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5)--德裡(上)

作者: 往往

導讀印度之旅(5)--德裡印度的首都是德裡,而我們真正接觸它卻是從尼泊爾返回以後。 所以最後再來敘述金三角的最後一個頂點。1911年,英國殖民統治者駐印度總督將首都從加爾各答遷至德裡,在舊城以南3公裡處興建新德裡,到1929年完成系列建築,從1931年起,新德裡開始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宣布為首都。德裡見證了印度的幾度興衰。現在的新德裡是一番繁榮的景像, ...

印度之旅(5)--德裡印度的首都是德裡,而我們真正接觸它卻是從尼泊爾返回以後。 所以最後再來敘述金三角的最後一個頂點。1911年,英國殖民統治者駐印度總督將首都從加爾各答遷至德裡,在舊城以南3公裡處興建新德裡,到1929年完成系列建築,從1931年起,新德裡開始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宣布為首都。德裡見證了印度的幾度興衰。現在的新德裡是一番繁榮的景像,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城區街道呈放射狀,向四外延伸,到處街道寬闊,翠綠的樹間著清活的街道,是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行政中心,還有使館區等一系列極其漂亮的建築。這裡科學研究機構很多,許多大學也建於此。還有國立博物館、全國美術館、德裡堡博物館、戰爭紀念博物館、手工藝博物館等,以及許多文娛、體育設施。著名的尼赫魯大學就位於市郊。印度獨立後,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和亞洲運動會也曾在這裡舉行過。只是我們沒有時間仔細去看。德裡實際分為舊德裡和新德裡兩部分,新德裡為於南部,與舊城隔著一座德裡門。德裡是古老傳統和現代化相互結合的一座城市。老德裡如一面歷史鏡子,展現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裡則是一座裡程碑,讓人們看到了印度前進的步伐。老德裡歷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約1400年。後來這裡曾先後出現過7個德裡城,到公元前1世紀,印度王公拉賈·迪裡重建此城,德裡由此得名。這使我想到。如果北京當年采納了梁思成的建議,我們也會有新舊兩個北京,一個反映了北京的輝煌歷史,一個見證飛速發展的新北京,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可惜這一切已經無法實現了。印度卻做到了。我們是住在新德裡的,一早我們先到舊德裡去參觀,德裡的堵車十分嚴重,就連我們這些在北京飽受堵車之苦的人都感到了難以忍受。頭天晚上,德裡下了一場雨,雨並不大,但因排水設施有問題,到處都是積水,進到舊德裡,看到的是狹窄的街道,二三層高的殘舊建築、牛車、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電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裡,在車上看到了那些集市,人口密集程度也是遠遠高於北京的。新舊德裡猶如兩個貧富懸殊的鄰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它的總人口為1130萬(1997)。

我們今天本來是要去看德裡的紅堡,可是紅堡周圍都不能停車,我們的車繞著紅堡轉了一周,雖然大家一再呼吁停個地方,可司機就是不敢停,說停了警察要罰錢,好在我們在阿格拉已經看了紅堡,留點遺憾吧。於是我們來到位在亞穆納河畔、紅堡邊的甘地陵園,是許多人前來對印度之父-甘地表示尊重與緬懷的地方。在甘地1948年1月30日被刺殺,根據印度教的習俗,他的遺體就被運到德裡亞穆納河畔被焚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美麗的公園,他也成為了聖雄甘地的陵園。這是我在印度見到的最干淨美麗的地方,綠草茵茵,奇花艷麗,由於頭天的雨,地上還是濕的,但我們被要求脫鞋,開始我們還穿著襪子,可是襪子很快吸飽了水,所以大家都打了赤腳。這一天不知是印度什麼日子,很多學生前來游覽,他們看到我們非常友好,頻頻的和我們打招呼,特別希望擠進我們的鏡頭。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我一次一次舉起相機,還要揮手“嗨,嗨”,哈哈,跟檢閱一樣。我對甘地的了解很少,資料說:聖雄甘地(1869~1948年),現代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印度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東方最富影響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印度現代史上、乃至20世紀上半葉亞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國度裡,甘地被人們尊稱為"瑪哈德瑪",亦即偉大的靈魂或聖雄,這是印度人對最有智慧的人的尊稱。這位孱弱矮小的老人怎麼能夠博得人們對他的尊敬,他以非暴力號召群眾聯合起來抵抗暴力,對抗凶殘的殖民者……他的身上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力量? 甘地一向是個富有爭議的人物。無論對於他的敵手,還是他的親密戰友抑或普通群眾來說,他始終是一個謎。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獨立鬥爭,卻多次支持英帝國主義的不義戰爭;他受過西方現代教育,卻詛咒西方現代文明,迷信愚昧落後的治療方法。在一些人看來,他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來,他無異於“帝國主義的幫凶”、“群眾性民族解放運動的叛徒”。因此對於甘地,傳記作家們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或看法也就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我們的導游就說:其實甘地並沒有人們說的那樣偉大,印度的獨立是因為二次大戰列強們忙於打仗,顧不上過問印度的事,利用了這個機會,甘地號召人們在經濟文化上抵制外國,最終獲得獨立的。至少這也是印度一部分人的看法。我們的導游是德裡大學中文系畢業,娶了個台灣太太在摩托羅拉工作。自己開個韓國車,在印度也算個中產階級了。踏著冰涼的甬道,走進一片草坪,中央立著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碑,旁邊點著不滅的火柱,四周擺放著緬懷甘地的鮮花,草坪圍繞著由砂岩建立的圍牆,牆上刻畫著翻譯成各國語言的甘地名言,雖然游客們爭先恐後的在陵前拍照,但是空氣中仍彌漫著肅穆的氣氛,連孩子們也都安安靜靜的,他們在進入陵園以前大都光了腳,實在說,夠冷的。隨後,我們的車就一直來到了印度門。印度門是1921年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印度陣亡的7萬名將士而建的,又稱“印度戰士紀念碑”,位於拉傑巴特街東端,巍峨聳立在王子公園中心,。它的外形與法國巴黎的凱旋門相似,高48.7米,寬21.3米,全部用紅砂石砌成。拱門高42米,門上端刻著“印度”的英文字母及修建年代,門洞兩壁鐫刻著1.3萬多名陣亡將士的名字。拱門頂端有一個直徑3.5米的大油燈,每逢重大節日,夜間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遠遠即可看到。印度門東側的三支旗杆懸掛著印度海、陸、空三軍軍旗,三軍衛兵輪流為它站崗值日。中心燃燒著聖火,來參觀並六年的印度人也不少。這一天不知道是什麼日子,還有很多印度的小學生前來參觀。這裡相當一個小公園,一點大的小水池裡有孩子在在乘腳蹬船,他們穿著校服,不同的學校小幅的顏色不一樣,但比中國的校服好看,邊玩還常常有好的和我們打招呼。他們游玩過後在每人領到一盒飯在草地上野餐,看來生活也是不錯的。



(德裡市容)



(新德裡市政廳)



(甘地陵)



(印度門)



(衛兵)


精選遊記: 新德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