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自駕玩轉黃山腳下、婺源、九華山

作者: aleckyeung

導讀(由於能放的圖片有限,所以這裡只放5張,需要看更多圖片的請到我的博客http://***/shuijianyangqin) 前幾天看新聞,江南大雨,江西婺源暴雨成災數萬群眾轉移的新聞,想起剛去過婺源,特地回憶記錄婺源的美麗風光。 五一長假,響應大家都出上海游為世博留出空間的號召,設計了上海出發,到婺源、黃山腳下花山迷窟及翡翠谷、九華山4天自駕游的路線,目的是能看的都走到 ...

(由於能放的圖片有限,所以這裡只放5張,需要看更多圖片的請到我的博客http://***/shuijianyangqin)

前幾天看新聞,江南大雨,江西婺源暴雨成災數萬群眾轉移的新聞,想起剛去過婺源,特地回憶記錄婺源的美麗風光。

五一長假,響應大家都出上海游為世博留出空間的號召,設計了上海出發,到婺源、黃山腳下花山迷窟及翡翠谷、九華山4天自駕游的路線,目的是能看的都走到,能玩的都不缺,出發前特地記下裡程數,開始出發。

第一天早9點准時出發,全程高速,下午2點到黃山香茗酒店,放下行李,稍作停歇,即開往花山迷窟,路途30分鐘左右。花山迷窟並非天然生成的溶洞,而是古人巧奪天工開鑿而成的怪異石窟古跡。與那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相比,花山迷窟洞內沒有壁畫、沒有佛像,也沒有文字,更無任何史料記載,就是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也難迷其蹤影。而於早已聞名的浙江龍游石窟相比,花山迷窟洞內空間奇大,結構怪異。有的層層疊疊、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蕩漾、迂回通幽。更是洞壁上那些至今依然清晰如初的鑿痕印跡組成的美麗有序且裝飾性極強的花紋令人驚嘆也折服。花山迷窟這樣巨大的石窟建築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著實令今人不可思議,據說就只是如今已開發完善供游人游覽的35號窟,僅其所采的石料就可以鋪成一米寬的石板路從黃山一直鋪到杭州以遠。而這麼巨大的工程到底是甚麼人在甚麼年代開鑿、又是用甚麼工具開鑿、開鑿出來做何用途,已經成為了至今都無法破解的千古之謎。

入口前綠草駿馬,仿佛進入草原

花山迷窟前的吊橋

石窟內,石室石床石牆清晰可見,斧鑿之痕密密麻麻,莫非是皇公貴族的隱秘藏身之處?


(花山迷窟)

迷窟後山,風景秀麗、空氣清新

湖裡還有天鵝、鴛鴦、野鴨等,有個天鵝寶寶被根釣魚線纏住了脖子,幾乎沉在水裡淹死,天鵝媽媽急的高聲尖叫,被我們發現了,趕緊把天鵝寶寶解救下來,看來動物的親情也頗令人感動

花山迷窟走完已近薄暮,我們驅車返回香茗酒店,晚上看了場徽韻的大型演出,說實話真的很好看,比什麼印像張家界好多了。。。

第二天9點半,從黃山出發前往號稱中國最美的鄉村江西婺源了,路程1個半小時左右,剛下了高速,進入縣城的小道,就看見一群攝影愛好者拿著長槍短炮拍攝,原來是個小河,我們也去湊了個熱鬧,後來才知道是著名的月亮灣。

婺源有很多的景點,無奈時間有限,先去李坑吧。雖說婺源在江西,但都是徽式的建築,高高的牌樓、飛檐、白牆,李坑有點像周莊、朱家角之類的民居集成,時處五一,人那個多啊。。。

李坑有個小山,從山頂看下去,民居還是非常漂亮的



(李坑)

中午就在李坑裡的當地人家吃飯,當地人很淳樸,我們看中了一只土雞,當場就殺了,味道那個鮮啊。。。

吃完飯,我們又急急趕向思溪延村,感覺和比李坑清淨點,但景點都是古村落,有些大同小異。

草草參觀半小時後,繼續趕向臥龍谷,臥龍谷水非常清澈有很多人在水邊嬉戲和照相,但石頭也很滑,有個年輕人為了擺pose結果滑到谷裡,水淹到了胸口,很多人去拉他,還是有點危險。臥龍谷看的比較匆忙,人也多,沒怎麼照相。

臥龍谷看完都5點多了,想到婺源著名的梯田還沒看,快馬加鞭奔向江嶺,大約6點15到了江嶺大門,售票處的人都下班了,我們正感覺有些遺憾,不想有個工作人員要到山上送東西,主動要求給我們帶路,從下山的單行道逆行上去可以節約一半的路程,真正天賜洪福啊,開了10多分鐘的山路,我們看到了黃昏下的江嶺梯田,雖然油菜花已謝,炊煙和薄霧遮擋了部分視線,但別有風味在心裡。



(江嶺梯田)

晚餐自在江嶺解決,8點返回黃山市,晚上在醉溫泉泡了下,骨頭都酥軟了。。。

第三天早上9點出發,先到黃山翡翠谷,翡翠谷是黃山東海最長的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裡,谷中之溪名為“碧玉溪”,源自煉丹、始信、天女諸峰。。最引人注目的是翡翠谷中那100多個大小不一的潭池,這些潭池水色各異,五彩紛呈,趣味無窮。谷中還有瀑布、竹海,綠竹與飛水交相輝映,別有一種奇異的神韻。

溪中的一抹深綠,真的疑似水中就有翡翠



(翡翠谷)

中午就在翡翠谷用的中飯,下午4點左右到了九華山。作為佛教名山,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據說山中有99座寺院。山中住宿一晚,第四天登天台。



(天台)

下午返回上海,回來計算了下裡程,1546公裡。。。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