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巴拉之旅

作者: moment7

導讀我的香巴拉之旅――如果錯過了香格裡拉的春天,就不要錯過香格裡拉的秋天了。 香格裡拉在哪裡?也許會有部分菜鳥會這樣問,香格裡拉也稱中甸,是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除了香格裡拉縣,迪慶州還包括德欽縣和維西縣。 據說,香格裡拉一詞,是美國小說家James Hilton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一塊永恆的和平和寧靜的土地。是個有雪峰峽谷、金� ...

我的香巴拉之旅――如果錯過了香格裡拉的春天,就不要錯過香格裡拉的秋天了。

香格裡拉在哪裡?也許會有部分菜鳥會這樣問,香格裡拉也稱中甸,是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除了香格裡拉縣,迪慶州還包括德欽縣和維西縣。

據說,香格裡拉一詞,是美國小說家James Hilton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一塊永恆的和平和寧靜的土地。是個有雪峰峽谷、金碧輝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廟宇、被森林環繞著的寧靜的湖泊、美麗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皚皚雪山、廣闊無垠的草原、鮮紅的狼毒花、神秘的喇嘛寺院......這個世外桃源究竟會是什麼樣子?讓我們出發吧。

第一日:

2009年10月16日的清晨乘坐上飛往麗江的航班,經停昆明一個小時,下午到達麗江機場。之前在網上預訂的了昔街連鎖客棧的德豐大寶客棧,他們已經安排了車子到機場接了。50元,47分鐘,到達麗江古城,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麗江了。德豐大寶的院子陽光依舊燦爛,雕梁畫棟,典型的納西建築風格,記得我第一次計劃來麗江的時候,在網上找住宿,一眼就相中德豐大寶了。

客棧主人把我在北京就讓他給我們的寶貝:紅景天,以及預防不時之需的氧氣罐送來了。晚飯吃了石斑魚,忍住旖旎曖昧的麗江之夜,早早上床睡覺,養足精神。我住的房間還是前幾次住的209,麗江的秋天晚上還是蠻熱的,德豐大寶客棧是古城為數不多有空調房間的客棧,尤其是衛生間(本人常以衛生間判斷酒店標准),超大蓬頭,干濕分離,衛生間面積足夠大,還有一個漂亮的窗台,窗台上放著一個小桌子,擺放各種飲料和茶具。至此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麗。

第二日

10:20 准時發車,一開始的路不太好走,路窄彎道多,時速不超過40碼。過了一個多小時後開上二級公路,路況就好多了,時速可以達到60~80碼。但是路上還是不時看到一些時速不超過20碼(絕對是保守估計)的貨車不緊不慢地爬著,有的時候還排成一條長龍,看著都替他們著急,真不知他們爬到香格裡拉要多長時間?

進入中甸地界之後,路上的風景逐漸慢慢美麗起來,海拔也不斷上升,從兩千上到三千多,坐在車上還沒覺得啥,但是如果出去運動的話,應該會有不適應的感覺。

我們在快到中甸縣城的時候(後來聽說是小中甸)路過幾個藏民的村莊,第一次看到這麼有藏族特色的建築和風景,感覺非常新鮮,而且色彩干淨,景致漂亮極了。可惜中途都沒有停車,沒能近距離觀賞,在車上拍的照片效果也不太好。

在傍晚八點左右(注意是傍晚,雲南一般八點半以後才天黑),終於到了中甸縣城。縣城不大,下了汽車後本來打算走到旅館的,沒想到一下車就兩腿發抖,頭暈乎乎的,貌似高原反應,加上行李也不少,就攔了一輛出租車,6塊錢兩分鐘就到了我們訂的天界神川大酒店。

這個酒店是迪慶州唯一的五星級飯店。剛走入大堂的時候,還真是感到震驚啊,沒有想到在中甸這樣的小縣城也能有這麼豪華的酒店,而且客房預訂情況火爆,大堂跟九寨天堂有幾分相似,有游泳池和花園,有透明的頂棚,我們訂的房間是豪華標間(價格750/間/晚),豪華標間都在一樓,曲徑通幽地走了一段路以後,在花園的一側找到了自己的房間。進入房間之後,更是倍感驚喜,房間非常的大,配置也很好,但是在這裡要小小地批評一下天界神川,竟然不能用信用卡做預授權,但是付款就可以,說是可能無法取消預授權,無奈只能用現金當押金,作為五星級的飯店,這樣的金融服務實在是不應該。

問題出在高原反應。雖然我早早就叫麗江客棧的朋友給我准備好了氧氣,紅景天,出發前居然忘記了!!!我自從下了汽車就感到力不從心,心跳得厲害,頭也暈乎乎的,這就是傳說中的高原反應。草草吃了一點當地的米線,就趕緊去酒店的氧吧吸氧。氧吧設在醫務室,由於大部分“病人”是高原反應,所以專門設立了吸氧的場所,費用每分鐘一塊錢。除了氧吧,也可以租氧氣袋,50元/個,或者買氧氣罐,30元/個,但是最有效的還是氧吧,氧氣罐只能在外游玩的時候應急用。一般的病人吸20分鐘就夠了,吸好以後感覺好多了,醫生囑咐說不能洗澡或盡量縮短洗澡時間,不能劇烈運動,動作盡量慢,蹲立要緩慢等等。聽說我第二天要去梅裡,醫生極力勸說我不要去,因為縣城的海拔才3300米,而去梅裡的途中最高的有4300米,目的地飛來寺也至少有3600米,現在已經有反應了,到那裡就更撐不住了。德豐大寶客棧的朋友給我打來了電話,詢問忘帶氧氣,是否有高原反應,感動一下。

我想來想去,好不容易來一趟,就是為了看梅裡雪山,怎麼能不去呢,咬咬牙決定再去買氧氣罐。由於一路奔波,實在是累壞了,很早就睡了,可惜睡得不深,老是醒,可能跟高反有關系。

第三日:

