但網上介紹的灰豆湯、蕎麥面、梗粉、魚兒粉、豆腐腦、搓魚面等等,這裡應有盡有。遍嘗各種小吃,味道都還不錯,但卻難有哪種稱得上美食。街上杏皮水(1元/杯)隨處可見,買上一杯,邊走邊喝,感受傍晚的涼爽,好不愜意。經過中心廣場時,正逢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市直專場演出。天色已黑,廣場上人山人海,演出逐漸進入高潮,霓虹燈裝點的夜景格外漂亮。8.28 游丹霞地貌,市區大佛寺-西來寺-木塔早點攤在街上根本見不到,賓館南的南城巷路口有一家拉面館,門庭若市,似乎是早點的唯一去處。吃過早餐,8:40鞠師傅的車子趕到,上車前往張掖西部的丹霞地貌景區。從市區向西走張肅公路是最近的路,不過因為中途有維護路段,所以我們直接向北取道臨澤方向出市區,繞了點兒路,大約9:30到達目的地。車子拐上一條不起眼的土路,在一個簡易的木欄杆前按了幾下喇叭,一位婦女過來收費(標價10元,實收5元/人)後,打開欄杆放行。這是一片未經開發之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連一個游客也沒有。轉過一個小山包後,五彩斑斕的丹霞地貌赫然映入眼簾,令人為之震撼。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幾乎寸草不生的廣袤丘陵,仿佛由各色彩條編織而成,如油畫一般,越往深處景色越發美麗壯觀。置身其中,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神奇而不可思議。


(丹霞地貌)站在山巔,極目遠眺,四周荒涼而美麗。我們是唯一的游客,仿佛身處另一個星球。不多時又一批游人到來,偌大的曠野增加了幾分歡樂的氣氛。興奮之余,我們犯了個低級錯誤:沿著“彩條”爬上了另一座山包。“這些‘彩條’是不能踩的”,鞠師傅的善意提醒,令我們如夢方醒,懊悔且不安。整個地貌是由松軟的泥土而非岩石構成,如果所有游人都這樣做,恐怕用不了多久,眼前的神奇便會面目全非了。對不起,我們錯了……11:10離開景區。路上談起張掖本地的小吃,老鞠為我們推薦了一家“牛肉小飯”。12:00回到市區,正好是午飯時間。小店就在青年西街與勞動南路交口處,名為“牛肉小飯面筋館”。所謂“牛肉小飯”(3元/碗),食如其名,饃一樣的面餅被切成米粒大小,澆上特制的鹵汁,再加上幾片切得薄薄的牛肉,味道口感俱佳,堪稱張掖第一美食(我們的評價)。所謂“面筋”,乃是西北涼皮的副產品,配上鹵汁,也是難得的美味。小店客人多得連座位都難找,生意極其火爆。食罷意猶未盡,記得昨天在甘州小吃街還有一種小吃“雞肉墊卷子”沒來得及品嘗,於是打車過去,接茬吃二回。雞肉墊卷子(6元/份)做法類似於新疆大盤雞,寬大而筋道的面條(2釐米寬)與雞塊一起紅燒,量大味美,可以位列張掖第二美食(也是我們的評價)。這一頓(或兩頓?)午飯,實在飽得厲害。大佛寺(門票40元/人)位於回賓館順路的民主西街上。始建於西夏時期,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磐像,是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因此又稱“臥佛寺”。有多位網友提到了它正在維修,歷時似乎已不止一年。現在工程只剩鐘鼓樓尚在修繕,也已進入尾聲,因為下個月寺院就有重大的佛事活動。寺內除大佛之外,還有一處重要文物 —— 土塔。土塔又稱彌陀千佛塔,高33.37米,通體白色,與北京妙應寺(白塔寺)白塔十分相似。大佛釋加涅磐泥塑臥於正殿之中,身長34.5米,其規模之大,在正殿狹小空間內竟無法用相機取全景。前幾天在莫高窟也看到了同樣的釋加涅磐像,不過規模略小一些。


(大佛寺 土塔)寺院內比較清靜,蘋果樹上已掛滿了清澀的累累果實,不久即將收獲。山西會館與大佛寺僅一牆之隔,不需門票,也無人看守。院內空蕩蕩的,連個人影都沒有,讓人有些發毛。14:40離開寺院,天上飄起了細雨。路上買了個哈密瓜,回賓館避雨休息。這雨說大不大,睡了一覺,卻還沒有停的意思。不願這麼浪費時間,決定冒雨去西來寺看看。西來寺位於西來寺巷,與賓館隔著一條街。與攜程上的描述有些差距,西來寺是一個小小的寺廟,不收門票,也沒有什麼參觀價值。不過寺院已有500年歷史,現在是甘州佛教協會,所以香火還不錯。木塔位於中心廣場西側,也算是張掖的標志性建築。據介紹木塔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算來也有1400年的歷史。塔高32.8米,全塔沒有一釘一鉚;塔身修長,遠觀非常漂亮。遺憾的是周圍正在施工,雨天泥濘得很,無法靠近,只能遠遠地拍幾張照片留念。



(木塔)

直到18:30已過,雨還在下。來到鼓樓(即鎮遠樓),尋找網上推薦的夜市解決晚飯。天色已逐漸暗了下來,街上空蕩蕩的,哪有夜市的影兒啊!是因為下雨,還是時間太早?在街上窮搜,但毫無結果,南大街連個飯館都找不到。過了一個多小時,不得已在一家商場的地下一層美食城就餐。這種地方恐怕全國都一樣,東西馬馬虎虎,毫無特色可言。美食城燈光昏暗,食客稀少。給兒子要了一碗酸湯水餃,這家伙可能餓極了,吃得津津有味。哎,難道張掖最後的晚餐就是這個嗎?心存不甘,決定再到鼓樓那邊看一眼。我們的堅持得到了“回報”,這時唯一一座帳篷已在路邊搭起,篷內支起的燒烤爐……!告訴老板把串烤上,先到旁邊的德客士吃個漢堡,回來正好開餐。我們向來都是燒烤攤最受歡迎的“VIP”,原因自然就是吃得多。把旁邊的食客吃走了兩三撥,我們仍在不停的加“菜”,9個燉羊蹄+數十烤肉串,一頓大餐,可謂心滿意足。8.29 張掖-武威經過一夜的雨洗,空氣格外清新。氣溫下降了不少,幸好我們隨身帶了夾克。到牛肉小飯面筋館最後一次品嘗“張掖第一美食”,那裡的生意仍然好得不得了。8:00打車到東站,買好武威的車票(50元/人)。班車8:30出發,前往此行的下一站 —— 武威。總結:兩天來的所見所聞,對張掖還是有點看法:從馬蹄寺的門票管理、丹霞地貌的未開發、到明糧倉的沒落,再到甘州小吃街不旺的人氣……,張掖守著搖錢樹,卻不能充分利用,如此下去,“金張掖”只能是一個歷史名詞了。提示:1) 張掖出租車轎車起步5元,面的3元。2) 鞠師傅電話:139936236853) 去武威的班車在汽車東站,流水發車,票價50元。不能提前買票。整理於 2009-6-14


精選遊記: 張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