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鄱陽湖十日獨行散記(下)

作者: 山無棱

導讀第八天(7月24日): 上午過9:00退了房,背著大包離開住了四晚的大林山莊。今天雖然是走下山路,但要全程馱著塞得沉沉的大包行進,也絕不是輕松的一天。今天的我儼然也是背包族中的一份子。那些真正的背包客都是酷愛自然和自由的理想主義者,這些人一年中至少是有半年走在路上,旅行是他們生命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不具那種徹底放開的流浪氣質,也沒有苦行僧長 ...

第八天(7月24日):

上午過9:00退了房,背著大包離開住了四晚的大林山莊。今天雖然是走下山路,但要全程馱著塞得沉沉的大包行進,也絕不是輕松的一天。今天的我儼然也是背包族中的一份子。那些真正的背包客都是酷愛自然和自由的理想主義者,這些人一年中至少是有半年走在路上,旅行是他們生命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不具那種徹底放開的流浪氣質,也沒有苦行僧長途行腳的潛心修為,但是若真須面對那麼一兩次挑戰磨礪,那我也絕不推辭,換種角色、換種活法等於是給精神換血,能激發出強勁的生命活力,這也就是我出來短暫游歷的意義所在。

沿著大林路往南,又望了會如琴湖。今天是星期六,游客大增,臨湖的西湖賓館已是人滿為患,大批的游客正出發游玩。在一位當地居民的指引下,我拐上了附近的小道,去往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月照松林。“月照松林”就在牯牛嶺的背上,那也是廬山的勝景之一,是觀賞皓月的勝地。據說每當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來到此處,天上明月如銀盤高懸,地上林間則銀光流溢,其境如夢如幻。沿山道行約二十分鐘,就來到刻有“月照松林”的大石下。松樹林哪都有,而哪裡的松林都一樣會被明月光顧。廬山月照松林之所以有名,我看更主要原由是因為這裡不光有挺拔松林,還因有林間的一片嶙峋怪石,它們或偃臥如牛,或蹲踞如虎,松石相伴,景色自然不一般。而且很多大石上都有名人題刻,如此便更增文化意蘊。雖然是在白天,但日照松林的感覺也不錯,陽光進了松樹林不也柔和許多。至於“明月松間照”的意像,憑眼前景況也是可以聯想的。一會兒有三五游客來到林中,其中有位中年婦女一過來便嚷到:“就是這地方啊,我很失望啊,‘月照松林’這幾個字也這麼小!”我不希望她的現實照進我的夢想,便忍不住友善地提醒了一句:“如果是十五的晚上來,就會有意境的”。月到中秋分外明,如果是那樣的夜晚來,她不會失望的,不要言談,不要喝酒、吃瓜子什麼的,就那麼靜靜盤坐在一塊大石上,望明月千裡,看松裡流霜,聽秋蟲低吟,這難道會沒意境嗎?

沿松林路一直往北走約半小時,就上了車來車往的北山公路。北山公路建成於1953年,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公路總長二十四公裡,約有大小拐彎四百處,所以毛主席有詩“躍上蔥籠四百旋”。如果平常就有暈車症或者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坐車從這條路上下廬山,多半是要吐得一塌糊塗的。沿公路步行約半小時,就到蓮牯路口,這裡有著名的廬山抗戰紀念碑。原碑建於1946年,毀於“文革”,2007年重建。紀念碑花崗石材料,三棱柱形,碑正面“廬山抗戰紀念碑”題字由百歲上將呂正操執筆。雖然當年山上英勇抗擊日寇的是國民黨軍隊,但他們的豐功偉績、英雄氣概同樣值得所有國人敬重。愛國精神哪分政黨,民族若亡,一切都亡。紀念碑旁有望江亭,於上可一覽長江雄姿。可惜下面山谷中霧氣彌漫,站在亭中辨江水無跡,所以也就不多徘徊,回到公路上繼續前進。

