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囊天下之一——登泰山記

作者: jiaxiao9999

導讀遠遠地望去,泰山很令人失望,那種氣勢就類似於青島的浮山一般,只不過要比浮山要雄壯一些,沒有視野上的阻隔。其實,這也是自然的,泰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像征,並非僅僅在其山色秀麗,而更在於它那種厚重的人文歷史與精神。大凡一個地方背負厚重的文化底蘊,你很難用一、兩天時間洞悉其中的精髓,只能走馬觀花,獲取一些膚淺的感性認識,當然,這種游玩也� ...

遠遠地望去,泰山很令人失望,那種氣勢就類似於青島的浮山一般,只不過要比浮山要雄壯一些,沒有視野上的阻隔。其實,這也是自然的,泰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像征,並非僅僅在其山色秀麗,而更在於它那種厚重的人文歷史與精神。大凡一個地方背負厚重的文化底蘊,你很難用一、兩天時間洞悉其中的精髓,只能走馬觀花,獲取一些膚淺的感性認識,當然,這種游玩也是非常必要的。從某種角度而言,只有對一個地方有了游玩之後的直觀感受,才能激發起你對這個地方相關“研究”,人文、習俗等,莫不如此。我也是抱這種心態來登泰山的。首先進入了泰山的“最前站”—遙參亭,裡面也沒什麼了,幾塊碑,幾個小廟,匆匆入匆匆出,仿佛熱身一般。出了遙參亭,映入眼簾的是,高大宏偉的岱廟坊—岱廟正門。進入了岱廟,仿佛置身於一個歷史博物館之中,歷經修建的廟宇凝結了各個朝代的歷史,那不同朝代的石碑散居在一起,訴說著各自的滄桑。我覺得有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文氣氛包圍著,有點兒壓抑,有點兒惶恐,也有點兒激動。廟宇中供奉的神靈不談也罷。最有價值的還當算各種古木、碑文與建築,只有這些才能讓我們與古人心靈相同。摸著那柏樹,據說是漢武帝登封泰山所植的,意氣奮發又略帶好大喜功的形像清晰於目,平邊疆,太平盛世,而元代王奕的題詞便是對柏樹的最好的寫照:“膚剝心枯歲月深,孫枝已解作龍吟。烈風吹起孤高韻,猶作峰頭梁父音。”在岱廟中有一塊非常珍貴的泰山秦石刻,有秦丞相李斯篆書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歷經滄桑,幾度得失,現僅存十字,屬國家一級文物,如果將碑的歷史演義成一部小說,一定是一部很長很長的帶有傳奇色彩的小說。

出了岱廟,已近中午,遂尋個飯店吃些東西。飯畢,養足精神,做做熱身,開始登泰山。紅門途中,購紅腰帶,纏於脖間,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魄。

抵達紅門,猶如剛剛揭開泰山神秘面紗的一角,這裡才算登泰山的開始。有詩為證:“到頂五十盤,紅門起初步。會看下方人,已在雲中住。”

穿過紅門,盤山峰回路轉,望著悠悠青山,聽這泉水叮咚,仿佛一首樂曲,清新撲鼻,生命湧動。旅游無異於心靈旅游,將心靈釋放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穿行於山般水般的精靈間。怡心雅情,將大自然的純粹美麗融於思考之中,人生的大觀照之中,斯美至哉!

途徑那塊眾人皆知的石刻“蟲二”,以影射“風月無邊”之意,將意以謎來示,也算高雅,但我認為,“蟲二”二字未免流於庸俗,此二字在這裡本無含義,給人著實以賣弄的感覺。而以謎面、謎底皆具意境,渾然天成,才算佳者,如:“雲破月出花弄影”等。

