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如歌——吳哥浮雕圍廊精解之四

作者: 深度自游

導讀北廊東翼:克利希納(Krishna,即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戰神魔王班納(Bana) 經過未經雕飾的東北角亭閣,北廊東翼的浮雕描繪了克利希納擊敗魔王班納的情景。這段浮雕長66米,依然乏善可陳。 開始處向西6米的地方,是八臂克利希納騎著神鳥加魯達,普拉丟曼(Pradyumna)和大力羅摩(Balarama)在前後追隨,手裡拿著犁。在向西3米,伽魯達被騎著犀牛的火神阿什尼(Agni)噴出� ...

北廊東翼:克利希納(Krishna,即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戰神魔王班納(Bana)

經過未經雕飾的東北角亭閣,北廊東翼的浮雕描繪了克利希納擊敗魔王班納的情景。這段浮雕長66米,依然乏善可陳。

開始處向西6米的地方,是八臂克利希納騎著神鳥加魯達,普拉丟曼(Pradyumna)和大力羅摩(Balarama)在前後追隨,手裡拿著犁。在向西3米,伽魯達被騎著犀牛的火神阿什尼(Agni)噴出的火焰牆阻住了去路。克利希納騎著伽魯達又出現了,實際上他在這幅浮雕的不同場合出現了四次,最後他終於與魔王班納開始決戰了。魔王長著無數條胳膊,坐在由一只獅子模樣的奇怪動物牽拉著的四輪戰車裡。克利希納用法輪一下子就砍掉了魔王1000條臂膀的998條。眼看勝利在望,但是在浮雕的最後5米,克利希納卻在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上跪倒在大神濕婆面前,饒恕了魔王班納。濕婆的兒子伽內什(Ganesha)坐在他的腳上。這部分浮雕的下方,隱士們坐在凱拉薩山的岩洞中正在祈禱。

北廊東翼:克利希納(Krishna,即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戰神魔王班納(Bana)

經過未經雕飾的東北角亭閣,北廊東翼的浮雕描繪了克利希納擊敗魔王班納的情景。這段浮雕長66米,依然乏善可陳。

開始處向西6米的地方,是八臂克利希納騎著神鳥加魯達,普拉丟曼(Pradyumna)和大力羅摩(Balarama)在前後追隨,手裡拿著犁。在向西3米,伽魯達被騎著犀牛的火神阿什尼(Agni)噴出的火焰牆阻住了去路。克利希納騎著伽魯達又出現了,實際上他在這幅浮雕的不同場合出現了四次,最後他終於與魔王班納開始決戰了。魔王長著無數條胳膊,坐在由一只獅子模樣的奇怪動物牽拉著的四輪戰車裡。克利希納用法輪一下子就砍掉了魔王1000條臂膀的998條。眼看勝利在望,但是在浮雕的最後5米,克利希納卻在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上跪倒在大神濕婆面前,饒恕了魔王班納。濕婆的兒子伽內什(Ganesha)坐在他的腳上。這部分浮雕的下方,隱士們坐在凱拉薩山的岩洞中正在祈禱。

北廊西翼:神魔大戰

這部分浮雕長94米,工藝精良,描繪了一段神魔間的戰爭。在這幅浮雕中,印度教中21位重要的神明和他們的坐騎悉數出場,堪稱印度教版本的封神榜,他們包括以下比較著名的:

從這段浮雕最東側開始處

27米:財富之神俱吠羅(Kubera),騎著亞克沙(Yaksha);

33米:火神阿什尼(Agni),坐在犀牛拉的四輪馬車中;

37米:戰神斯甘達(Skanda),騎著孔雀;

44米:眾神之王,天帝因陀羅(Indra),騎著神像埃拉瓦塔(Airavata);

54米:大名鼎鼎的大神毗濕奴(Vishinu),騎著神鳥伽魯達(Garuda);

60米:多頭阿修羅卡蘭米(Kalanemi),坐在馬拉戰車中;

63米:死亡之神閻摩(Yama),坐在水牛拉的四輪戰車中;

67米:大神濕婆(Shiva),坐在兩頭公牛南迪(Nandi)拉的戰車中;