接下去就是去小天池,這也是廬山北線有名的景點。在離廬山北門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有小道直上小天池山,大概拾級而上二百余階,就到了山頂。首先進入視線的是座佛殿,稱祖師殿,是諾那塔院的主體建築。殿外正中有座水池,開始以為是放生池。等看了標牌介紹,才知就是小天池。小天池是相對廬山天池寺的大天池而言。據說該池也是久旱不涸,久雨不溢,頗有特色。院因池建,塔院建於此處自然是為了用水方便,有此源頭活水,和尚可自耕自種,萬事不求人。諾那塔院是藏傳佛教之密宗道場,諾那活佛是密宗一代祖師,祖師殿旁小山上有諾那祖師舍利塔,這座大白塔是廬山獨具特色的一座喇嘛塔。這種塔在西藏當然常見,但在中國南方卻極罕見,廬山能被奉為宗教名山,由此可見一斑。諾那塔院清淨空廖,僧人們都不知在何處念經,連個看殿的人都沒有,任為數不多的幾個游人隨意自逛。是中午時分,便在大白塔下吃了干糧,並享受著佛家清靜之地的安寧。

原本還想再在院內各處逛逛,不料遠處有悶悶雷聲傳來,天上的烏雲也漸漸多起來。在來廬山以前,對電閃雷鳴的自然現像並不很感冒,大雷雨天自己上街買個東西辦個事什麼的情況不是沒有。而現在只要一聽到這轟轟聲,心裡就有點發怵,快有心理障礙了。還是趕緊下山吧,趁雷未近、雨未來。於是趕緊三步並作兩步下了天池山。來到公路上,返回走向蓮轱路,因為北山下山的山道口在那。十五分鐘後來到出口,見鐵門緊閉,還上了大鎖。鐵門周圍山頭還有十幾米鐵絲網密密纏著,明白那是防止有人從高處翻進大門,免去門票嘍。聽見我叫人,門衛室出來一中年看門人,拿著鑰匙打開鐵鎖,放我出去,然後又聽上鎖聲。倒不嫌麻煩。估計這時候上下山人少,鎖了大門他可以放心在屋裡打盹午休。我逢年過節沒少在單位值班把門,所以那種小九九也能領會一二。

出了鐵門就是一路往下了。蓮牯路,山下九江蓮花洞到山上牯嶺街這條9公裡長的山路,以前可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走的黃金道啊。而開此路的李德立,這個一百年前的英國傳教士,可真算得上是個人物。造路是什麼概念,其間要運作多少銀子要征調多少民工,一般的商賈鄉紳甚至達官顯貴,這件事別說做,想都不敢想。李牧師若能活在當代,那絕對是商戰精英、房產巨頭,白手起家的典範,足可與商神李嘉誠稱兄道弟。

開始的十來分鐘山路,是在山崖邊走,所以一路能望見對山的牯嶺、繁華街市以及望江亭等建築,從這裡觀看雲中山城角度很完美。但由於這裡海拔較高,有遭雷電光顧的可能性,再加細雨瀝瀝,也就不拿相機拍攝了,快速通過。自我覺得走得蠻快了,但沒想到還有比我走得更快的。但聽身後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而近,回頭一望是對年輕情侶,也背著不小的包。看著他們馬不停蹄地從我身邊超過,我說了句“你們走那麼快干嘛!” 只見那女的一回頭來了句:“躲雷啊!” 喲,原來還有比我更怕那玩意的人。拐了幾道彎後,海拔漸低,山路漸幽,樹林出現了,而且天上的雷和雨不知不覺沒了動靜。現在可以安心地慢慢走了,背著包急行軍可是要累垮的。

