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乾坤柱:來看看,孩子們是這樣說的

作者: 北京君韜

導讀論乾坤柱的改名 高二(11)班 高天琪 25 前陣子,美國大片《阿凡達》風靡全球,以“摧枯拉朽”之勢創下票房奇跡。在被《阿凡達》吸引的千萬目光中,有一小部分“敏銳”地投向了中國湖南的一座山。它叫乾坤柱,是張家界景區中的名景之一。不久,人們驚奇地發現,著名的乾坤柱不叫乾坤柱了,它更名換姓,成了一座漂浮在中國天空的哈利路亞山。當地村民歡歡喜喜地 ...

論乾坤柱的改名

高二(11)班 高天琪 25

前陣子,美國大片《阿凡達》風靡全球,以“摧枯拉朽”之勢創下票房奇跡。在被《阿凡達》吸引的千萬目光中,有一小部分“敏銳”地投向了中國湖南的一座山。它叫乾坤柱,是張家界景區中的名景之一。不久,人們驚奇地發現,著名的乾坤柱不叫乾坤柱了,它更名換姓,成了一座漂浮在中國天空的哈利路亞山。當地村民歡歡喜喜地給它掛上洋名牌,還主動充當起向導,為那些聞訊趕來的一批批游客指引方向,一時間好不熱鬧。於是乎,千百年來屹立在湘西群山中的乾坤柱就這樣變身成了一個影視幻像的替身。

如此荒唐怪事,如此廉價跟風,原因何在?恐怕並不是因為《阿凡達》的超凡魅力,竟然讓張家界旅游局的領導痴迷得都忘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祖訓,也不是因為卡梅隆導演可能借鑒了乾坤柱的造型,想必是閃閃發光的“利益”二字太過耀眼,令人難以抗拒。於是面對廣闊的市場和滾滾的財源,給乾坤柱攀上個海外關系,跟國際接軌,豈不是“與時俱進”的最佳表現?於是景區管理局的領導振振有詞,“張家界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或許真該將張家界也更名為“潘多拉星球”,那就真是四海一家了。可是他們或許忘了,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丟掉本色,數典忘祖,盲目跟風,是永遠不會長久的。乾坤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代表著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湘西風景;張家界之所以能被評為世界遺產,正是因為它具有獨一無二的、世代相傳的地域文化特色。

這不禁讓我想起另一件事。去年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逝世在社會各界都引起強烈反響,老先生在耄耋之年還念念不忘的第二故鄉、德國小鎮哥廷根也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這座小城的反應卻令人吃驚,它除了在哥廷根大學網頁上發布訃告,並在當地報紙上刊載了一篇紀念季羨林校友的文章,再無其他。難道德國人愚鈍嗎?難道他們想不到如果打出“季羨林曾留學的大學”的招牌,那擁有13億人的旅游市場,豈不瞬間就可以帶來黃金萬兩?但這座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大學城,卻和它的居民們一起守著有些封閉的靜謐,安然不動。這才是產生出四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哥廷根精神,這才是真正的德意志精神。正如一篇叫《德意志式嚴謹》的文章所說:“哥廷根全城儼然一座像牙塔,學術精神注入每個市民學子的心中,也流經每條大街小巷。”正是這種注重自由和個性的哥廷根精神,才讓小城的人們避開了許多世俗的誘惑,更使世人對整個德意志民族都生出了一種敬意與認同。

面對商機,為何張家界人和哥廷根人會采取如此迥異的做法?僅僅用窮則思變或者崇洋媚外,似乎已不能說明問題。我想,這恐怕更是來源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多重精神,而中國人更重實用。

眾所周知,從古希腊開始,西方人就在探討世界的本源,存在的意義,人類的心靈與自由等形而上的問題。泰勒斯專注於探索星空會跌進水坑,蘇格拉底則在“人啊,認識你自己”的呼號中從容赴死。這些無利可圖、甚至有生命危險的純粹精神活動,很可能會遭到一個中國人的恥笑,因為三千年前孔子就教誨說“學而優則仕”。中國人讀書,是為了“黃金屋”,為了“顏如玉”;中國人追求知識,多是為了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甚至可以“治國平天下”。所以中國哲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解釋世界,而是解釋社會,是關於入世而非出世。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老子講無為,實際上都是講人如何在社會中生活以及如何取得成功。因此古代科技,無論是農耕技術還是算術歷法,無論是指南針還是造紙術,也無一不關系到日常的實用。

到了現代,這種實用主義思想依然影響深遠,大行其道。從學生們選擇專業的“重理輕文”,到政府每年都大張旗鼓地以巨款表彰“科技創新”,無一不是重實用、輕精神的文化傳統的具體體現。即便是當下每年的考博士碩士熱和考公務員熱,也多半不是為了追求知識、尋求精神超越,而幾乎完全是為了就業甚至是當官的實用目的。“乾坤柱”的更名,曾被一位官員肯定為對市場規律的出色運用,究其思想根源,其實正是中國傳統的入世哲學和實用文化。只不過在這個GDP比文史哲更重要、更“顯赫”的年代,對於實用價值和經濟利益的追逐,變得更加迫不及待、更加肆無忌憚而已。

我於是無比懷念起溫總理在賦詩《仰望星空》時說的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德意志有它仰望星空的康德和黑格爾,我們21世紀的中國,也應該像總理說的那樣,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那樣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有精神追求的超拔;才不會利欲熏心,庸俗短視。才不會讓“乾坤柱”的更名鬧劇重演。

注:謹於此文,邀請有骨氣的中國人,聆聽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孩子的聲音,在哈利路亞山的鬧劇結束之前,用民族之心,抵制張家界旅游。讓圖利而不顧國體家風的張家界管理界,有一份經濟上的沉痛,也讓更多我們心中、現實中的國粹,世代流傳,而不逐利改名。


精選遊記: 張家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