大凡名山大川莫不與宗教相關聯。記不得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了,大體意思是“天下名山皆佛院,天下佛院皆名山”。而道教,作為中國地地道道的土教,在這一方面更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正因如此,很自然地,道教便把五岳等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中。可是,作為一種宗教,並沒有與世俗隔得太遠,相反,卻一味地注重個人修煉,也不在乎別人,什麼亂七八糟的養生之道很難明言,基於此,道教在人們心目中很難有一個非常正義的形像,這樣,即便沒有消亡也不會很繁榮,如佛教一般。而佛教卻不一樣,主張與世俗分開,清修養性,濟世安生,將幫助別人視為修為的一個重要標准,如此,佛教得到了人們的尊重。佛教同樣也非常注重寺院周圍的環境,這樣,佛教也把目光聚焦於五岳等名山大川之上。並且,作為兩種宗教,他們始終關注著所擁有的信徒。佛道相爭也就不可避免了,爭信徒,爭皇室的支持。佛道相爭,最關鍵的還是佛“理”與道“理”的相爭。在爭鬥過程中,佛教逐漸占了上分,最後將道教“打”敗了。順理成章地,逐道教信徒,拆道觀,建寺院,而有的為了省力,便把道觀改造一番之後作為寺院得了。登泰山中經過的鬥母宮大概便屬此列吧,形成佛道兩教並存於一廟的現像。當然,佛道相爭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此時你占上分,彼時我占上分,長消相對,倒也相生相長了。 這樣總體看來,五岳還是道教的天下。關於佛道相爭的故事,除了書本了解的之外,我在西安所去過的八仙庵(宮)和嶗山的太清宮中均有壁畫描繪了道士們如何與佛教徒相爭,最後在官府的支持下取得了勝利。而我們世俗之人也就遠遠地注視和遙想著千百年來的這段歷史了。

過了鬥母宮,走路已感覺有點累了,拾階而上,沒有大的景點,只偶爾書寫幾個蒼勁有力的字來頌揚泰山,印像深刻的有兩個—“天地交泰”和“登峰造極”,猶別有一番意境。左右上下,峰回路轉,終未能到達壺天閣,想要休息卻未能休息,也正體現了那句話“堅持就是勝利”。疲憊地行著,仰望前面的路,回頭看看蟻般的人群,兩旁青峰至高,欲摸還遠,便想起那些神仙來了,自由,逍遙,信步往來於群峰間,如此生活,勝於天境。也許那些優美的神仙鬼怪傳說大都誕生於類似我這般行步艱難地想像之中吧!

好不容易來到了壺天閣,便氣喘吁吁地坐於懸崖旁,邊休息,邊凝視旁峰,彎彎曲曲的人群和朦朦朧朧的泰安城。“壺天”者,即為仙境也。也許是休息片刻的緣故,也許是中天門誘惑的緣故,很快便來到中天門。中天門之上,視野極為開闊,置身於峻嶺幽谷間,難怪有言道登山至此已升到“半天”。

過了中天門,便到了真正考驗你毅力的時候了,走走歇歇,攀登著。過“雲步橋”,橋跨溪東西,凌駕深澗。我始終認為,一個好的景點如果再有一個絕妙的景名,便會相應成趣,為景點增色不少;相反一個差的景名,反而會減掉景點的不少韻味。就拿“雲步橋”來說,別的橋下是水,而此橋之下是雲,可見其至高也。

過了“雲步橋”,便能徑直地看到南天門了,高高的,一階階的石階連接著,離成功只有咫尺之遙了,而這咫尺間卻需一步一步去攀登。對於任何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便總會獲得成功—只要你不放棄就行了,這樣,你就有不竭的氣力—有時累了只要稍歇片刻便能繼續了。其實,做任何事莫不如此。換個角度,看到成功而去實現它微不足道,相反,那種具有深謀遠慮的人去預看未來而於現在又不可見的成功才算真正的“成功”,“類似”地,創意也就無價了。無論怎樣,微不足道也罷,偉大成就也罷,登上南天門,登泰山之巔,是我的夢想,我一定要體會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境。

累而歇之,歇而登之,如此反復,終於到達南天門。遙望蒼穹,天幕將黑。迎著忽忽的風,審視著斯山斯峰。忽地,想起了泰山郵票,水墨畫,絨絨的,勾勒出泰山的雄壯與嶙峋,是否腳下的這片泰山摸起來也有輕滑溫柔的感覺?是什麼東西,連接著古代、現在和未來,是泰山,是名山大川,至少連系著我們人類的歷史。

南天門之上,人極多,飯價店錢貴得嚇人,而這也構成了我對泰山較差的印像的原因之一了。南天門以上,平坦如地,“天街”便是明證。穿行於天街之中,除了高之外,其他與地面上的無異,古色古香的店鋪擺著琳琅滿目的旅游紀念品。

信步來到來到“玉皇頂”,向著天,向著遠方,蒼茫漆黑,狂吼三聲,沒有什麼原因,只是下意識,就讓這三聲看作我與泰山之間的對話吧,像那鎖鏈上的的鎖一般,存在於歷史長河之中。

登泰山的日子屈指已是半年前的事了,現在回頭想想,只留下“五岳獨宗”和“登峰造極”這兩帖泰山石刻,以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了。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