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草樹鎮江】

作者: 由來一夢

導讀斜陽草樹鎮江 文由來一夢 1. 在我所走過的大大小小的江南城鎮中,鎮江絕對算得上是別致而奇妙的一個。 只要一抬頭,與他隔水相望的一江之北,便是溫柔香軟的揚州。回過頭,在他南面的廣袤土地,則是姹紫嫣紅的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就是在這一片綺麗浮華的錦簇秀色之中,卻突兀著這樣一座別具風骨的城池。 仿佛,水一彙到這裡突然就波瀾起來,江一流到 ...

斜陽草樹鎮江 文由來一夢

1.

在我所走過的大大小小的江南城鎮中,鎮江絕對算得上是別致而奇妙的一個。

只要一抬頭,與他隔水相望的一江之北,便是溫柔香軟的揚州。回過頭,在他南面的廣袤土地,則是姹紫嫣紅的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就是在這一片綺麗浮華的錦簇秀色之中,卻突兀著這樣一座別具風骨的城池。

仿佛,水一彙到這裡突然就波瀾起來,江一流到這裡突然就壯闊起來,山一綿延到了這裡突然就厚重堅峭起來。就連文弱婉約的詩人們一踏上這片土地,胸懷也立刻豪情萬丈起來。那些鶯鶯燕燕的詩詞放在這裡便覺得是不大適宜了,而詩人們只消站在江邊,深吸一口氣,直抒胸臆的一通呼喊,一出口——便成就了最好的詩句。


2.

長江滾滾,萬裡而來,奔流到這裡華麗的轉身,把光彩閃出,把世人的視線慷慨地留給了身旁的這一座“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

甘露寺就在北固山的半山腰,聽到這個名字,喜好京劇的人恐怕已經一搖三晃地把“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掛在嘴邊了吧?西皮流水之間,把我們拉回到了18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一段《龍鳳呈祥》的好戲正在悄悄地上演,而拉開大幕之後的舞台,正是這座高不足六十米的小山……

赤壁大戰之後,孫劉聯盟開始松動,劉備占據著荊州不還,周瑜設下一計,假稱將孫權之妹孫尚香許配劉備,吳蜀兩家聯盟又聯姻,實際卻是想誆其過江作為人質,以換荊州。此計被孔明識破,借喬國老之手取悅孫權之母吳氏,並在北固山頂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劉備婚後,纏綿於兒女情長,不思回轉荊州,趙子龍便用諸葛孔明所付錦囊之計,詐稱曹操突襲荊州,孫尚香決定離開故土親人,隨夫君同回荊州,周瑜遣將追截,被孫尚香斥退。於是就有了這邊廂諸葛亮錦囊生妙計,劉備抱得美人歸;於是就有了那邊廂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就像西方童話裡“王子與公主過上了幸福生活”的結局那樣,人們總是不忍心再去窺覬這皆大歡喜之後的延續。習慣了以劉皇叔為正朔的中國百姓們對於這個“團圓”的結局是非常滿意的。但是真正的故事到這裡卻並沒有真的完結。漫步在山間的東吳故道,剛剛還在並馬偕行,劈石為誓的劉備與孫權,轉身就貌合神離,各自為戰了。孫尚香隨劉備回轉荊州後不久,就被孫權以母親生病為由騙回江東,之後就再也沒能回到劉備身邊。孫劉聯盟破裂後,劉備死在了白帝城,孫尚香聞知後悲痛不已,登上北固山,在北固亭內設奠遙祭夫君,之後投江自盡!

三國時期是個洪波湧起的亂世,在梟雄們的眼中,只看得到江山、權利與金錢,所謂親情、友情抑或愛情,都是可以用來交換或出賣的。劉備也好,孫權也罷,還有曹操,生前你來我往,苦心經營,爭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死後卻都被司馬氏一統了天下。有時候,歷史就像一個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和你開一個玩笑,真讓你哭笑不得。


3.

就在孫尚香飛身一躍的九百年後,北固亭前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他步履蹣跚地拾階而上,飽含深情地凝視著遠方。他也在遙祭,遙祭著北國的一片大好河山和父老鄉親。他奮力揮毫,寫下了“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字裡行間,噴薄出一腔悲愴。這個人就是辛棄疾,那一年是公元一二零五年,他已經六十五歲。

辛棄疾在前一年被朝廷重新啟用為鎮江知府。從賦閑多年到一下子被派到了抗金前線,年邁的詩人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然而精力和身體都已大不如前。他站在北固山顛,俯瞰長江天塹,這裡是前朝宰相王安石那千古絕唱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畔,只不過詩句中的另一畔早已淪為金人的土地。

辛棄疾一定會想到這首詩的下一句 —— “明月何時照我還”,或許他也會情不自禁地自問。他的家鄉就在北方的山東,在詩人出生前的十多年就已被金人占領。成年後的辛棄疾不願意在敵人的統治下生活,千辛萬苦跑到南朝,想盡自己的力量助朝廷恢復河山,然而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依然壯志未酬,何時才能衣錦還鄉?