早上八點起來,感覺沒啥高原反應了,看來休息是很重要的。把大部分行李寄存在酒店(後天還要回來),九點和司機在酒店門口會合出發。司機是典型的康巴漢字,看起來很厚道,三十多歲的年齡,身材魁梧,皮膚黝黑,頭上帶著一頂藏式的皮帽,身穿牛仔衣褲,乍一看,真像美國的西部牛仔。初次跟藏民打交道,心裡本來還有些惦念不安,怕溝通有問題,或者難相處,幾分鐘過後疑慮就打消了,我們的司機漢語說得還可以,而且性格隨和,豪爽,很好說話。拿了一張司機的名片,名片上赫然印著某莊園自然保護區理事,不禁心生好奇起來。後來慢慢我們了解到,他可是正宗的中國西部牛仔哦,關於這點我後面再詳說。

跟司機商量了一番之後,決定今天的目標是梅裡雪山,路線是從中甸縣城到德欽的飛來寺,途徑納帕海-尼西鄉-奔子欄-東竹林寺-白茫雪山-飛來寺觀景台-德欽縣城-最後到達飛來寺,全稱約187公裡,耗時約7個小時。今天的天氣還好,晴朗,就是雲層有點厚,但願能看到梅裡雪山。

路上的第一個景點就是納帕海。納帕海其實是一個草原,離縣城很近。由於趕路,今天就不進去了,只在遠處了望了一下,拍了幾張照片,景色還是不錯的,藍天白雲綠草,成群的牛羊,看起來非常干淨,給人心胸寬廣寧靜的感覺。據司機說雨季的時候,納帕海被水覆蓋,變成湖,而“海”在藏語裡的意思是湖,那個時候風景是最美的。

不過,現在這個季節也不錯,草原上開滿了大片大片黃色狼毒花和不知名的野花。據說隨著季節的變化,狼毒花的顏色也會改變,到了秋天的時候會變成紅色。顏嬌姿美的狼毒花,雖然美得讓人神往,但有奇毒,人畜不能食,甚至不能碰,並且它周圍的草本植物很難與之抗爭。關於狼毒花,由於它的名字和特性,人們賦予了它很多的傳說和文化內涵,包括把它視為情人的像征,美艷誘人卻不可接近,否則完火自焚。甚至還有一部時下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以狼毒花為名,講述了一個草原上很另類的八路軍戰士的故事。總之,狼毒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只屬於草原。雖然它的出現和蔓延會導致草甸的退化,但是沒有狼毒花,那會是什麼景像?

在納帕海,還碰到了一個小插曲。我們在拍照片的時候,旁邊正好也停了一輛車,下來幾個人貌似很專業地擺弄一些攝影器材,還有一個長發的藏民漢子。我們的司機還上去用藏語打了招呼,開車了以後他告訴我們,這是香格裡拉當地一位著名的歌星,我立即後悔剛才沒給那位歌星拍張照,甚至沒有仔細端詳端詳,郁悶。我問司機,香格裡拉有沒有追星族那樣的粉絲,司機笑著說,唱歌對藏民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每一位藏民都會唱歌,歌星只不過是一種以唱歌為職業、比一般人有名或者有錢的人而已,大家都把他們當作一般人看待,沒有什麼追不追星的。我頓時肅然起敬,這種平和的心態和對物質的從容是多少世俗的人所望塵莫及的啊,不禁感嘆自己的庸俗。

離開納帕海之後,我們很快就開始盤旋上山,雖然山路有很多的S彎甚至U型彎,但是路況還是不錯的,據司機說,這條柏油路是去年才通車的,一直到德欽,修路以前是泥石子路,非常難走,去梅裡路上單程要花兩天時間,現在只要一天就可以了。

上山了以後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山路和車子在森林裡蜿蜒前行。公路下面就是萬丈的懸崖,在危險的路段都有護欄。司機說,新公路剛通車的時候,不少去梅裡雪山的自駕游車輛從這條路上翻下去,主要是因為對路不熟,彎太多,車速過快,一到轉彎的地方就來不及反應,直接就下去了。我聽得毛骨悚然,脊背發涼,看來這條路線不適合自駕游,還是在當地包車,請熟悉路線的司機比較好。

師傅說,這是他今年第26次去梅裡雪山了,對路很熟,還說他跟梅裡有緣,在26次中只有兩次是沒有看到梅裡雪山的,所以我們這次也應該能看到。如果知道一點梅裡雪山的人都知道,能看到梅裡雪山是很幸運的,這座號稱為藏區第一神山的雪山常年雲霧繚繞,據說只有少數跟梅裡有緣的人才能看到全貌。關於梅裡,有很多很多的傳說和故事,這些我後面再詳談。

師傅一路上都跟我們閑聊解悶,他說他小的時候很調皮,剛上學不久,有一次老師因為他調皮搗蛋體罰了他(大概就是敲板栗),他一氣之下就拿起鉛筆戳了老師的屁股,老師惱羞成怒,叫他以後不要來了,那個時候老師的話就是聖旨,說不要就不要,沒有什麼義務教育之說的,無奈他爸只能把他領回去了(相當於勒令退學了)。就這樣他幾乎沒有念過什麼書,從小跟著他爸放牛放羊,那個年頭像他這樣的也挺多。

到了14歲的時候,他爸給他買了一輛解放牌貨車,讓他開始跑長途貨運。17歲的時候,他爸給他找了個媳婦,就這樣他連姑娘的面都沒見過就回家結婚了,現在有兩個孩子,大的上初中了。我很驚訝地問,這不是典型的包辦婚姻嗎,怎麼都解放這麼久了,還有這樣的事。他說,這樣的事在當時還是很普遍的,他都算比較晚結婚的了,很多同伴14、15歲就結婚了呢。聽得我目瞪口呆,看來國家和政府還是挺尊重藏族人民的習俗的,沒有強制執行結婚年齡的限制。