山路彎彎,大約又行了二十多分鐘土石路後,走到了台階路,眼前一長溜陡峭的石階延伸而下,看不到頭。我想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廬山好漢坡了。好幾座山都有好漢坡,連長城的八達嶺上也有好漢坡,看來“好漢”這個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還是很有崇高地位的。若問:“你上沒上好漢坡?” “上了!”回答者的心中多少是有種氣勢和自豪感的。廬山好漢坡的石階大概四千來級,其中較陡的有一千級。不過說有“貼著人面,直上雲天”的程度難免有點誇張。這段路我總共走了四十分鐘,其間也歇了好幾回,畢竟下山也是不輕松的,汗水濕透了全身,並連帶濕到了背上的包。在此過程中,遇上過好幾位獨自往上攀登的年輕人,也不帶行李,只手上拎著個礦泉水瓶。起先並沒在意,後來在好漢亭休息時同一旁的一位中年人打了招呼才明白,原來他們是來登山鍛煉的九江市民,他們不上廬山牯嶺,就登到好漢坡的上頭返身下來。這位中年男子一周來登坡一到二次,今天正好周六。來一次的費用,公交車兩部來回6元,下面入口門票2元,總共8元。比起去健身房,這樣的鍛煉花費性價比是很高的,而且又是在空氣清新的自然大山裡。九江市民有福氣啊。出好漢坡有好漢榜列在山邊大牌上,上面羅列了登臨廬山的近二十位歷史人物。第一漢武帝,第二司馬遷,中間有李白,蘇東坡等,最後一個是康有為,俱都是華夏歷史的泰山北鬥極人物。看完此榜不禁浮想聯翩,若以此推算,如果親自登上廬山朝聖的都是好漢的話,那麼廬山可給了我與眾位先賢領袖一次難得的論資排輩的機會,他們是好漢,當然是頂級的,我也是好漢,當然是墊底的,不過若是能讓前輩們踩著我的背蹭蹭鞋、吐口痰什麼的,那也是在下的萬萬分之榮幸。

離了好漢坡,出了山門附近的竹林窠,前後斷續走了約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山腳的小鎮上,是下午15:30剛過,太陽火辣辣的,早已不是中午時的陰霾天。坐上這裡的公交車到九江的十裡大道,然後再轉102路到九江市火車站,去那買返滬的火車票。按照計劃,買後天或大後天的火車硬臥票,若買不到,不再延後,則去長途汽車站買臥鋪汽車票,總之是要有睡鋪,熬夜硬坐著回上海,那是從不在考慮範圍內的交通方式。約16:30到了火車站,又是比較順利,讓我買到了大後天也就是7月27日晚上K753次的硬臥車票,一件心事了結。看著天色還早,背著大包在火車站坐上5路公交車直奔長江邊看江去。平時在上海,幾乎從沒想到去吳淞口外看長江,可一跑到外地,只要有的看,就非去一次不可,難道人就這麼喜歡舍近求遠地折騰?長江九江段果然是處於汛期,江水滔滔,大堤上五十步一哨一百步一崗,嚴防死守。然而還是有許多當地居民並不那麼緊張,有不少人都在大堤下面呆著,近貼著江岸,散步的,網魚的,放風箏的,無憂無慮,各自快活著。

半小時侯離江而去,找尋落腳處。剛才在到火車站的途中,於潯陽路上看到一家長虹賓館,門口電子屏打有標房80元的顯示,感覺可以,且離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各兩、三站路左右。遂到那裡詢問。到那後得知還有68元的特價房,頗為心動,上去認真試了洗浴設施後便付錢入住。但是“便宜沒好貨”的至理民言再次在我身上得到精辟驗證。是特價總有特價的道理,開始以為就是這間房空間上小點,而我正好一個人,是討了巧。但是再算算不過生意人。我是開了空調後外出吃飯的。然一小時後回來,這房裡的溫度同我離開時毫無區別,原來,空調不制冷,光吹風不降溫,只能當吹風機用。九江的氣溫同南昌差不多少,這個晚上我等於在桑拿房裡蒸了一晚,基本沒睡著過。為了12元的蠅頭小利而損失一夜寶貴睡眠,這是我此行犯的第四個錯誤,也是最嚴重的錯誤,大大影響了我第二日的游程節奏。此夜深刻領悟從此後對“特價”二個字要以絕對的平常心看待。

第九天(7月25日):