71米:大神梵天(Brahma),騎著神鵝漢沙(Hamsa)

76米:太陽神蘇利耶(Surya),坐在馬拉的戰車內;

86米:海神伐樓那(Varuna),騎著5頭巨蛇那伽(Naga)

西北角亭閣:

由於西面是吳哥寺的正面,因此西北角的這處亭閣與西南角亭閣一樣,四個壁凹都被做工精美的浮雕裝飾上,而作為背面的東面的東北和東南角的亭閣估計本來是想等到裝飾完西側的門面再來施工的,但是不知是因為強敵入侵還是國力不支就停了下來,這一停就是數百年。

這裡的12幅浮雕中的九幅取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另外三幅雖然還未考證確切,但相信與之關系也相當密切,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介紹一下《羅摩衍那》的情況。

《羅摩衍那》形成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後200年之間,最初講述的是一個部落首領羅摩的戰爭冒險經歷,隨著史詩不斷被人傳誦,被加入了大量神怪和宗教內容。雖然在書的第一卷聲稱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但學者已經證明這第一卷其實是後來創作的。現在流傳的《羅摩衍那》共七卷,主要內容是:

斯裡蘭卡國王------魔王羅婆那(Ravana)經過艱苦的的修煉,獲得了戰無不勝的戰鬥能力和無懈可擊的防衛能力,並籍此開始大肆攻擊眾神,甚至擄走風神伐由(Vayu)和火神阿什尼(Agni)。於是梵天和眾神的請求大神毗濕奴除掉羅婆那。毗濕奴說羅婆那其實並非無懈可擊,人或猿是可以擊敗他的。於是他讓眾神轉世為猿,自己轉世投胎為考薩拉(Kosala)國王十車的四個兒子:羅摩(Rama),婆羅多(Bharata),羅什曼納(Lakshmana)和薩特魯克納(Satrughna)。大兒子羅摩(Rama)是四個兒子中最傑出的,也是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羅摩衍那》就敘述了毗濕奴轉世的羅摩於眾天神轉世的猴軍打敗羅婆那的故事。

羅摩十六歲的時候幫助天神維希瓦密特羅(Vishwamitra)打敗了魔鬼。天神帶著他和他的弟弟羅什曼納(Lakshmana)參加米提拉(Mithila)王國國王迦那卡(Janaka)的祭祀。國王有一張濕婆曾使用過的大弓,無人能使。因此他就宣布誰能拉開這張弓就可以娶她的美麗的女兒悉多為妻。羅摩很輕易的就拉開了弓,而且由於用力過大,將它都拉斷了。於是他就娶了悉多,實際上悉多就是毗濕奴的妻子室利女神轉世下凡。他們婚後不久,十車王將王位傳給了羅摩,但在加冕前,十車王的第二個妻子吉迦伊(Kaikeyi)要求國王將王位傳給她的親生兒子婆羅多(Bharata)。由於吉迦伊曾救過十車王的命,得到許諾可以滿足她的任何兩個願望,十車王只好答應她將王位傳給她的親生兒子婆羅多後,並且還要將羅摩流放14年這兩個要求。羅摩不願讓父親違背諾言,自願放棄王位去流放,悉多和羅什曼納自願追隨他流放。

當他們在一片森林中居住下來,距流放期滿就差六個月時,碰巧經過這裡女魔蘇裡帕那卡(Surpanakha)看到了羅摩並深深的迷戀上他,隨後百般引誘羅摩不成,惱羞成怒企圖攻擊悉多,卻被羅什曼那射中了鼻子和耳朵,落荒而逃。她去求他的哥哥,斯裡蘭卡島上國王,魔鬼羅婆那,幫她除掉羅摩,還說要除掉羅摩最好的辦法就是搶走悉多。於是就發生了浮雕上所描繪的一幕:馬利傑變身金鹿引誘悉多,悉多請丈夫捉住它,金鹿於是引開羅摩和羅什曼納,羅婆那擄走悉多。