剛結婚不久,師傅就離開家去緬甸跑中緬邊境的長途貨運了,因為這條線路賺錢比較多。賺了一陣辛苦錢以後回國,買了小車開始跑旅游客運,先後還換了好幾輛車,托旅游開發的福,生意還是不錯的。師傅說他最常跑的線路是香格裡拉和拉薩之間,比香格裡拉當地跑的還多,在他的客人裡,老外居多,因此他也會一些英文,至少簡單的交流沒有問題。這令我非常佩服,這個幾乎沒上過一天學的人竟然比很多大學生的人英文還要好,原先我就聽說在藏區英文比普通話普及,看來不假啊。

我們的車漸漸開出了森林,來到了山頂的一個驛站,眼前赫然出現了一個甚為壯觀的峽谷。司機停車讓我們下來拍照。只見雄偉的高山連綿起伏,在群山之中的縫隙裡,點綴著零星的藏族村莊,裡面大概居住著祖輩在此耕種、畜牧的藏族人民吧。驛站很小,有小賣部和停車加水的地方,有一位藏族老人坐在公路旁,嘴裡不停地念著什麼,懸崖邊上還有一個木椅長凳,面對著大峽谷,大概是供游人坐在上面欣賞峽谷的風景吧。我一面呼吸著微薄的空氣,一面感嘆藏族人民的頑強生命力。

不知為什麼,從森林裡出來之後,公路兩旁都是光禿禿的,沒有什麼植被,稀稀拉拉的都是小樹苗,多少有點缺憾,司機說,曾經發生過森林大火,加上砍伐嚴重,成批的木材從香格裡拉運出去,幾年的光景,就把很多原始森林都毀了。好在最近幾年香格裡拉政府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進行了嚴格的采伐控制,不允許藏民用木材取暖做飯,甚至不允許用木材搭建屋子。去過藏區的人可能都知道,藏民的建築基本上都是用木材搭建的,尤其是長了幾十年以上的的杉木。為此,我們司機還抱怨了幾句,說有的藏民一輩子就造一棟房子,一用就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所以木材用量不大,不會對環境有太大的影響,政府應該尊重藏民的建築傳統和習慣。當然,對山裡村民的生活用木材政府還是管不到,也沒法管,所以現在鄉下還是保留著用木材取暖做飯和搭建屋子的生活方式。

離開山頂之後,車子開始慢慢下坡,途中路過了一個叫尼西鄉的地方。據師傅很自豪地介紹說,尼西鄉在香格裡拉非常有名,以生產陶瓦罐出名,用尼西陶罐熬的尼西土雞(另一特產)是鮮美無比,聽得我口水直流。本來想過要買一個回來,後來看了一下體積頗大,貌似不方便攜帶,因此作罷了。

過了半個多小時,來到峽谷的腹地。我感覺海拔應該低於兩千米了,因為呼吸開始順暢起來,而且公路兩邊的植被開始變得多樣化,最多的是一種白色的帶刺的小花,叫不上名字,滿山遍野都是,還有一條小溪流沿著公路流淌,令人心曠神怡。忍不住讓司機停車,跟小溪流、小白花合了個影,還很奢侈地蹦跳了幾下,舒展筋骨。去過高原地區的人可能有體會,由於害怕高原反應,保留體力是最重要的,所以輕易不要做劇烈運動。

不一會,我們到了一個村子的村口(好像是叫上頭村),司機建議我們步行到村子裡去看看。村口有一個很大的白塔,白塔連著很多細繩,繩上掛滿了經幡,這就是藏區最典型的祭祀建築了。這座村子不大,倚著一條河流,大概十幾二十戶人家的樣子,建築雖然是藏式的,但看起來比較現代,家家都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我估計這個村子是尼西鄉的,托了生產陶罐的福,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成為了香格裡拉地區的典範。

我仔細端詳了一下他們的莊稼地和農宅,想找找看青稞和藏驁長啥樣,其實我當時是不知道,在海拔這麼低的地方是不可能有青稞和藏驁的。結果是我們只發現了大片的玉米地,還有一些看起來絕對不是藏驁的土狗,甚是失望。碰到一位村姑坐在她的田地旁休息,似乎在悠閑地欣賞著眼前的河景和菜地裡的勞動成果。令我不禁感嘆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來。

我們在村裡的小賣部買了一雙解放牌運動鞋(就是那種軍綠色的很土的膠鞋),8塊錢,就當紀念吧,現在在大城市已經買不到這種鞋子了。在村裡還遇到了剛從一輛大巴上下來的老外,他們都興奮地東瞅瞅西瞄瞄,看來他們也覺得挺新鮮的。其實,香格裡拉在外國還是挺出名的,可能是因為《失落的地平線》的緣故吧,很多老外慕名而來。

離開了村子,我們的車子開始往上爬了。聽說我想看青稞和藏驁,師傅熱情地邀請我們後天去他們家做客,去觀看他的農場和牧場,還有藏驁。他說他們家住在一個與事隔絕的世外桃源,前兩年他在他們家的莊園建立了一個自然保護區,名叫香巴拉自然保護區,風景非常漂亮,曾經有個台灣商人出價幾百萬要買下那塊地,被師傅拒絕了;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可以在他們家住幾天,上次他接的客人就到他們家住了一個星期。我們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到了半山腰的時候,又到了一個景點,司機說這是觀賞並流的地方。我們根據司機的指點,走到了一個觀景台,往下一看,只見金黃色和綠色的兩條河流在觀景台下彙集在一起,向遠處奔騰而去,景色蔚為壯觀。據說那條金黃色的河流就是金沙江,金沙江的對面就是四川,這一面就是雲南。其實迪慶地區是三江並流的腹地,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的並流,在並流的地方人跡罕至,但是景色非常雄偉壯觀。這裡的小並流比起三江並流應該是小巫見大巫了。

過了山頂,車子在迅速地盤旋下降,大概過了一個小時作後(12:30),就到奔子欄了,奔子欄是方圓百裡最大的一個鎮,也是我們梅裡之行海拔最低的地方,只有一千多米,比麗江(2000多米)還低。絕大部分去梅裡的游客都要在這裡休息吃中飯,甚至住一個晚上(適合有高原反應、但又想去看梅裡雪山的人,但是這樣就看不到日出了),尤其是新公路修好之前。因此鎮上到處都是在此憩息的車子和游客,很是熱鬧,飯店、旅館、手工藝品商店布滿了路旁。