等到天亮,第一件事就是去總台換了80元的正宗標房,然後開足空調補睡了三個小時,上午的游玩宣告泡湯。

11:00後開始今天的行程:西林寺,東林寺,陶淵明紀念館。西林寺和東林寺位於廬山西北麓的東林大峽谷附近,兩寺彼此間不過一裡地距離。廬山牯嶺街西面有東林路小道直下東林寺,全程大約兩個多小時。但因為我選擇了走好漢坡路,東林路只能放棄。所以今天需坐車前往兩大名寺。11:30左右趕到長途汽車站附近的7路公交車總點站,等候半小時,車子於12:00整准時出發。7路車一小時一班,到東林寺站約40分鐘,車票2元。而陶淵明紀念館則在兩寺西向十多公裡的沙河鎮上,須另外轉車到達。

公交車到站後,下車看到的是兩座塔兩座寺,鄉間曠野的,辨不清何是東林何是西林。待沿村路走進去半裡後先到的是西林寺,那就先進此廟。西林寺以蘇東坡那首飽含哲理思想的《題西林壁》聞名天下,想來當今只要是念過幾天書的中國人,沒幾人不知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西林寺不是常規的旅游景點,沒有收門票之說,香客、游人自由入內。走入寺內,見有一兩位年輕尼姑著灰布青衫低頭走動,遂明白這是尼姑庵。西林寺不大,然寺內布局精,環境幽,而且極干淨,地磚之上沒有丁點雜塵。女人比男人愛干淨,同理,尼姑自然也比和尚更善清潔打理。是夏日午後,寺內除另有二位燒香村民外,沒有其它人。起勁的就只有大樹上的成群知了,叫得一只比一只歡。

逛著逛著,看出一個特點,發現西林寺不簡單,這是座管理嚴格的修行道場。依據有二:第一,山門內側有入寺儀規清楚提示,其一要求所有人員保持衛生,其二提醒所有香客管好自己財物,其三專門針對青年男女,要求入寺者“請自我尊重,勿勾肩搭背”。 看來尼姑們是鐵了心修行的,沒有因為香客是她們衣食生活的重要來源而放棄佛門律例的一視同仁,很有原則。第二,寺內佛像前的供奉捐款箱,竟都是特制的密碼木箱。一般寺廟,投錢箱最多加個掛鎖什麼,而西林寺卻用起了只有單位財務部門才配的先進密碼鎖,除了管帳尼姑,不讓任何人動得了箱子。嚴明到這程度,能不令我驚異嗎。於西林寺後院見到了立於一九九六年的新西林壁,和復建於一九九二年的西林寶塔,分別拍照記錄。西林塔約四十多米高,我只有躺在地上才基本能將塔身照全。在拍攝的過程中忽聽有人在笑,回頭一看是個捻著佛珠的老尼姑,我不好意思地指指塔:“它太高了”。西林寺干淨,清淨,若不是因時間關系,真該再逗留一會。

十分鐘後來到東林寺,走近山門,抬眼便見一大紅橫幅遮擋於山門匾額前,上書十四個大字:中國廬山第七屆淨土文化夏令營。倒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廟裡面搞夏令營,好像沒聽到過有這種詞,一般都是法事、廟會之類的說法。門口也沒賣票的,便跨檻進去,一進去就立刻被東林寺內的熱騰場面給震懾。那大殿,偏殿,廣場,客堂,法物流通處,還有小賣部等,到處都是人,十分之一是和尚,十分之一是香客,剩下的六七百號人全是穿著白色T恤的男男女女,而且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再細看他們穿的T恤衫背面,都統一印著“淨化心靈,完美人生”的字樣,而且“心”字特別寫成一顆紅色心形,那麼,他們應該就是參加這個夏令營的營員了吧。是下午時間,估計他們的集體課程已經結束,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所以各個殿堂都有不少這樣的夏令營營員在走動。剛才的西林寺安靜之極,現在的東林寺熱鬧之極,兩個極端,我一下子都覺沒適應過來。東林寺的地位在佛教界可謂舉足輕重,東晉高僧慧遠法師於此創立了佛教八大宗之一的淨土宗,也就是念阿彌陀佛的那個宗,該宗在民間的影響力世人皆知。這裡到底是淨土祖庭,規模遠超各地分舵,其殿宇之宏大,僧舍之林立,除北方幾座皇家寺院外,我看其余也只有少林寺等少數大寺可一論高下。夏令營的學員都是住在寺裡的,寺方若沒有幾幢設施齊備的客房侯著,如何容得下這支虔誠大軍。

