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的“叮鐺車”開始

作者: 木頭人會飛

導讀來到香港多日還沒有對這個東方之珠有一個客觀的基本的認識,歸其一點就是還沒有用雙腳來丈量這方土地、還沒有用雙臂輕輕地接觸這塊寶玉、還沒把真情投入到她的懷抱裡。有人說:了解香港的最佳方式是去購物,在這個遠東自由港的繁華商場中你可以真正品嘗到購物是享受、有線人是上帝的樂趣。還有人說:了解香港的最有效方法是吃海鮮,在這個集世界五大洲各國各� ...

來到香港多日還沒有對這個東方之珠有一個客觀的基本的認識,歸其一點就是還沒有用雙腳來丈量這方土地、還沒有用雙臂輕輕地接觸這塊寶玉、還沒把真情投入到她的懷抱裡。有人說:了解香港的最佳方式是去購物,在這個遠東自由港的繁華商場中你可以真正品嘗到購物是享受、有線人是上帝的樂趣。還有人說:了解香港的最有效方法是吃海鮮,在這個集世界五大洲各國各民族美食為一城的寶地你可以盡享美食家的風采與快樂。但我卻另避蹊徑,采用了一種最原始、最古老、最直接的辦法來接觸香港、體會香港、了解香港。這種方法就是乘坐公共汽車漫游香港最有歷史韻味的老街區、老街道。要知道,我乘坐的可是被譽為香港百年風雨、百年蒼桑見證者的有軌電車----“叮鐺車”。

叮鐺車實際上一種雙層有軌電車,由於招呼乘客或出入站台常用特制的鈴聲為號而得此名。它們的設備如同香港這座百年城市一般都略顯陳舊,但它們的狀態又如香港這座現代化城市一般又充滿激情與活力。它們通常由一名司機駕駛,客人從後門上車、前門下車,後門是由兩個只能向前不能向後旋轉的把手構成的開放式通道,乘客上車後便可向車箱裡面或上面移動,下車時,乘客則要掏出所需的零錢從前門下車。我之所以將叮鐺車作為了解香港的首選目標,一來是它的價格非常便宜,無論你坐多少站都只收2元港幣,二來它行駛的路線為香港最原始最基本的城市區域內。

我走到港島最為繁華的商業區之一----銅鑼灣,看到一輛從西向東駛來的叮鐺車停在我面前,我不加思索地抬腿上了車,因為對我而言,無論哪輛車、無論從哪個方向來到哪個方向去都是一樣的,都是新鮮的,都是新奇的。

今天是一個有著陰雨的星期天,車上的乘客較多且以中老年人、外地人和外國人(主要是菲佣)為主,他們大多神情安祥地坐在座位上相互交流著感情,而只有我這個獵奇者一會兒從一層竄到二層,一會兒從後門跑到前門,我要利用這種獨特的方法來親身感觸香港這個動感之都的奧秘所在。

我在兩、三輛叮鐺車上往返坐了三遍同樣的路線,我的感覺就如同翻閱著一本發黃的香港歷史畫冊,看著眼前一再展現出來的古老街道和一排排商鋪,我的思緒早已游出軀體而飄浮在這座曾經飽經風霜、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城市中間,我的整個身體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這個讓人多少有些傷感又多少有些感嘆的城市中間。當下午的斜風細雨透過前面半開的玻璃窗將我的頭發與上衣淋濕時,我才突然猛醒:我看到了今天香港的什麼?

香港給人的第一印像是道路交通如密網一般錯綜復雜、如迷宮一般摸不著邊際。這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特有的道路交通,這是一個東方自由港特有的道路交通,也是一個遠東金融中心特有的道路交通。它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的道路交通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通過思考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首先,我要給香港的道路交通劃一下限制範圍:我所說的道路交通僅指地面以上的道路交通,而地面以上的道路交通也僅指有有軌電車通行的道路交通。

其次,我所看到香港的道路交通既寬又窄。說它“寬”是指在這些原本就崎嶇不平的城市區域內能夠同時並排四輛至六輛車,這樣的城市主干道就是在現代世界任何大城市中也是不遜色的、也是屬於前列的。說它“窄”是指在如此寬的路面上由於附加了一系列特殊的交通指示設備而使得各種車輛各行其道、並肩而行、擦肩而過、迎面而駛,加上道路兩側大多為興建的約為30-40層高的樓房,故給人一種道路狹窄的錯覺。