奔子欄鎮就建在金沙江畔,走幾步就可以到江邊,江的對岸就是四川,這還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觀察金沙江,以及金沙江對岸四川的地界。由於植被稀少,對岸的景像看得一清二楚。抬頭遠眺,在對岸陡峭的高山上,稀稀落落地建著一些藏族小村莊,通往小村莊的道路都是一些看起來非常險峻的羊腸小道,據司機說,那是馬道,車子是不通村子的。那些馬道看起來就只能容一匹馬通行,而且陡峭的地方,幾乎就是垂直的,讓人聯想起所謂的天路。我不禁再次感嘆藏族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令人奇怪的是,從尼西鄉開始一直到現在這個地方,我們所經過、看到的山都是光禿禿的,似乎整座山都是碳酸鈣組成的。在峽谷地帶,還有很多貨車出入,甚至造成堵車,聽司機說,這些車都是運礦石的,這些山裡埋藏著數不清的礦石,錫礦、鐵礦、銅礦等等,一車一車地運到昆明,再從昆明運到全國各地。我在想,植被稀少可能就是因為礦藏的原因,就好像石油總是盛產於光禿禿的沙漠和貧瘠的土地裡一樣,財富總是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

在奔子欄,可以時不時地看到喇嘛。這是因為奔子欄附近有一個東竹林寺,在整個香格裡拉地區,有修行僧的只有兩個寺廟,一個是中甸縣城的松贊林寺,另一個就是奔子欄的東竹林寺。現在這兩個寺廟都成了旅游景點。在修行的閑暇,喇嘛可以跑出寺外溜達溜達,自由活動,與常人無異,比如下館子吃飯啊什麼的,我們還看到幾個小喇嘛坐在公路旁打牌聊天,愜意啊。司機說,奔子欄附近還有一個尼姑庵,但是建在很高的山上,因此沒有什麼游客會去,不像東竹林寺,就在公路邊不遠,香火比較旺。至於為什麼要建在高山上,司機開玩笑說,跟喇嘛廟離得太近不安全,哈哈。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喇嘛是不可以結婚的。

我一直認為藏傳佛教是很神秘的事物,什麼轉經啦,轉世啦,很神的。師傅說,有的僧人是家裡主動送去出家的,有的是被廟裡的高僧看中覺得這孩子有慧根與佛有緣,然後家裡人送去出家的,而且一般都是有錢人才將孩子送去當和尚。我曾經問過師傅,為什麼他們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去當和尚。師傅說,這就是藏族人的信仰,漢人不能理解的。藏族人認為,通過念經修行,人可以與神靈接近,修行深的來生可以轉世,因此出家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由於和尚整天念經修行,不幫家裡做農活或家務事,還需要家人或旁人資助在寺廟旁造房子給自己住(也就是說,寺廟不包吃包住,自己解決),因此窮人家裡是沒有條件送孩子去當和尚的。

奔子欄鎮上有一個活佛之家,意思就是某一位活佛的家,也是旅游景點。活佛之家的建築造得金壁輝煌,非常氣派,看著就很富有。據說運氣好的時候,碰到活佛在家,還可以與活佛見上一面甚至聊聊天。

關於和尚、喇嘛、高僧、活佛的關系,在請教了師傅之後,我終於弄明白了。首先,普通的僧人就是和尚。而喇嘛是一種高級僧人,不是所有的和尚都能叫喇嘛,需要僧人勤奮地研讀經書,每天不停地念經文,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後,到拉薩的布達拉宮或印度去參加一年一度的喇嘛考試(我的理解是相當於學位考試或職稱考試),考出來的才能叫喇嘛,考不過的回去繼續當和尚念經,大部分的喇嘛是三、四十歲才考出來的,而且考試的通過率很低。而高僧是指級別更高的、德高望重的喇嘛,學無止境嘛。

活佛呢,就比較神奇了,他是高僧圓寂之後轉世而來的。據說高僧圓寂之時(或之前)會留下一些線索,比如通過圓寂時的手勢或遺言暗示轉世方向,在圓寂以後寺院就會想辦法找到轉世靈童。寺院有時候會選出一位高僧做法事,然後在圓寂的高僧的住所門口灑一些粉末,如果在七日之內粉末上出現腳印,那就意味著轉世了,如果沒有出現腳印,則意味著沒有轉世。還有其他很多方法。在確定了轉世以後,首先要確定轉世的方向,然後由寺院派出高僧分赴各地秘密尋訪靈童,如果找到幾個候選人,則需要從中最後確定一個為轉世靈童,迎回寺廟,舉行坐床儀式。確定轉世靈童的方法有很多,首先看面相,靈童的面相就是與眾不同,眉目清秀,談吐氣質不凡;其次再來判斷是否是某位高僧的轉世靈童,這時可能會拿原高僧的一些信物讓候選人挑選,挑中信物的則有可能是他的轉世靈童;還有比如觀察靈童的行為習慣,是否有一些與原高僧特有的行為習慣相符,還有抓鬮、作法指定、占蔔等等。從清政府開始還開設了“金瓶掣簽”的程序,即將候選人的名字寫在簽牌上,放入金瓶裡,如果能抽中的話,才是靈童。

在奔子欄吃了午飯以後,在鎮上買了一斤李子,老奶奶信誓旦旦地說不酸,結果借了飯店的水龍頭洗了之後剛嘗了一口,就立即打消了再吃第二口的主意,我願意相信這只是我個人對酸的定義和老奶奶的不太一樣。

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又開始上路了。這回要盤旋而上,直接到達白馬雪山了。白馬雪山的最高海拔有4290米,是今天的路程中海拔最高的,據說紅軍長征的時候翻越過這座雪山。從這裡開始,柏油路變成了彈石路,這是為了避免車速過快,以及雨雪路滑造成的事故危險,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一旦開始下雪,路上就格外的危險,需要司機有極高的車技和較好的車況(最好是越野車),否則就容易發生翻車的事故或是汽車拋錨。在人跡罕至的地區,汽車拋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很可能幾天時間都沒有來往的車輛,由於惡劣天氣和供給不足而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故。當然,這裡還不算人跡罕至,畢竟這是去梅裡雪山的常規線路,而且是從中甸縣城到德欽縣城的公路,路上還是能時不時看到同伴。