東林寺後院還有座靈竹山,山道悠悠,翠竹漪漪,山頂矗立寶塔一座。別的廟都是依山而建,而東林寺是把山圈進廟來,又是大手筆。除高塔外,這座山還有兩奇。第一奇是山裡有麻雀,不是百只千只,而是萬只數萬只,遍布林間乃至山道,都一只只快樂地啄著永遠吃不完的黃小米。又發現一座天堂,麻雀的天堂。這裡不是麻雀躲人而是人讓麻雀,誰要是不小心踩著傷了小鳥,別說和尚鄙視你,就連那些學員都會來管教你。另外,在林子裡還見到一個夏令營小姑娘,獨自蹲在地上發呆,原來她在看著一只死去的麻雀傷心,其景其情同林妹妹看到花謝落淚沒有區別,我真懷疑自己到了天堂了。不過山間不時飄來的難聞氣味讓我明白這天堂我呆不久,想想看,大熱天的,幾萬只麻雀及其糞便所散發出的是種什麼樣的味道!山間第二奇是有泉曰聰明泉,據說長喝此水健腦益智。我是去那拍照的,沒想著動嘴去喝,畢竟是生水哪能輕易入口。但邊上的三個夏令營營員很是熱情,像勸酒一樣地非要讓我品嘗,一男生還親自用瓢舀了一勺送到我嘴邊。受寵若驚之下,只好抿了一口。聽我說口感還可以,其中一小女生把我的空瓶拿去給灌了滿壺。看他們這麼友善,我禁不住發問:“你們都是附近的學生?” “不,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小姑娘樂呵呵地回答。“那你們怎麼會湊到這裡來的?” “網上報名的”,男生回答道。原來如此,現在的寺院、和尚其與時俱進的意識超出想像了!互聯網的運用看來將是佛教發展的裡程碑事件啊。算是又做了次社會考察,原以為80後90後同學的業余生活就是哈韓、哈日、網游、泡吧,什麼羅志祥、郭敬明之類的,沒想到還會有對佛法感興趣的,而且為數不少。再次大長見識,真是出來走一走,才知道後生們的想法多著呢,新鮮事將會一直層出不窮。很想深入了解一下他們這個夏令營的學習內容,但陶淵明紀念館還沒去,再晚那裡恐怕要關門,所以東林寺之行只能到此為止。

15:00左右出東林寺,在門口叫了輛摩的,10元錢拉到五公裡外的到沙河的道上等車。等了約二十分鐘,坐上公汽,二十分鐘後到沙河。下車前問司機陶淵明紀念館怎麼走,司機答不上。這時車上有位中年婦女說她知道,就在她家附近,遂與其同行。該婦女是廬山上人,在山下沙河鎮買了套100平米的新房,給兒子結婚住,下山來是忙裝修事情的。又給買房又管裝修,中國父母的的確確是天底下最勞心的偉大父母。問了她房價,總價30萬,也就是每平米3000元,雖然不比上海,但在當地也屬中高檔商品房了。