辛棄疾摸了摸腰間的寶劍——自從李白之後,再也沒有了佩劍的詩人。這把劍曾陪伴著他的在淪陷區內組織武裝,抗擊金兵;這把劍曾陪伴著他以五十騎劫襲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交到朝廷伏法。洪邁的《稼軒記》裡記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辛棄疾投奔了“一見三嘆息”的南宋天子,並奉上了自己嘔心瀝血寫著的抗金綱略《美芹十論》,然而無論是忍辱求和的宋高宗還是銳意進取的宋孝宗似乎都對他的建議並不感冒,只是授給他一些遠離前線的地方官職,或者甚至只是太府寺少卿這種管理皇宮祭祀和香火錢的閑官。即便如此,也是隔上一年半載就把他調離他處或者貶職,甚至長達二十年不曾啟用!

我們不妨摘取一部分辛棄疾的履歷來看一下他“折騰”的後半生:

38歲那年被宋孝宗封為大理少卿;39歲被任命為湖北轉運副使,赴武昌上任;同年,又被調任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撫使。緊接著又調任為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在湖北、湖南、江西轉一圈後,41歲的辛棄疾又被調任兩浙西路提刑,尚未到任就被削職為民了。整整十年之後,51歲的詩人被重新啟用為福州提刑,一年後做太府寺少卿,就是那個管理皇宮祭祀和香火的官兒;53歲任福建安撫使兼福州知府;54歲那年被降職為秘閣修撰;55歲第二次被削職為民,這一呆又是七年,直到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這才得以來到前線。

辛棄疾或許一直也在郁悶,自己的境遇為什麼如此坎坷?二十二歲之前,在淪陷區裡,在無政府組織的局面下,自己抗金能夠大展身手,痛快淋漓,而自從二十二歲帶部回歸了朝廷之後,卻變得束手束腳,離自己心中的抗金大業漸行漸遠。幾任皇帝都欣賞他,卻不理解他。同僚們都羨服他,卻又群起而參毀他。貪污、淫亂、嗜殺成性……一個又一個的罪名飛到辛棄疾的頭上。一心懷有復土興邦之志的詩人,只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應付這些內耗之上了。

年老的詩人立在長江岸邊,北望故土,這應該是他最後一次為國效命了。回首四十年戎馬詩書的時光,時過境遷,不由唏噓起“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下的尋常巷陌,哪裡還藏著當年金戈鐵馬萬裡如虎的英雄氣息?辛棄疾或許還不知道,過不了多久,他將又一次被排擠出了朝廷。而就在兩年後,這位“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將軍詞人便在郁郁中黯然去世了。


4.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是辛棄疾回歸南朝之後一直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曾經近在咫尺,終究還是沒有實現。而就在他登臨北固山望江而嘆的幾十年前,在離此不遠的金山,已經有人替他擂響了抗金復國的隆隆鼓聲。

出乎意料的,擂鼓之人竟是一名女子。

在宋朝的軍隊裡,我們可以看到有老、有弱、有病、有殘,卻還從沒見過這般英姿貌美的女人。她叫梁紅玉,是韓世忠將軍的小妾,夫唱婦隨,她親自為自己的丈夫擂鼓助威,並且由於居高臨下,可以很清楚地洞察到金軍的動向,她用旗語向丈夫通報戰局,韓世忠則帶領著八千子弟在妻子的鼓聲和旗語下一陣衝殺,利用對水性的熟稔和對周邊地理的了然於胸,將十萬金國的旱鴨子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在水鄉澤國圍擊了金軍七七四十九天,差點生擒了金軍的主帥完顏宗弼,也就是我們評書話本裡常提到的那個金兀術。

金宋交兵史上痛快淋漓的勝仗著實不多,而這一仗在金山以少勝多,打得蕩氣回腸,不僅將侵略者打退,更重要的是還把他們企圖吞並南朝的野心擊得粉碎。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完顏宗弼再一想到中國的南方就會不由自主地一陣寒噤,宋金之間進入了難得的平和時期。

一直很羨慕韓世忠,亂世之中,身邊能有這樣一位紅顏知己與自己生死與共,不離不棄,是何等的幸福。就是這樣一對為大宋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夫妻,他們的後半生卻很慘淡。宋金局勢暫時平穩之後,宋高宗趙構忌憚這些功高蓋主的武將們會有反心,企圖一個一個對他們下手。韓世忠察覺到了不妙,主動上表剖析心跡,並且放棄了一切職權,與梁紅玉歸隱西湖。從此他們過起了閉門謝客不問軍政的生活,每天養養花,練練字,在西湖邊上遛遛彎,大老粗出身的韓世忠還學起了吟詩作對,這種日子是那些苟安的文人士大夫們最喜歡的,而對於一名志在安邦的將軍而言,沒有兵帶、沒有仗打的折磨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了。

這是宋高宗統治後期的事。那時節,岳飛被害、韓世忠隱退、秦檜為相在朝中呼風喚雨,排除異己。這樣的南宋朝廷,不想亡國恐怕也是很難的罷!