過了奔子欄後不久,就到了一座山的高點,這是一個觀賞金沙江的著名的絕佳位置。在山頂上往下遠遠地望去,只見金沙江繞著一座標准的圓錐型的大山形成了一條半圓形的河帶,點綴著河岸上與河帶平行的柏油路國道(屬於四川),構成了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大自然奇觀,相信很多人都在雜志或電視上看到過這副畫面。

離開壯麗的金沙江後,大概開了一個多小時,不知不覺雲霧已經開始在身邊做伴了。除了迷茫的霧氣,偶爾能朦朦朧朧地看見牧場的帳篷,還有滿山遍野的紫色小花,司機說這就是小杜鵑,雲霧飄渺中還依稀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音,恍若夢境一般。不一會,有一種叮叮當當的聲音越來越真切,仿佛就在身邊,放眼望去,發現了兩只犛牛正站在公路旁的懸崖邊上,正准備走下懸崖,叮叮當當的聲音就來自於它們脖子上掛著的鈴當。看著這麼陡峭山崖,我嚇出一身冷汗,真擔心它們會摔下去,師傅哈哈大笑,說犛牛是不會摔下去的,它們都是登山高手,不論多陡峭的山,不論有沒有路,它們都是來去自如,正因為如此,犛牛的活動範圍很大,有一些調皮的犛牛會離開主人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覓食,為了找到這些調皮的犛牛,主人不得不在它們脖子上系上鈴當,以便晚上收隊的時候能夠追尋著鈴當聲找到犛牛。哦,原來是這樣……

給這兩個可愛又調皮的犛牛拍了幾張照片後,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真想看看它們是如何“走下”懸崖的。沒過多久,就來到了一個牧場,估計這是那兩個犛牛的大本營,真能跑啊。

其實,高原牧場只有在夏天是使用的,由於犛牛是喜寒動物,夏天的時候山下氣溫太高,牧民就會將牛趕到高原地區來放牧,等到秋天的時候再把它們帶回家裡的牧場。因此牧民在高原牧場的住所一般都是簡陋的帳篷,僅在夏天放牧的時候臨時居住用的。

過了一會到了一個類似休息站的地方,司機停車讓我們下來。公路旁的石墩上赫然刻著“海拔4290米”,這就是本次旅程的至高點了。路旁有幾個帳篷和幾間泥瓦房,還有一些混凝土建築,看來這是方圓幾十裡一個比較大的聚集區。有一些藏民正在搭建一間泥瓦房,可能是將來替代帳篷的。

不知什麼時候天空已經下起了小雨,由於霧氣很重,能見度不及20米,公路、帳篷、草地、犛牛、滿山遍野的紫色的杜鵑花,連成霧朦朦的一片,加上高原反應帶來的眩暈感,如果不是鈴當聲在耳邊時近時遠地想起,我的感覺將會是那麼的不真實。我艱難地呼吸著,努力體會大自然的力量和成為這裡一分子的感覺。

在這裡,我第一次看到了藏獒。藏驁個子較大,耳朵較長耷拉著,看起來比較凶猛,藏獒的毛跟羊相似,有兩層,外層是粗毛,內層是絨毛,毛的顏色以深棕色、黑色居多,這樣可以幫助藏獒抵御嚴寒的氣候。

師傅說,真正的藏驁對人是很溫順的,但是對野獸很凶猛。現在藏民家中一般也都養有藏獒,用來看家護院,保護牧場的牲畜和財產不被野獸侵害。

早年藏區還有不少純種的藏獒,然而自從上世紀以來,很多游客(包括老外)把藏獒帶出藏區,帶到中國內地或國外,試圖讓藏獒在當地生存並繁殖。但是大部分的藏獒都不能適應當地的環境,相繼死去,導致藏獒的數量日益下降,到今天真正保留遠古血統的藏獒已經瀕臨滅絕。現存的“藏獒”絕大部分是藏獒與當地的普通藏狗進行雜交的後代。據說整個中國現存的純種藏獒數量不超過一百只,其價格也高達一千萬人民幣以上之多,真是令人咋舌。

話說回來,我眼前的藏獒應該不太純種,因為它對人不停地狂吠,更不讓人接近了。

離開了夢幻一般的白馬雪山後,下一目的地就是德欽縣城的飛來寺了。飛來寺是觀賞梅裡雪山的場所。

很多人不遠千裡專程來看梅裡雪山,但大多卻抱憾而去。因為梅裡雪山在多數時間裡都是雲霧繚繞,即使在無雨的冬季。當地居民都很少能見到她的真容。有的旅者在山下住過1個多月,看到梅裡雪山也只不過寥寥數次而已。據說,能看到梅裡雪山,尤其是主峰卡瓦格博峰的人都是和佛教很有緣分的人。於是梅裡雪山之旅,就成了無數人的夢想之旅。

關於梅裡雪山有太多的故事和傳說,最悲壯的莫過於1991年中日登山隊的遇難。梅裡雪山至今無人能夠登頂。在藏族人心目中,梅裡雪山列為神山之首,不要說攀登了,就連挖土、用手指都是不敬的行為。當地藏民對外來人員試圖攀登梅裡雪山的行動非常不滿,甚至憤怒。當時中日聯合登山隊准備登頂時,山下公路上曾跪滿了附近村鎮藏族群眾,乞求神山顯靈。難以解釋的是,原本晴朗的天空陰雲密布,開始下雪。沒過幾天,一場少有的巨大雪崩發生了,將17名登山隊員全部埋在了雪下,至今飛來寺灌木叢中還保留著十七勇士紀念碑。2001年迪慶州人大正式立法,不再允許攀登梅裡雪山。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利用法律來捍衛尊嚴的山。