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沙河東隅一處風景比較幽美的山麓下,山不高,現在就叫作淵明山。到紀念館時已過16:00,在門口登記了姓名、聯系方式,即入園參觀。整個廬山地區,有關陶淵明的人文古跡有好幾處,因為陶淵明幾乎一生都在與廬山相伴。而九江縣沙河鎮的陶淵明紀念館是最為值得參觀的陶氏勝跡。紀念館不僅環境上古樸清幽,山水相依,而且內容上既有建於明朝的陶靖節祠,更有館內陳列室展出的陶淵明生平事略清晰圖表,線裝《陶淵明集》,歷代陶學專著,名人書畫以及陶淵明生活年代其居地柴桑、潯陽出土的文物等等翔實資料。所以此地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格最全最高的陶淵明紀念館。我想凡是中國文化的崇敬者,向往田園生活的自然主義者,有林泉之志的隱者,文人,詩人,尋找精神理想的人,甚至沉浸酒鄉日月的杯中人,都可以來此地瞻仰與拜祭陶祖一番,相信至情至性的陶淵明能賦予眾位各自所需的人生慰籍。都說陶淵明是最會做夢的人,一篇《桃花源記》成了夢之巔峰。而我看陶淵明也是對人生認識最清醒的人,於館內讀到他的一首挽歌詩,其中有“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的寫實詩句,坦陳人死後的出殯場景:送葬一結束,眾人便作鳥獸散,除了自己家裡人還有些悲傷外,那些鄰裡街坊、朋友遠親都已經在不遠處唱著歌回家了。毫不矯飾,如實表達了世俗人情,如此大實話即使最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也未必說得出。“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人死後即與大地山川同化,這又有什麼可多說的呢!陶淵明,萬古廬山孕育出的千古奇人。

於紀念館徜徉一小時,並於講解處買《陶淵明詩文選》一冊以留日後細讀。17:30左右在鎮上搭回九江的長途公交,一小時後返回宿地,結束全天的行程。

第十天(7月26日):

今日是去廬山、鄱陽湖之行的最後一個大景點—石鐘山,上午9:30出賓館,10:30坐上去湖口縣的長途汽車,車子經鄱陽湖大橋到達湖口縣,然後再換乘當地公交行駛約二十分鐘後於11:15左右抵達目的地。

石鐘山是長江、鄱陽湖交彙處一座海拔僅60米的半島小山,山體面積才0.2平方公裡。盡管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但是若沒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那篇傳世名作《石鐘山記》,恐怕它也是座並不很出名的小山,不至於惹得天下游人紛至沓來。名人效應的確是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經由歷代文人墨客的描繪題詠,以及歷代官家的不斷營造修繕,如今的石鐘山已是一處層林疊翠,樓台雅致,湖山輝映的集自然風光與人文古跡於一身的優秀旅游景點。山上現分布有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亭、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芸芍齋、石鐘洞等眾多景點,足夠游人在此探奇訪幽、憑欄吊古地暢游一番。

當然我來石鐘山更感興趣的還是要尋探一下石鐘山的石頭,蘇東坡的《石鐘山記》是關於石鐘山聲音來源的考察記,文中說“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那我總得親眼瞧瞧有沒有這情形。先是從船廳處下到崖岸邊,但沒看出究竟,因為連日水勢大漲,山體三分之一已被淹沒,有沒有洞穴無從知曉。然回上山從相反方向巡游過去,卻發現了另有不起眼的狹窄小道向下延伸,試著往那鑽進去,竟清楚地看到了石鐘山內部的石灰岩地貌,果然是褶皺斑駁,中空多竅,且有幽深小洞通往湖邊。這樣的形貌就是江湖之水長期溶蝕衝刷而成。至於現在這邊為何沒有給大湖之水漫著,只能說明億萬年前的鄱陽湖水比現在的水位、水勢還要澎湃很多。江湖水在這樣的洞石中衝擊拍打,那的確是有可能發出撞擊響聲的。至於一般人為什麼不易聽到蘇東坡曾聽到的奇音,後來在山頂梅花廳內聽一位叫楊赤宇的老學者指點說,聽石鐘山奇音要有四個條件:第一,要在鄱陽湖盛水期,而且水位要在海拔14米至18米之間。第二,湖面要有3到4級的風浪。第三,要有小船到達洞穴旁。第四,要在有月亮的晚上。他說聽這聲音還要靠運氣,他在石鐘山工作二十多年,有幾年專門研究這的地質地貌,也只聽到過三回較清晰的聲響,由此可見蘇東坡是很有耳福的人。