羅摩兄弟一路追尋悉多的蹤跡,半路上他們戰勝了魔鬼卡班達(Kabandha),於是卡班達告訴他們悉多被羅婆那擄走,如果要奪回悉多就要請猴王蘇格裡瓦(Sugriva)率領的猴軍幫助。猴王派風神伐由的兒子神猴哈奴曼(Hanuman)去找悉多。哈努曼在羅婆那的宮殿找到了悉多,悉多交給哈努曼一枚戒指,托他轉交給羅摩已表示自己的清白。

哈努曼告訴羅摩悉多的下落,於是羅摩率軍隊來到印度。在那裡,羅婆那的弟弟維比薩納(Vibhishana)因為勸羅婆那與羅摩兄弟講和而被趕了出來並加入了羅摩的軍隊。羅摩軍隊與羅婆那軍隊隔海相對,羅摩請猴軍中的神匠納羅(Nala)修建了一條跨過海峽連接印度和斯裡蘭卡的大橋。羅摩的軍隊跨海與羅婆那的軍隊在斯裡蘭卡進行大戰,打敗了羅婆那的軍隊,殺死了羅婆那,奪回了悉多。但是羅摩對悉多的貞節產生了懷疑,悉多痛苦萬分,為證實自己的清白,她撲進了一堆雄熊熊燃燒的大火裡,但火神阿什尼分開火焰,並將悉多交還給羅摩,並告訴羅摩悉多是清白的。

羅摩和悉多回到了出生地阿約提亞,但不明真相得人們還是懷疑悉多的忠貞和清白。於是悉多召喚大地將她吞進地下。羅摩悔恨萬分,痛不欲生,整日哀悼悉多。一天,毗濕奴的坐騎迦魯達(Garuda)接引羅摩升到天國。在天國,羅摩恢復成毗濕奴,並見到了恢復成女神室利的悉多,他們幸福的團聚在一起。

故事大致如此,下面介紹以此為題材的浮雕:

北側壁凹,東面

浮雕中兩個貴族模樣的人坐在宮殿裡接受眾人跪拜,其中一人頭戴三尖帽;另有兩人俯臥在宮殿下,頭發披向宮殿外,目前無法考證它描寫的是什麼情節

北凹,門上

浮雕描寫的是羅摩和拉什曼納用弓箭與在樹林誘捕了悉多的魔鬼馬利傑(Maricha)搏鬥,魔鬼的左臂捉著悉多,右臂持矛與兄弟二人交戰。

北凹,西面

浮雕描寫的是悉多為證實自己的清白而撲向烈火的情節。但是由於這處浮雕破損嚴重,悉多的形像已經完全沒有了,但火焰仍然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來,火焰的右側因該就是當年悉多的浮雕形像。

西凹,北面

浮雕描寫的是羅摩取得蘭卡之戰的勝利後,回到了故土阿約提亞(Ayodhya)。他乘坐著財富之神俱吠羅(Kubera)的四輪戰車。窗楣上裝飾著神鵝漢莎(Hamsa),窗戶右邊,群猴們有的跳舞,有的彈奏樂器慶祝勝利。

西凹,門上

浮雕右側是猴軍站在羅摩和拉什曼納身後,兄弟倆正勸說羅婆那的兄弟之一,浮雕左邊的維比薩納(Vibhisana),加入他們的軍隊共同作戰。維比薩納的頭飾是典型的魔界的流行式樣。

西凹,南面

哈努曼在斯裡蘭卡羅婆那的宮殿找到了悉多,悉多托哈努曼帶給羅摩一枚戒指以表示自己的忠貞。悉多旁邊坐著的是羅剎——塔加塔(Trijata)

南凹,西面

浮雕中四臂毗濕奴正在靜坐冥想,右邊坐著一個小一點的人物形像,仙女們他們的四周飛舞,浮雕描繪的是《羅摩衍那》的那段情節尚未考證。

南凹,門上

羅摩和拉什曼納與魔鬼卡班達(Kabandha)大戰,卡班達在這裡是一個無頭的怪物

南凹,東面

描繪的是在米提拉國(Mithila)國王迦納卡(Janaka)舉辦的比武招親大會上,羅摩用弓箭射中了一支棲息在輪子的一只小鳥,而其他人根本拉不開這張弓。於是羅摩贏得了比賽,和國王的女兒悉多成親。

