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革命聖地——井岡山

作者: sxm202

導讀“浮躁”好像已經成為現今社會最恰當的代名詞,每件事情似乎都無法以一顆純粹的心去做,或者說無力去做,因為即便不是主動地興風作浪,我們其實也扮演了被動地推波助瀾的角色。走了太多的地方,大多是在喧囂的人群中擠來擠去,要麼就是摻雜了很多庸俗的地方利益,而這一次不論是否自願卻徹頭徹尾的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在江西逗留的時間不長,所以沒有太� ...

“浮躁”好像已經成為現今社會最恰當的代名詞,每件事情似乎都無法以一顆純粹的心去做,或者說無力去做,因為即便不是主動地興風作浪,我們其實也扮演了被動地推波助瀾的角色。走了太多的地方,大多是在喧囂的人群中擠來擠去,要麼就是摻雜了很多庸俗的地方利益,而這一次不論是否自願卻徹頭徹尾的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在江西逗留的時間不長,所以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唯一感受到的是無時無刻不彌漫的紅色氣氛。自己又是再一次陷入了對中國近代革命史的緬懷中,跟隨我的腳步去追尋先烈的足跡吧。住的地方就在據稱為南昌市最繁華的街道——八一大道上,離著名的八一廣場也是非常的近。於是,到了傍晚便和同事一起去瞻仰“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走了幾分鐘,我們便來到了八一廣場,周圍是繁華的商場、賓館、餐館,林林總總似乎與這豎著的紀念碑有些不搭調。或許像紀念碑這類的東西就該在一片肅穆中包圍,這樣才能讓人在安靜中沉下心來去緬懷和思考。形式總歸是形式,對於了解過那段歷史的人,心中永遠都有一座碑。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英雄的血沒有白流,也許他可以看到自己為今日的繁華所作的貢獻,相信他會瞑目。廣場實在沒有什麼其它可以瞻仰的,悻悻而歸就當飯後散步好了。

工作安排得很緊張,再沒有時間能出來走走,還好最後安排了去井岡山走走,否則似乎有白來江西一趟之嫌。

對井岡山還是充滿了向往,在這裡走出了多少革命先輩,而且中學課本上的井岡翠竹描寫的也是令人神往。一大早,就在昏昏欲睡中趕往井岡山了。一路上,油菜花遍地,美不勝收,不禁讓人想起了騖源,只是這次卻沒有機會了。只好瀏覽下路邊一望無際的金黃了。

恍恍惚惚中,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茨坪鎮。這個小鎮位於井岡山主峰北山麓,明未建村時,因滿壟遍布柿樹,故名柿坪,後以方言諧音稱茨坪。茨坪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上最大的村莊。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首次到達這裡後,就成為紅軍的常駐之地。一直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在這裡,毛澤東和朱德、陳毅、彭德懷等同志共同領導了井岡山鬥爭,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留下許多革命遺跡。現在的茨坪,已成為井岡山政治、經濟、文化和旅游接待中心,各式新型建築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儼然一座風景秀麗、環境優雅的高山旅游城,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年革命時代的風貌,只有在各式紀念館中從那些破舊的擺設和歷史資料中來尋找舊時的痕跡。一下車,我們就被一大堆推銷紀念品的男男女女圍住,這架勢早已司空見慣,我們都有些麻木了。大家餓得已經頭暈眼花,直奔吃飯地點才是第一要務。小飯館的地方菜還是不錯,也或許是我們太餓了,飯菜很快一掃而光,因為行程安排得很緊,大家來不及休息,踏上了井岡山上山之路。

首先抵達的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茨坪北山上。整個陵園規劃用地400畝,由紀念碑、紀念堂、雕塑園、碑林四大部分組成。走近陵園大門,便見宋任窮同志題寫的園名。登上108級石砌台階,便是設計新穎、氣勢莊重的紀念堂,彭真同志手書的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燙金大家鑲嵌於門額。大廳正面牆上是毛澤東同志的親筆死難烈士萬歲六個貼金大字;大廳陳列櫃中,存放著部分井岡山紅軍的骨灰和井岡山根據地近萬名烈士名冊。兩側耳房陳列著井岡山鬥爭時期犧牲的革命先烈的社會主義時期病故的革命先輩的遺像和生平簡介。以前我對革命博物館甚是不感冒,這次卻是細細的跟隨導游瀏覽了一遍。這個紀念堂文獻、實物、圖片和輔助展品非常詳盡。尤其讓我覺得沒白來一趟的是看到了賀子珍的本人照片,一直誤以為賀子珍很醜才會導致毛澤東移情江青,現在看來我倒覺得賀子珍氣質上遠勝江青。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和倔強,不過也許正是這種英雄氣概才會導致二人很多地方產生分歧,也許是不妥協的精神才導致不願委屈求全,其中的真實不為外人所知,一代女傑的悲慘隕落卻著實讓人唏噓。


出了紀念堂,我們沿山而行,有些失望的是來得不是季節,翠竹是不可能看到了,滿眼是因百年不遇的雪災而被壓折斷的竹子,很是讓人心疼。三月份的江西,嚴寒的冬季余威猶在,一片蕭瑟的景像,倒是更映了紅色革命的悲涼氣氛。過了一會,我們來到了井岡山碑林。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組成,因勢而構,曲折回環,別具一番情趣。井岡山碑林為書法家舒同題寫。碑文有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紅軍的題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手書,部分知名人士和書法家的墨跡。其思想內容豐富,書法藝術精湛,真是會讓書法愛好者肯定會覺得不虛此行。而對於我這個門外漢,也只有羨慕的份了。