梅裡雪山還有一個傳說,就是這裡不歡迎日本人。如果有日本游客,尤其是日本旅游團來的話,梅裡雪山一定會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不露出一丁點面目。不知道是真有那麼神,還是國人因看不到雪山而遷怒於日本人,但是一般好像都挺准的,再加上中日登山隊的遇難事件(其他登山隊雖然沒登上,但都沒有遇難的),越傳越神了。

我們到達飛來寺觀景台的時候,天還下著小雨,遠遠地看見了很多盛裝打扮的藏民,他們看到我們以後就開始載歌載舞,站在路旁夾道相迎。師傅說,這是當地居民自發迎接貴客的禮節。真是太令人感動了,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什麼商業化的產物,因為整個梅裡之行不需要任何門票。

飛來寺觀景台有很多白塔,白塔是藏民重要的祭祀場所,常年都有人祭拜,香火不斷。這裡專門有人在旁邊提供祭祀用品,我們學著藏民往火爐裡加了松枝松葉,撒了青稞,添了酥油,隨後在煙霧繚繞中頂禮膜拜。

由於下雨,雲霧很厚重,因此至此都沒有能看到梅裡雪山,很遺憾。

從觀景台到飛來寺還要車行半個多小時,其中要穿過德欽縣城。飛來寺的旅館挺多,沿著公路一字排開。“梅裡往事”似乎人氣最旺,一樓的餐吧看起來很干淨,生意很好,可惜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沒有房間了,所以隨便找了一家住下,好像是160一個晚上,標間(不要抱很高期望,只不過是有衛生間和電視而已)。有一個規模比較大的賓館剛開張,但是要從公路往半山腰爬一會,這就注定了它生意不可能好,因為誰也不願意多走一步路,何況是爬坡。

在旅館安頓下來已經是5、6點了。公路旁停滿了各式各樣的越野車,不斷地有放牧歸來的犛牛經過,叮叮當當的聲音此起彼伏,晚飯的炊煙裊裊升起,游客都在旅館門前聊天說笑,小孩們歡天喜地地嬉笑逗罵,而我能做的就是坐著喘氣。

由於旅途比較勞累,高原反應一直沒有消退,只要多走幾步路,尤其是爬坡,就會氣喘吁吁,心跳過快。雖然旅館到飛來寺只要步行1公裡,還是打消了去溜達溜達的想法,老老實實地保留體力吧。

過了一會雨停了,但直到這時,依然沒有看到梅裡雪山,始終有雲霧圍繞著,只是偶爾能依稀辨別出卡瓦格博的輪廓,觀看夕陽下的梅裡雪山是沒戲了。希望明天能夠看到傳說中的日照金邊。

晚餐是在一家藏民開的旅館吃的。點的是犛牛火鍋,據說味道非常純正,還喝了青稞酒。犛牛肉沒有膻味,很新鮮,青稞酒不是很烈,後味有點甜,總之,晚餐還不錯,吃得很飽,費用也不貴,大概人均40元。

吃完晚飯,已經是八九點了。到梅裡往事溜了一圈。本來喝點飲料什麼的,結果發現那裡的服務生都忙著自己烤火(晚上很冷),沒人招呼,桌上也沒有菜單,其他客人也都是安靜地各管各的,有上網的(梅裡往事是那裡唯一能上網的旅館),有看書的(有書架自己去翻),有聊天的,有看電視的,就是沒人理睬我們,似乎一切都要自助,可能這就是梅裡往事的風格吧,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的,如同在自己家的感覺。

梅裡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項目是觀看梅裡雪山的記錄片,所有的旅館到了晚上八點多都開始播放,記錄片講述了91年那場驚心動魄的雪崩和中日登山隊的遇難紀實。每個游客都很認真地觀看,並且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今天的行程就到這裡了,明天要六點起來看日出,如果能看到的話。

第四日:

早上6點10分爬起來,往窗外一看,只看到霧蒙蒙的一片,繼續倒下睡覺。直到8點再起來,依然是霧蒙蒙的,比昨天更甚。唉,這次看來是無緣見到梅裡雪山了。難道是因為上天想讓我們再一次去梅裡的緣故嗎?

師傅勸我們再住一天,先去明永冰川。明永冰川在梅裡雪山裡,從飛來寺出發要花2個小時的車程到一個村子,然後再從村子步行或騎馬2~3個小時上山到冰川。明永冰川據說是史前遺留下來的很古老的冰川,景色非常壯觀,而且海拔不高,不會有太強的高原反應。當天可以返回飛來寺,這樣的話第二天就可以再試試運氣。

可惜我們的後續日程安排已經排滿,如果再多留一天,後面的行程就要全部打亂。所以我們還是放棄了,抱著遺憾離開了飛來寺。也許,來過了就夠了。

回程跟來程的路線一樣。雲霧還是很厚重,但是天已經放晴。途徑白馬雪山的時候能依稀看到遠處的殘雪,與藍天接壤的雪峰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山坡上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不斷地有雪水彙成的小溪從林間奔湧而出,小溪翻起潔白的浪花一如雪峰的鮮亮。置身其中,不禁令人遐想起綠野仙蹤的童話故事,這種原始古樸的美,是如此地沉靜,如此不動聲色,讓我無法用語言去形容。也許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地感受和體會。

盤山公路上時常會碰到牛群羊群,所有的車都很自覺地給它們讓路,耐心地等它們經過了以後才過去。在城市裡看不到的文明,這裡全都有。

除了牛羊之外,時常有豬屁顛屁顛地在公路旁跑來跑去。奇怪的是,高原上的豬都是黑色的,師傅說,只有黑色的豬能適應高原的氣候,高原上完全是原生態,沒有污染,所以豬都是散養的,自己會覓食,主人也不用擔心豬吃到不干淨的東西生病。