5.

幾乎就在與此同時,在金山之上,還發生了另一場爭鬥,而這場鬥爭則更具傳奇色彩,在中國百姓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大大超越了“梁紅玉擊鼓戰金山”,而主角仍然是一個“女人”,這就是“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中國婦孺皆知。水漫金山就發生在鎮江,可以說是整部故事的高潮了。法海將許仙留在金山寺,白娘子前來尋夫,兩個人的矛盾達到了極點。青白二蛇引來三江水欲灌金山寺,法海施法力,水漲廟漲,寺廟安然無恙,卻害苦了山下的百姓,一場洪水,幾十萬生靈慘遭塗炭。

按照常理,作為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白娘子理應受到民眾的譴責。然而,我一直說過中國的百姓是最善良而寬容的,他們非但沒有責怪白娘子,反而把發自內心的同情拋向了這條知恩圖報並且勇於追求愛情的白蛇,而把世上最惡毒的詛咒全砸向了那個多管閑事的法海。從民間故事最終對於這兩個人的結局安排上就可見一斑:白娘子被鎮雷鋒塔十八年後,兒子許世林中了狀元祭塔救母,合家團圓,而法海則落得個躲到螃蟹殼裡永世不敢出來的下場。

這位在民間傳說中後半生躲在蟹殼裡度日的法海,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還真的是一位確確實實得道的高僧,金山寺的興盛與他有著直接的關系。他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少年時入道佛門,取號法海。當法海初到金山寺的時候,這座始建於東晉的寺廟早已破爛的不成樣子,是他四處化緣,開山種田,將金山寺打理成江南名剎。至今在金山之上還有個法海洞,那就是當年他居住和修行的地方。據傳說這個洞的一頭在鎮江金山寺,另一頭則可以通到杭州西湖之下。懷著十二分的好奇和興奮隨著人流湧進洞中,誰知深深淺淺走了不過十幾米便沒有了去路,只得折身而返,不禁訕笑,看來傳說還真是“害人不淺”啊。

離金山寺往西不遠,有一眼中泠泉,當年茶聖陸羽評此泉為天下第一,泉旁有座芙蓉樓,和法海同一個朝代的詩人王昌齡曾在這裡別友遠行的時候寫下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現在看來,這“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自白送給這位法海大師卻也再合適不過,讓他蒙受了上千年的不白之冤,不爭不辯,不嗔不怒,著實讓我們有些過意不去。



6.

走過了北固山和金山,焦山的炮聲在耳邊也響起來了。

那已是一八四二年的事情。英國人此前用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市場,用槍炮擊碎了我們的國土,由於清政府的迂腐和懦弱,他們幾乎沒有受到太大的抵抗和威脅。一路勢如破竹,連連獲勝,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場已經進行了三年的戰爭中,英國人由於水土不服和染瘟疫而死的人數反而大大高於戰死的人數。

然而在鎮江,英國人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阻擊。焦山的炮台和衝膛而出的炮彈交織成一道江上長城,一千六百多名鎮江軍民守衛在焦山之上,以少打多,以弱擊強,給英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終究已不再是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時代了,在英軍80多艘戰艦的強大火力下,這一仗最終還是寡不敵眾,全部捐軀了。英軍在攻城的時候同樣受到了頑強的阻擊,即便在城破之後,鎮江人仍然與侵略者們進行了肉搏式的巷戰。英國人在鎮江所遭受的傷亡竟然超過了三年來在其他地方的總和,難怪連恩格斯都要感慨了: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像鎮江軍民這樣的阻擊,他們又怎麼能夠輕易的得逞呢!

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英國駐鎮江的領事館被鎮江人完好的保留下來,以史為鑒,這裡記載著國家的羞辱和這座城市不屈的抗爭。現在這裡被修葺成了鎮江博物館,是我目前見到的國內最好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背靠雲台山麓,拾級而上,可以眺望整個鎮江老城。山麓一側是西津古渡街,這條老街一直通往西津渡口。在中國的歷史上,每到一個動蕩的時期,大批的北方人都會在這裡棄舟登岸,逃來江南,幽靜的青石板路上頓時響起了一片慌亂的步點。今天這裡都成了旅游的景點,有很多人來到鎮江感受這座古城的風情,每到黃昏時分,兩旁布滿了法國梧桐的街道上空,飄蕩著鍋蓋面的香氣和鎮江香醋的酸味,不知道是否有人還能從中嗅出千百年來這座城池中固有的那一點倔強與風骨……



()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