出了碑林,繼續向山上走去。行走在井岡山上,總有一種豪情在心中激蕩,眼前仿佛出現革命先輩們的瀟灑身姿,高舉旗幟、振臂疾呼、快意恩仇。遙想當年這些人全是二十歲左右的熱血青年,真是亂世出英雄。現在這個年代怕是不能再出現這種英才輩出的局面了,大家走的都是同一種模式,小學直至大學,然後找個穩定的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能在幻想中體驗一下英雄情結了。

走神中,導游告訴大家我們抵達井岡山雕塑園,這是全國第一座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人物雕塑園,塑有井岡山鬥爭時期部分主要領導人和著名人物的雕像19尊,有毛澤東、朱德、陳毅、賀子珍等。這些雕塑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神形兼備,形像地再現了這些領袖人物當年的風貌。還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瞻仰到了革命英雄的音容笑貌、了解到了他們的英雄事跡。為他們中很多英年早逝的人扼腕,一個個都是青年才俊,用自己的鮮血鋪就了革命成功之路,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讓人折服。

在山上行走著,這次確實不同於以往,一來季節的確不對頭,沒有美景可以欣賞,二來情緒總是被一種激昂卻又帶著些悲涼的氣氛所包圍,心情自然不在看景了。心中不免有些慨嘆,這些人中英豪自不在少數,但是最後功成名就的確是少數幾個幸存下來的人。看來只要能在槍林彈雨中活下來就是一種成功了,革命最開始的時候毛澤東並不是很顯眼,當時多少英才的鋒芒都蓋過他,只不過有的在後來或者走上了革命的反面,又或者犧牲在戰場上,再或意志不夠堅定,凡此種種。時間的事情也大多如此,有的時候把一些事情歸結命運也並不是逃避,好多時候光有努力是不夠的,有的人運氣就是總差那麼一點。

慨嘆中來到了黃洋界保衛戰紀念碑,它位於哨口工事山頂,豎碑高12米,正面鐫刻著朱德的題字:黃洋界保衛戰紀念碑,背面是毛澤東的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塊橫碑正面刻著毛澤東手書《西江月.井岡山》詞,背面是朱德手書黃洋界三個大家。黃洋界之名,原是當地民成黃氏和客籍移民楊氏兩姓的地界,因地屬萬洋山分支,楊與洋同音,後人便改寫成黃洋界而流傳下來。站在黃洋界,舉目四望,群山起伏,雲霧彌漫,白茫茫似汪洋大海。群山埋忠魂,悲涼之氣油然而生,無論多風光最後都化作一縷青煙、一抔黃土,為了信念犧牲在當今社會還能找到多少,問自己也無法找到答案。


只有一天的時間,想全面了解那段歷史的歲月痕跡著實很難,我們也只能盡可能的多走幾個景點,留下點滴印像。最後一個革命景點是毛澤東舊居。這裡原是一棟農民住房,1927年至1929年,毛澤東同志常住在這棟民房的中廳和右後間。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一樣,穿單衣,睡稻草,晚上點一根燈芯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這篇光輝著作。在毛澤東、朱德同志的舊居裡,陳列著他們當年用過的床、草席、桌凳、桐油燈、馬燈、地圖、硯台和毛筆、籮筐、扁擔等用品。當年吃過的紅米、南瓜、秋茄子也陳列在堂屋裡。當年中央井岡山前敵委員會及軍械處、公賣處、紅軍被服廠、教導隊、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和紅四軍軍部等舊址,依然保存如故。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當時的艱苦生活,身臨其中依稀看到了當年偉人的身影,就是這樣的條件我們的紅軍仍然能打敗裝備精良的國民黨,真的是有一種精神作支撐,如果我們現在還能找到這樣的信念就好了,不至於出現那麼多的哈日哈韓,沉醉在靡靡之音。

一路走來,大多是人文景點,感受的也是激昂和沉痛,或許是為了轉換心情,導游帶我們到了井岡山一處別樣的美景——水口瀑布。沿著蜿蜒的石路前行,水聲伴隨我們的腳步,雖然是寒冷的天氣可是水已經解凍,潺潺的流著。水面清可見底,很純淨。撲面而來的一股涼濕的空氣,沁入心脾,心情也一下開朗、輕松了許多。小徑與溪水並行,心致隨景物變換。林深樹密,涼風徐徐。小徑忽上忽下,幽谷時寬時窄,溪水時緩時急,使水口的聲音更是變化多端。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一處開闊的地方,水聲也大了起來,原來目的地已經到達,一段飛瀉而下的銀鏈映入眼簾。好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道。向下望去,墨綠色的深潭幽幽的、清清的,讓人的心靈也感覺到了純淨。

回到賓館已經八點多了,一歇下來倦意都湧了上來。這一天確實走了很多路,可我們今天走過的路是多少英烈用鮮血走過來的。踏著他們鋪好的柏油馬路,真該問問自己是否有資格。從沒發現自己原來也有一份這麼強烈的赤子之情,深入其中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無悔。雖然沒有機會做一代梟雄,也許真的該對任何事情都有一份責任和堅持、有一份抱負和信念,這樣在平淡的日子中也能對得起自己來世上走的這一遭。


精選遊記: 井岡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