在奔子欄吃中飯的時候,還碰到了幾個小和尚坐在公路邊打撲克,這些小和尚也太不用功研讀經書了,這樣是考不上喇嘛的喲:)。

到達縣城附近的時候已經下午3點了,我們決定去納帕海(30元)和松贊林寺(30元?)。

納帕海很大,成群的牛羊點綴著整個綠色的草原,徐徐的和風中充滿著新鮮的糞便的味道,很純正的鄉土氣息。藍天下的白雲,在草原上形成斑斕的陰影。遠遠的有一些人在打樁,拉隔離繩,師傅說這是為了明天的賽馬節的賽道做准備,賽馬節是香格裡拉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各村寨都會派選手參賽,而老百姓則盛裝打扮前來為自己村子的代表選手加油。

納帕海也給游客提供騎馬服務,於是從馬夫那裡挑了一匹看起來很溫順的馬,騎著往草原深處走去。草原上扎堆地聚集著不同的馬群、牛群和羊群,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牲口,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和端詳它們。一時興起,還下了馬想要跟牛親近一下,可惜有些牛脾氣很倔,一旦接近它們,立刻警覺並且擺出防衛甚至進攻的姿勢,趕緊溜之大吉。

從小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著自己從小在馬背上長大,任何時候在馬背上鞭子一揮,馬就脫韁而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縱情馳騁,又或者跋山涉水,從高山上一路飛馳而下,躍入激流,濺起很高的浪花,,啊,又做白日夢了。

大概神游了一個多小時後離開了納帕海,前往松贊林寺。

松贊林寺是香格裡拉(也是雲南省)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擁有眾多的佛教信徒。前面也說到,藏傳佛教的修行僧必須自己解決吃住的問題,所以一般送孩子去當和尚的家庭都是比較寬裕的,因為要為他們在寺廟附近造房子,還要找人照顧他們的起居。松贊林寺外林立著密密麻麻的房子,規模堪比一座小鎮,可以看出這裡的僧人的數目之多。

在高山的至高點,就是松贊林寺了。屋頂金光燦燦,熠熠生輝,與遠處的田野和沼澤相呼應,在藍天白雲下顯得非常純淨和安詳。也許是將近傍晚時分,游客和朝拜的信徒不是太多,而和尚們也是松懈下來,打牌的打牌,閑聊的閑聊,還有玩蹺蹺板的,有個和尚還很仔細地告訴我們怎麼進去,後來才知道那是逃票的線路。這讓我想起去蘇州寒山寺的時候,攔在門口冷冰冰地伸手要門票的和尚來,同樣是和尚,咋差別就這麼大呢。

進入松贊林寺之後,正好碰上在拍攝節目,幾位體形彪悍的長發有型酷男身著亮閃閃的藏袍,在表演朝拜,吸引了很多游客圍觀。也許是太精彩了,就連老鷹都來湊熱鬧,呼呼地在空中盤旋,甚至駐足守望。(下半年看了 CCTV中青歌唱賽,才赫然發現獲得原生態唱法二等獎的“香格裡拉組合”就是他們!)

在主殿供奉著許多德高望重的高僧的雕像,聽一位導游的介紹說,其中包括了達賴和班禪的師傅,五世和六世達賴,還有迪慶第一任州長。進入大殿的時候有幾條規矩,比如說要左腳進右腳出;要按順時針方向游覽;還有女游客不能進入廚房等等。我都一一遵守了。

從松贊林寺出來以後,直接回到天界神川大酒店入住。這次訂的是藏式標間,550RMB/天。房間非常有藏族特色,有藏式的床和餐桌,還有吊頂和窗簾,雖然比前一天小了一些,但是依然物有所值。

經師傅的推薦,決定晚上進行藏民家訪(80元),去藏民家中觀看歌舞表演。雖然有商業化的嫌疑,但是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活動了。

由於時間不寬裕,所以在酒店放好行李以後匆匆忙忙地去吃晚飯了。這次是到古城門口的一家藏式餐廳吃的,我記得點了炸犛牛肉,裡面放有薄荷葉,這個是藏區最經典的菜式。我當時只覺得比較特別,後來我回上海以後再去衡山路吃“西藏餐廳”,就覺得雖然那些菜很精致,可怎麼都比不上香格裡拉的好吃。

我們趕到藏民家中的時候,節目已經開始了,晚會在一個藏民家的二樓舉行,參加的似乎是好幾個旅游團,有上海的,甘肅的,四川的,廣西的,,,現場還提供了一些吃的東西,包括炒青稞、青稞酒、奶干、青稞粉、酥油茶等等,都是當地的特產,但是我唯一比較適應的是青稞酒,其他的,,,

節目還是非常精彩的,這一大家子人都是能歌善舞的,老的小的輪番上場,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還有很多互動的環節。主持人很會搞氣氛,漢語說得也很好,應該是在外地生活過的,後來他自己還唱了“拉薩酒吧”。家裡的女主人長得很漂亮,叫大卓瑪,嫁給了兩兄弟(注意:這是藏民特有的一妻多夫制度,法律允許的),還有幾個帥哥,舞跳得很好。最小的一個卓瑪大概十幾歲,據說是第一次演出,唱了《青藏高原》,非常高亢的一首歌,可是對小卓瑪來說,似乎沒有任何難度,輕輕松松就唱上去了,可見藏族人民的音域有多高。我記得師傅曾經說過,藏民人人都是能歌善舞,所謂的歌星只不過以此為生罷了,看來真是不假。一個普通藏民家裡的歌舞晚會,都能搞得這麼有聲有色,很有專業難度。

晚會結束以後直接回賓館睡覺了。今天就到此為止。

第五日

今天上午要去香格裡拉的最後一個景點-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然後回麗江。

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離縣城有半個多小時的路程,裡面有兩個湖:屬都湖和碧塔海,景區最高海拔為4000米左右。這個景區是旅游團的必去之地,因此人很多,最好早點去。

我們早上從縣城出發往普達措的路上,看到很多盛裝打扮的牧民在公路上往縣城走,還時不時有一些拖拉機,滿載著同樣也是盛裝打扮的牧民往縣城方向行駛。師傅解釋說,今天是賽馬節,是香格裡拉地區很隆重的節日,很多村民都趕往納帕海參觀賽馬,為自己的親朋好友或鄰居加油納威。可惜啊,我們今天是肯定要離開中甸,沒有機會去觀摩盛況了。

