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三疊泉

作者: i1ctrip

導讀我在學校工作,雖不是老師卻有幸享受寒暑假。97年,我的弟弟妹妹大學還未畢業,暑假裡我從洛陽去汕頭和家人團聚,住了幾日,閑得無聊,姐弟三人一商量,決定外出旅行。選擇廬山是因為從汕頭有火車可直達,去之前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廬山的名聲已有幾百年了,只怕早已被游人淹沒了。第一天錦繡谷的游玩很平淡的結束了,游人多多,景色一般,剛剛去過張家界 ...

我在學校工作,雖不是老師卻有幸享受寒暑假。97年,我的弟弟妹妹大學還未畢業,暑假裡我從洛陽去汕頭和家人團聚,住了幾日,閑得無聊,姐弟三人一商量,決定外出旅行。選擇廬山是因為從汕頭有火車可直達,去之前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廬山的名聲已有幾百年了,只怕早已被游人淹沒了。第一天錦繡谷的游玩很平淡的結束了,游人多多,景色一般,剛剛去過張家界的我並不感新奇。回到住處,開始研究地圖。廬山開發的時間較長,很多景點可乘汽車直接到達,而我們注意的不是公路,而是地圖上畫著虛線的小路。

第二天早上五點鐘便踏上了前往三疊泉的征程。從我們住的“張治忠別墅”出來,拾級而上,過了空軍療養院沒多久,便發現沒了現成的路(後來才知道,其實山上有很多為游人鋪設的小路,只是我們沒找到)。前面是雜草、灌木、古松、幼竹、蜘蛛網、馬蜂窩,山項仿佛就在不遠處。劈荊斬棘,手腳並用,幾次受阻,不願返回,就是不想走回頭路。終於到了山項,不知山那邊是什麼。忽然走在前面的妹妹驚呼:有路!抬頭一看,前方地勢變緩,一條寂寞的小路靜靜的橫在我們面前,路的兩邊不知名的黃色小花熱鬧的開著,再往前去,一潭湖水,三面環山,茂密的樹林倒映在水中,寧靜而典雅,這就是大月山水庫吧。我們感到慶幸的是這個高山湖泊在廬山的名景點的宣傳中幾乎不占一席之地,這裡沒有一個游人,自然沒有什麼污染。由於路途尚遠,我們不敢在這裡久留,帶著一些留戀、一絲滿足、一點遺憾離開了。踏著露水,沐著晨曦,穿過密林,在空無一人的幽谷中開拓前進。為什麼說開拓呢?地圖上標的七裡衝不道顯然是很少有人走,幾十公分寬的小道幾乎完全被雜草灌木淹沒(或淹埋)了,不仔細去搜索,險些看不到。偶然見到路邊有雞蛋殼或廢舊塑料袋,旅行者們常以此做為他們“到此一游”的標記。這裡該批評的是我,雖身為大姐,膽量最小,於是前有弟弟開道,後面有妹妹保駕護航。人手一根木棍,一是用於拔開雜草和幼竹林,尋找依稀可見的小路,一是用於掃除蜘蛛網。好幾次路斷了,沿著溪水流過的石頭繼續前進。和那些驚心動魂的探險故事相比,這實在不算什麼,但對當時對我們來說的確夠新奇刺激了。林中小溪縱橫,有時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水從樹木發達的根系流出,有時只聞水聲,不見流水。餓了,就著溪水,啃著面包,不亦樂乎。這裡沒有亭台樓閣,沒有商店飯莊,山谷中有的是叢林,大片的野花,廢棄的茶園,使我們感嘆被開發了那麼久的廬山還有這麼“自然”的風光。我們將空的礦泉水瓶和用過的食品袋統統裝進旅行包,不留一絲“蛛絲馬跡”。

遺憾的是走著走著,誤入了“正道”,到了專為游人鋪設的通道,游人漸漸多起來。路鋪得很好,兩旁的風景要說也不錯。然而,路旁到處是不自覺的游人隨手扔的礦泉水瓶、果皮等廢棄物。水中樹林的枝葉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塑料袋。人們在溪水中嬉戲,照相留念,看起來挺開心。不管怎麼說,這裡的水比城市附近的河流干淨多了。我們一路上不止一次的看到有人將用過的礦泉水瓶、方便面袋子很輕巧地往路旁或水裡一扔,臉不改色心不跳。相反是我們每見到一次,心裡便一緊,像被針扎了一下。照這個速度,美麗的廬山早晚有一天會被垃圾淹埋。路上也曾見一兩個工人在撿,可他們撿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扔的速度。到了三疊泉上方的“觀瀑亭”,這裡商店飯店一應俱全,人頭攢動,被丟棄的垃圾更是隨處可見。我們當時真想有一個大袋子,把扔的東西都接住。我甚至想,如果改行到這裡撿垃圾,或許比我現在的工作對人類的貢獻更大一些。

有人說“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而我根本沒有心情描述三疊泉的景致。廬山的風景沒有讓我失望,倒是這裡的游客大煞風景。

參加過“長江第一漂”的一名隊員曾說,我們確實搶在外國人前面漂流了長江,而一只美國漂流隊跟在我們後面撿我們丟棄的垃圾。這件事的確值得國人深思。

近幾年,中國的旅游業掀起層層波瀾。我想這同時也給個個風景區帶來了“災難”。一方面,大量旅游設施無節制的建設破壞著大自然原有的美麗;另一方面,游人的文明程度沒有能夠和經濟的增長相應提高。某些景區管理者也只知一味的賺錢,而不知有效的保護好旅游資源。

通過這次旅行我發現,走傳統的旅游熱線,到所謂的“旅游景點”未必能看到好的風景,甚至和走在大街上沒什麼兩樣。從一些“旁門左道”、“歪”站“斜”道或許能體味到名山大川真正的魅力。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