東凹,南面

克利希納(Krishna)正騎著神鳥迦魯達(Garuda),他的妻子站在他的右邊迦魯達的胳膊上。他們正從與阿修羅納羅卡(Naraka)激戰的瑪尼帕瓦塔山(Mount. Maniparvata)班師凱旋。克利希納身後滿是樹木的巨大的三角形就是瑪尼帕瓦塔山,眾將士排列在克利希納的周圍,手裡拿著戰利品

東凹,門上

這裡描繪的是羅摩兄弟與猴王蘇格裡瓦(Sugriva)結盟的場景。羅摩拿著弓站在中間,猴王面衝著他。

東凹,北面

在浮雕頂部是毗濕奴,他斜躺在巨蛇阿南塔(Ananta)身上,他的妻子室利(Lakshmi)托著他的腳,仙女們在他的頭頂上飛翔。阿南塔在大洋上漂浮著,這一點被它周圍大量翻滾的魚群表現出來。浮雕下部,作為八個方向的保護者的眾神騎著他們的坐騎排成一列來拜見毗濕奴,請毗濕奴出面消滅魔王羅婆那。這些天神安從左至右的次序排列,分別是:

財富之神俱吠羅(Kubera),騎著亞克沙(Yaksha),他是保佑北方的神明;

海神伐樓那(Varuna),騎著神鵝漢沙(Hamsa),他是保佑西方的神明;

戰神斯甘達(Skanda),騎著孔雀;

風神伐由(Vayu),騎著馬;

天帝因陀羅(Indra),騎著神像埃拉瓦塔(Airavata),他是保佑東方的神明;

死亡之神閻摩(Yama),騎著水牛;

火神阿什尼(Agni),騎著犀牛;

肯杜(Ketu),騎著獅子;

再往下靠近窗的地方,是太陽神蘇利耶(Surya)和月神金德拉(Candra),他們坐在他們的馬拉的四輪戰車內。

西廊北翼----蘭卡之戰(Battle of Lanka)

這裡是圍廊的最後一幅浮雕,取材於《羅摩衍那》中羅摩和羅婆那在斯裡蘭卡決戰的場景。蘭卡之戰在《羅摩衍那》中的地位就如同俱盧之野決戰在《摩柯婆羅多》中的地位一樣重要。之前眾人或神造的一切的因,在大戰中都得了果報,然而一場大戰又接下了以後的因,正是佛教中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浮雕生動的描繪了《羅摩衍那》中這段最高潮部分------羅摩和他的包括猴軍在內的盟軍軍隊,打敗魔王羅婆那,救回妻子悉多的情節。這幅作品雕刻工藝極為精致,在大戰中雙方將士貼身肉搏的景像刻畫得精細傳神,六七個世紀後我們站在這裡,仍然可以仿佛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殘酷與激烈。

和前面的浮雕作品的布局安排一樣,最主要的人物和場景都集中在這段51米長的浮雕的中部:從開始處向南21米,羅摩彎弓搭箭站在神猴哈努曼的肩上,站在哈努曼旁邊的是魔鬼維比薩那(Vibhishana,前面介紹過,維比薩那是羅婆那的兄弟,本想勸羅婆那與羅摩講和,但反而被羅婆那趕出斯裡蘭卡,在羅摩的勸說下,加入了盟軍)和羅摩的弟弟拉什曼納(Lahshmana)。再往前五米開始至浮雕的結尾,每隔2到3米就描繪了雙方主要將領捉對廝殺的情景,按照順序是:猴將納羅(Nila)與羅剎魔鬼普拉斯塔(Prahasta);猴王波林的兒子安迦達(Angada)在和瑪哈達拉(Mahodara)交戰中扭著他的坐騎大像的長牙;20個胳膊的羅婆那坐在獅獸拉的戰車中;安迦達和瓦傑拉(Vajra);安迦達和那蘭塔(Narantaka);然後是另一只猴將抓著兩條巨龍的後腿;最後是哈努曼與尼蘇姆巴(Nisumbha)和猴王蘇格裡瓦與庫姆巴(Kumba)。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