提到這位楊赤宇先生,那又是石鐘山行的一大趣事。老先生約65歲上下,戴副老花鏡,頭發花白,在梅花廳裡辦了個石鐘山響石藝術館,既展出他多年搜集的鄱陽湖奇石,又在那擺攤賣扇子,把個夕陽紅產業搞得紅紅火火。我在廳裡近四十分鐘,這老頭至少有半小時不停歇地在做生意,以平均每兩分鐘一把的頻率完成一次成交,每把售價20元,僅半小時就進賬300多,那一天下來可以說是賺的缽滿盤滿。就普通的一把布扇,為什麼這麼熱銷,那是有道理的。老先生賣的扇,正反面的石鐘山圖、《石鐘山記》那都是他的手筆,這是其一。其二,每把扇子他都當場刻字,用篆書、隸書、金文、甲骨文、乃至像形字組合著刻上買扇人的姓名、游玩地及日期等等,如此有內涵的旅游紀念品當然是炙手可熱了。第三,他讓買扇客人可用小木棒槌任意敲擊那些陳列的鄱陽湖石,叮叮咚咚,很是逗樂。第四,老頭還會表演唱歌,當那個旅游團隊集體購買完扇後,他居然能用棒槌將一排石頭敲出了聲調,並嘹亮高歌了一首自己作詞作曲的《石鐘山的石頭》,令在場所有游客為之傾倒。如此多才多藝,他的扇不賣到脫銷才怪了,要是鄭板橋老前輩若地下得知此事,那也必會自嘆不如、羨煞老楊。真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遇上奇人了!

最後的半小時,在山上臨湖的江天一覽亭休息遠眺。望萬裡長江,觀浩瀚鄱湖,雙目所及,心曠神怡。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水分兩色,清濁分明,也是少見之奇景。待休息足夠後,滿意而歸。

回到九江約16:00不到,逛甘棠湖二小時。過煙水亭,進天花宮,走李公堤,還有湊熱鬧。整個甘棠湖周邊,是九江市民休閑娛樂的聚居地,雖然今天是星期一,但依舊人山人海,喧囂之極,男女老少,分類歸群,各自占據勢力範圍。最龐大的隊伍是在樹蔭下打牌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們,其次是叫賣雜貨的小商小販,依次還有跳舞唱歌的,散步的,發呆的,還有戴著小話筒、敲著小鼓沉著嗓門說書的,應有盡有。逛累了,就在附近找了家對著湖望得到遠處廬山的飯莊晚餐,叫了條40元的紅燒老豚,自斟自飲,徹底放松。酒畢於暮色中緩行,“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何處不銷魂”,一日盡興,詠而歸。

第十一天(7月27日):

上午睡到自然醒,吃完早中飯,整理好行李,於11:30退房出門。晚上的火車約於20:18左右發車,整個下午應有五六小時的覽游時間,安排的景點是九江市長江邊的鎖江樓和潯陽樓。至於市內的能仁寺、琵琶亭等景點就不再前去,連日奔波,體力上透支得厲害,該作休閑游了。出賓館門第一件事是去火車站將背包寄存,然後坐5路車於12:30左右到達鎖江樓公園。

九江的盛夏午後,天熱難耐,大多數人都在室內孵空調休息,此刻室外的公園內罕見游人。在鎖江樓公園我呆了兩小時多,除一開始逛了半小時園景,剩余大部分時間都在長廊下避暑閑坐,看江水東流。鎖江樓建築群由鎖江樓、回龍塔和觀魚軒等系列建築組成。其中建在長江邊回龍磯上的回龍塔是該景區的精華所在,它是九江市少有的在戰火中遺存下來的歷史建築。1938年6月,侵華日軍溯江西上,連發重炮轟擊九江。回龍塔中炮數處,其中兩處彈洞直徑達3.5米,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但依然昂立在潯陽江頭,可見當時古代建塔工匠的非凡技藝,當然該塔現在早已整修一新。鎖江樓景區的另一大亮點在於鎖江樓內一樓大廳立著的巨幅青花瓷板壁畫,壁畫高7米,寬5米,據說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青花瓷壁畫。畫中內容為潯陽八景,以青花細現,清新高雅。

