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漁人碼頭追尋歷史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北美游記》之十九: 溫哥華漁人碼頭追尋歷史 作者:楓之嶺 從溫哥華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向東,水邊有一條用整齊的木板鋪就的寬大步道,沿著這條木板路東行,便逐漸步入歷史的遺跡,根據矗立在路邊的展示板,這裡原來是卑詩歷史上繁盛的漁業中心。整個東邊的碼頭原來是帝國罐頭廠(Imperial Cannery)和不列顛船塢(Britannia Shipyard)的領地,如今隨著捕魚業在加 ...

《北美游記》之十九:

溫哥華漁人碼頭追尋歷史

作者:楓之嶺

從溫哥華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向東,水邊有一條用整齊的木板鋪就的寬大步道,沿著這條木板路東行,便逐漸步入歷史的遺跡,根據矗立在路邊的展示板,這裡原來是卑詩歷史上繁盛的漁業中心。整個東邊的碼頭原來是帝國罐頭廠(Imperial Cannery)和不列顛船塢(Britannia Shipyard)的領地,如今隨著捕魚業在加拿大的日漸消亡,這兩個曾經輝煌的企業已經走入了歷史。



不列顛船塢(Britannia Shipyard)是一座完全用木頭建造起來的巨大車間,主要用於修造各種漁船。船塢建造在海邊,船台有鐵軌延伸到海裡,漁船通過傾斜的軌道由絞車拖上船台,修好後再通過軌道放回到大海裡。

說起加拿大的漁業史,不能不提到日本人的貢獻,卑詩省早期的亞洲移民史中,中國人主要從事淘金和修建鐵路等簡單的體力勞動,印度人主要從事粗重的伐木工作,而日本人則主要從事捕魚和水產加工等技術性工作,帝國罐頭廠和不列顛船塢曾經雇用了不少日本人。 這座日本漁師塑像便反映了這一段歷史。

繞過這座大車間,有幾間連在一起的舊房子,現在已經是一座小小的博物館,這裡曾經是一個日本漁師的家,這個日本家庭十九世紀末移民到溫哥華,一家人在這裡的工廠從事修船、捕魚和漁業加工等工作。

沿著木板路再往前走,有幾座保留的舊房子,如今也被辟為小小的博物館,展示白人家庭的生活場景。白人家庭的房屋比較明亮,客廳裡擺設的家具反映二戰結束前的那個年代,加拿大普通白人家庭的生活狀況。客廳面積不大,一個角落擺放著寫字台和打字機等辦公用品,是這個家庭學習、辦公的地方。客廳的另一側擺放著餐桌,是全家人進餐的地方,那個年代普通家庭的房屋面積普遍較小,客廳、餐廳和書房都放在一個房間裡。

與客廳直接相連的是一間廚房,角落裡擺放著一個燒煤或木頭的灶台,仔細觀測洋人一百年前使用的這個爐子,顯然比三十年前我們中國人使用煤氣前的爐子要先進許多,整個爐子設計成一個綜合的灶台,上部是一個烤箱,灶台上有幾個火眼,可以同時蒸饅頭、熬湯和炒菜。旁邊那個大木桶,實際是一個古老的洗衣機。櫥櫃在加拿大很早就已經進入百姓的家庭,不像北京八十年代的居民住宅,廚房裡還都是一些簡單的水泥台子。

臥室裡擺放著兩個單人床,可能是這個家庭兩個男孩子住的房間,桌子上和床上擺著那個年代男孩子喜歡的玩的東西。這張床上放了一個工具箱,估計這個小伙子在船塢工作,床上凌亂地扔著幾件衣服,牆上掛著平時上班穿的工作服,從這些生活用品來看,盡管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還都衣衫襤褸,家庭設施幾乎可以說是一貧如洗,但那個年代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與現在相比仍然差別不小。

從這裡的一切可以使人感覺到社會的變遷和滄桑,整個世界自從二戰結束以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活用品中許許多多東西已經換代更新,只有經過對比,你才能發現這些變化。斯蒂文森(Steveston)這個歷史文物保護區記載了加拿大西部的一段歷史,漁業衰落之後許多年,列治文市政府(Richmond)曾經考慮把沿海的舊碼頭和船塢等全部拆卸,用於商業住宅開發,結果引發當地民眾的強烈反對,經過一個嚴格的民主程序,最後市民的意見取勝,被保留下來成為一個歷史遺跡。(文中其余照片見:http://***/s/blog_6393a0af0100jj10.html)


精選遊記: 溫哥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