第三,道路交通設備完善、行人車輛相互禮讓。叮鐺車所穿行的街道基本上都位於商鋪林立的鬧市區,這裡行人多、交叉路口多、各種車輛多。為了既保證道路交通的正常行駛又保證行人的安全出行,交通管理部門采取的一個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設置交通信號燈。無論是大的交叉路口還是小巷子的出口,只要有行人穿越機動車道的就一定要設交通信號燈。如此眾多的交通信號燈在如此眾多的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主要鬧市區的道路交通繁忙而又有序、有序而又有趣,因為信號燈不僅用紅黃綠來指揮車輛,而且它還用聲音來調控人群,這是一種單調的如木棍擊打破鼓的聲音,每當它的聲音如急促的鼓點發出時這就是提醒人們可以通行。難道人們只看信號燈還不足以讓他們感知交通指揮的力度嗎?其實它的功能不只是在加強人們的視覺,更重要的是在強化人們的聽覺,尤其是為哪些視力有缺陷的人們設立的。香港在這方面真是做到了以人為本。

香港給人的第二印像是城市空間受限、生活環境擁擠、形成“樓上有樓”、“車上有車”、“人上有人”的“三有”現像。“樓上有樓”是指由於地域面積的限制和地質結構的要求,香港的大多數辦公大樓、商店、公寓和商品樓都蓋的有30-40層那麼高,並且一棟緊靠一棟,一排緊靠一排,一棟後面還有數棟,一排上面還有數排。遠遠望去整個香港社區是一片片建築物的森林,走近深處一瞧城市裡面是一件件高大的鋼筋水泥柱和一堵堵密不透風的“建築牆”。“車上有車”是指香港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立體的、多層次的,從地下鐵到地面車,從地面車到高架橋,從高架橋到立體停車位,從立體停車位到私人直升飛機、、、、、、,簡而言之,在這個有限的空間內,各種交通工具都在同時、並排、立體、交叉地發揮著自身的功能。“人上有人”是指香港居民的居住空間一般都以“平方尺”來計算,而更重要的是一層接著一層向高處發展、一樓接著一樓向高處興建,如果讓時間在此刻定格你會驚奇地發現:每個人的頭頂上方都還有著數個人!因為此時此刻,香港的空間正在被地鐵中的人、地面上的人、立交橋上的人、高樓大廈裡的人、山腳下的人、半山腰的人、山頂上的人、、、、、所充滿。

有了這兩個初步印像,我很自然地聯想到香港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就是:個人奮鬥與平等競爭!我到過雲南的熱帶植物園,在那片雨量如此豐沛的有限土壤裡,各種植物為了生存而要得到充足的陽光,為了得到充足的陽光就不得不將自己的身軀加高加粗加強,為了得到充足的陽光就不得不借助其他植物的軀體作為橋梁,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藤纏樹、樹貼石、變腐朽為新枝、變獨木為森林的自然界生存奇觀。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種法則轉換到人類社會就成為平等競爭、擇優去劣,而在香港這個高度競爭的社會則就演變成為更高、更優、更強。為了生存就要競爭、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就要在這一個變動的大舞台上盡可能長時間地占據一個位置,為此,每一個希望生活得更好的在香港工作的人都會自覺地無可限量地發揮他的特點與長處為人生的美好明天而奮鬥。

與此同時,我還聯想到香港人對生活的最大期望和最大追求所在:私人空間、距離與速度!香港人特別需要屬於自己的一片空間,他們整日工作與生活在幾乎為“零距離”的人與人之間,這種“零距離”已使香港人的心靈放大到無數倍,他們更多是在想像的空間來享受“寬闊空間”的樂趣,由此,他們更加珍惜現實社會中能夠得到的哪怕是很短暫的“私人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他們的身心可以得以休息、他們的精神可以得到放松、他們的心靈可以得到淨化。由此人們可以更多地理解為什麼香港人喜愛大海、喜愛森林、喜愛廣嘗喜愛花園,香港人喜愛一切自然的、寬松的、自由的空間與環境。與此同時,香港人特別追求距離與速度,這是一個能有多長就要多長的距離、能有多遠就要多遠的距離、能有多快就要多快的速度,通過長距離香港人的過於壓抑的心情得以獲得有限的放松,通過遠距離香港人過於緊繃的神經得以獲得有效的減壓,通過快速度香港人過於保守的性格得以獲得極大的刺激。由此,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能年到香港人的身影,他們或是在旅游,或是在度假,或是在探險,或是在休息。

從香港的“叮鐺車”聯想到香港的道路交通,從香港的道路交通聯想到香港的社會現像,從香港的社會現像聯想到香港人的期望與追求、、、、、,這正是我幾天來對香港的初步了解與思考所在,也可能只是淺薄的認識,但卻是第一手的、極為質樸的、真實的情感流露。


精選遊記: 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