約於15:00左右來到潯陽樓一覽。鎖江、潯陽二樓,相聚不過四、五百米,中間且無高大建築相隔,所以站在兩邊樓上,望對面朱牆黛瓦、飛檐翹角,都清晰在目。名樓比翼,雙臨大江,這也是長江沿岸較少有的人文景觀。潯陽樓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初為民間酒樓,後因施耐庵《水滸傳》中關於宋江醉酒題反詩、大鬧江州的精彩描寫,而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同鎖江樓一樣,現在的潯陽樓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修建。樓高20余米,共分四層。一樓大廳陳列水滸108將藝術瓷雕。二樓保留古時酒樓樣式,並在靠牆一端專門辟出一個宋江酒桌,牆上書著那首幾乎要了他的命的言志詩。三樓是回廊,主要陳列字畫、還有九江抗洪事跡照片。四樓是雅座,擺滿了仿古桌椅,設有仿古音樂茶座,游客在此可品茗、望遠,一覽潯陽江上風光。如果四樓供應的是酒水菜肴,那我倒是要坐下來消費一把,好歹也要喝上一盅,親身感受一下當年及時雨宋江在此間的壯志豪情。

下得樓來,見一樓有導游小姐帶著幾位游客參觀講解,所以湊上去想學點東西。“各位游客,我們今天來到的是長江四大名樓之一的潯陽樓,…”“請問另外三大名樓是哪幾個?” 隊中一位中年女士提問到。很正常的提問,可是小導游只說了一個黃鶴樓就答不上了。她的確有些不好意思,解釋說:“我是實習導游,知識還不全,請大家原諒”,然後繼續講解108將瓷雕。可是讓90後的小女孩同梁山好漢攪在一起實在勉為其難,別說108個,就是十個八個好漢她都支支吾吾。有游客問她宋江是哪的人,小姑娘答不出,問她宋江為什麼要殺閻婆惜,她說“因為閻婆惜一定要嫁給宋江,宋江忍無可忍…”,恐怕這也是我此行聽到的幾大雷人語錄之一。知識是沒學著,不過神經倒是得到了物理電療,也有收獲。

在潯陽樓休息了一個多小時,約17:00左右到火車站吃飯,看報,候車。晚上火車晚點二十分鐘,於20:40上的車,然後同眾多觀博大軍一到,湧向上海。

第十二天(7月28日):

中午11:10列車准時到達上海南站,廬山之行至此順利結束。

五、後記

瑣瑣碎碎,斷斷續續,終於完成了此項不輕松的記游工程,查一下全文總字數,居然達到3.5萬字之多,創了自己平生碼字的記錄。當年在學校寫的畢業論文與前幾年在單位作的職稱論文,幾篇加起來字數也不及該篇游記的一半,看來這次的確是游出感覺了。至於文章質量,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心裡明白如我這般獨游慢行的人畢竟不屬於多數,所以有同感的會心讀者估計也是小眾。不管了,反正我的朝聖之旅算是最後完成了。我等於是去了兩遍廬山,一遍是用腳,一遍是用手,清人漲潮有言“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此言妙極!

當年霞客老祖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那是從山川自然地貌的層面抒發的感慨。而中國的的名山之所以為世人稱道,更主要因素還是其歷史文化上的意義。武當山,五台山,嵩山,包括廬山等都是因人文意義而被評為世界遺產的。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每座名山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中國最值得造訪的集自然風光與人文古跡於一身的優秀名山在三十座上下,如果對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山川親自細致造訪過了,那麼在大旅游之山川分支上可以說一句“觀止與”了。最後,還是以陶淵明的那首傳頌千古的《飲酒》詩作為全文結束語: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脫稿於2010年8月18日

--------------------------------------------------------------------------------------------------------



--月照松林之日照松林



--廬山小天池



--西林壁



--游方和尚



--遙望東林



--東林寺山門



--陶淵明紀念館



--石鐘山望鄱亭



--石鐘山穴石



--甘棠湖天花宮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