普達措的門票很貴,要190元,含車費80元,因為路程很遠(來回幾十公裡),根本沒法走,所以這80元是根本沒有辦法節省的。可惡的是,即使是買了車票,從大門口走到車站也要走將近十分鐘,游客多車子少,在上車的時候還要施展在上海擠地鐵公交車的本事。

進入景區之後頓時覺得冷颼颼的,雖然是六月的天,很多人把棉襖都穿上了,還拎著氧氣罐。但是,普達挫的空氣真是好,雖然海拔比縣城高很多,可我居然沒有高原反應,這可能是因為這裡氧氣含量比較高的緣故。

車子在每個景點都會停下,游客可以自由上下車。第一個景點是屬都湖,海拔3600米。

屬都湖是典型的高原湖泊,清澈見底,周圍被原始森林圍繞,湖面影影綽綽,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寧靜。在無邊無際的森林裡,眾多的游客顯得很渺小,沒有人大聲喧嘩或嬉笑追逐(當然也是沒有力氣),大家都在默默地品味和享受大自然最原始的氣息。

在湖邊逗留了半個小時後,我們離開了屬都湖。

從屬都湖到碧塔海可以選擇走棧道,需時約一到兩小時,也可以選擇乘坐後續的車子,車程不到半個小時。走棧道可以沿著湖邊欣賞風景,而坐車的話就只能看山路和森林了。為了保存體力和節省時間,我們選擇了後者。

從屬都湖到碧塔海的行車途中要經過一個很漂亮的高原牧場,汽車中途停靠讓大家拍照片,上個洗手間什麼的。

碧塔海也是一個高原湖泊,比屬都湖大,但是沒有那麼秀美,看起來更像一個實用的水庫,湖上有船只行走,總的來說有點失望,也許是屬都湖給人的感覺太好了,相比之下碧塔海也就是平平而已。照例游客們的游覽路線可以選擇棧道或跟車走,此外,還可以選擇坐游船,船程約20分鐘左右,船票另付,我們選擇了坐船。

整個船程平淡無奇,唯一特別的地方就是湖中心的一個小島,據說那個小島擁有幾千種原始植被,其中不少是在其他地方已經絕跡的珍貴物種。看起來應該是真的,那個小島被密密麻麻的植被覆蓋,似乎沒有任何人類的容身之處,而且周圍的水可以有效地保護島上的原始生物不受外界動物的侵略。

下了船以後才發現碼頭離汽車站還有約一公裡的路程,還包括爬山,頓時有點後悔沒有直接跟車走。不過這段路程可以經過位於高原湖泊和草原交界的濕地,還有草原上斑斑點點的小黃花相伴,還算不虛此行。就是爬山的時候有點累,有些上了年紀的游客干脆直接就坐在台階上喘氣,抱著氧氣罐吸氧。

不可否認地說,普達挫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得非常好。在這裡有數不清的千年古杉和其他原始植被,沒有看到絲毫的人工痕跡,這與當地政府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而大家都很自覺地遵守各種環保的指示,沒有人忍心破壞這裡美好的一草一木。但是門票實在是貴,而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在香格裡拉實在太多,如果可以選擇,我還是願意驅車到山裡的村莊,啥事也不做,就在那呆幾天。

中午時分我們趕到縣城吃了中飯,然後前往師傅家的莊園做客。出了縣城半個多小時後,車子開上了崎嶇的泥山路,漸漸地進入貌似無人區的地方,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了。這時師傅自豪地說,你這會眼睛能看到的土地和樹木、牛羊都是我們家的。聽得我們目瞪口呆,這個莊園規模超級大啊。。不一會就到了一個岔路,岔路口有個石碑上面寫著“香巴拉莊園”,到了,師傅說很多過路的游客都是看到石碑後拐到他們家做客的,一年下來也招待過不少客人。

車子開進去還有5分鐘,一路上看到廣闊的草原、青稞地、牛羊群和菜園……最後來到一個傳統的兩層樓高的木質藏式民宅前。車才剛停穩,就聽到藏獒的狂吠聲,可能是歡迎主人來的,我們下車跟藏獒逗著玩了一會。師傅說,晚上有狼出沒,他們家的藏獒是用來嚇跑狼群的。狼啊,,,能到這地方來,可見這裡多麼與世隔絕。。

本來還想去牧場裡溜達溜達,可惜天公不作美,開始下起雨來,無奈只能狼狽地進屋避雨。家裡只有女主人和師傅的岳母,聽說師傅的父母到山上去放牧了,冬天才回來,而幾個孩子都去納帕海看賽馬節了。

我們圍著火爐坐下閑聊。閑聊中得知,屋子的主體結構都是用圓木所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依然堅固耐用,據說建得好的屋子幾百年都不成問題。這樣的建築技術還是文成公主進藏後傳入藏區的。還有,按照藏族的傳統,女人沒有權利坐在火爐旁的(怪不得女主人都沒坐),不過我不是藏民,不用遵守這個禮節。

前面說到,曾經有台灣老板開價幾百萬買下這塊地做旅游開發,被師傅拒絕了。師傅說,不是錢的問題,他不能丟棄祖宗留給他的東西,而且他已經習慣了這裡無拘無束的生活。所以盡管這裡荒郊野外,與世隔絕,最近幾年才通上水電,政府數次動員他到城裡居住,給他補償金(就是類似於拆遷),都被他拒絕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裡,他要守住這塊土地。我們在羨慕他這般世外桃源的生活之余,深深地被他的信仰所感動。他們也許是貧窮的,但也是富裕的。

女主人熱情地要招待我們吃喝,我們嘗試了農家自制的酸奶。剛一入口我就齜牙咧嘴,實在太酸了,,,後來是一勺白糖一勺酸奶拌著吃,這才吃下。

在品味別樣和古樸的文化中,時間愉悅地過去了~

師傅挽留我們在他們家住幾天,可惜我們假期有限。。

離開了香巴拉莊園,我們直奔麗江。

再見了,香巴拉莊園,再見了,可愛的藏民朋友們,再見了,香格裡拉!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